吳協恩:“天下第一村”要誇不倒、嚇不倒、難不倒|見證

吴协恩:“天下第一村”要夸不倒、吓不倒、难不倒|见证

吴协恩:“天下第一村”要夸不倒、吓不倒、难不倒|见证

吳協恩

1964年生於江蘇省江陰市華西村。他是“老書記”吳仁寶的四兒子,從上世紀90年代起成為“天下第一村”市場化和品牌化的有力推動者。2003年7月,他全票當選江蘇省江陰市華西村黨委書記、華西集團董事長,由此成為華西人口中的“新書記”。

在上世紀80年代初的中國農村,“分田到戶”、“向小崗村看齊”成為壓倒性的聲音。然而,華西村卻一分地都沒有分。

吳協恩:“不是說我們不聽上級要求,當時(中央提倡)宜統則統、宜分則分。實際上中央對下面都是很客觀的。像小崗村,它不是經濟的先進者,它是分田到戶的先進者。我們學習小崗村最關鍵的是要學習通過分田到戶來解放生產力,解放思想的問題。不是說你要一刀切,關鍵是你怎麼學,你要結合自身的實際去學。”

吴协恩:“天下第一村”要夸不倒、吓不倒、难不倒|见证

當年的華西村

吳協恩回憶,當時華西村工業已經起步、農業實現機械化、鄉鎮企業也初具規模。跟風意味著“聽話”和“安全”,卻也可能帶來停滯、甚至倒退。

吳協恩:“‘分田到戶’這個階段,我們華西已經過了。如果說我們去跟小崗村一樣,一分了之,那華西就走回頭路。所以說小崗村分田到戶是對的。我們華西結合華西的實際,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分,也是對的。”

快一步,領著走

“無農不穩、無工不富”。70年代初,華西村有兩塊“招牌”,一塊擺在明面上——“農業學大寨”的先進典型;一塊卻只能圍在圍牆裡——那是一個“偷偷”開辦的五金廠。這是個創造百萬元利潤的冒險。後來華西村的改革也由此萌芽。

吳協恩:“老書記的理解就非常透,解放思想、要有思想;改革開放、要有方向。也就是說你首先自己要有思想,你要結合中央的精神和華西的實際,看怎麼來解放思想。如果你自己沒有思想,往哪裡解放、怎麼去解放?小平同志講的一句話,對他們老一輩是最好的評價,就是說他們這代人是摸著石頭過河的一代,摸著石頭過河更不容易。”

吴协恩:“天下第一村”要夸不倒、吓不倒、难不倒|见证

老書記吳仁寶與華西村民

“快一步,領著走;慢一拍,跟著走”。有人說,老書記吳仁寶有一套自己的“政治經濟學”,他更是一個“農民思想家”。他的辯證思想,是從泥地裡長出來的,樸素而務實。就是靠著快人一步,華西村始終能夠快速穩健發展。

比如1992年,小平同志南方談話發表,華西村凌晨2點召開緊急會議,會議的議題就是領會講話的精髓,找出華西村的應對策略。那次會議決定:借錢、買原材料,謀求快速發展。

吳協恩:“開會的目的,就是老書記敏銳地感覺到,我們中國的第二次深化改革又開始了。他以前跟我們講,就是要既無內債又無外債,實際上就是毛主席那個時候提出的自力更生嘛。但是隨著這個經濟的不斷深入,你適度負債實際上更有利於華西發展。”

1999年,一個從未遇到的新問題擺在華西村面前:上市還是不上市?老書記吳仁寶不主張上市,他覺得,資金流充裕的華西村不用上市圈錢。但是吳協恩力主上市,他意識到,必須藉助上市這個外力,提升華西村的現代管理水平。

吳協恩:“我印象特別深,那天晚上開會我們好像20多個人,舉手表決,說上不上。當時我的出發點是,不僅僅是說我們從農業轉變到了工業,更重要的在管理上面,我們不能總是粗放式的管理。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只做游擊隊,應該要做正規軍了。我們要借這個上市倒逼我們企業來規範各項制度。後來就老書記是反對,我們其他人都贊成的。他最後總結說:好,少數服從多數。”

慢一拍,跟著走

吴协恩:“天下第一村”要夸不倒、吓不倒、难不倒|见证

老書記吳仁寶和新書記吳協恩

2003年,吳協恩正式接班,成為華西村的“新書記”。他說,如何踩中時代的節拍,也是他最重要的功課之一。此時,華西已經是一個擁有8大公司、40多億固定資產的大型企業集團。十幾年來,華西和大多數以傳統產業為支柱的企業一樣,經歷了產能過剩的衝擊,也經歷了結構轉型的陣痛。他堅信,只有“想在前頭”,才可能“走在前頭”。

吳協恩:“不僅在傳統工業上面不再擴展,而且我們也把過去落後的產能逐步的梳理,能技術改造升級的,就技術改造升級,不能技術改造升級的堅決關。所以這樣一關,我們十多年當中就關掉了九家企業。外面看我們陸陸續續地關掉一些企業,就說華西怎麼樣啊,怎麼關廠啊。他沒想到我們華西是主動調整,不再承接落後產能。實際上晚做不如早做。”

吴协恩:“天下第一村”要夸不倒、吓不倒、难不倒|见证

改革開放的每一步,都印著“公”與“私”較量的痕跡。在這兩條路以外,華西人蹚出了一條“集體主義”的新路。

吳協恩:“這個‘公有’走出華西村,他就是共有的,華西人‘共有’。華西以外的人他是沒有的。所以他跟國企央企或者大集體的這個公還不一樣。他只屬於華西人。”

學華西,要學的不是高樓大廈、別墅寶馬

多年來,這樣的制度設計,是華西人的力量源泉。而吳協恩坦言,新時代的華西村,同樣面對集體主義的老問題。

吳協恩:“比如說大鍋飯的現象,平均主義的現象還是有。怎麼辦?那就要通過不斷地去改革深化制度改革。最大的問題是就是我們企業就是要按市場化的道路去做,而不是再像過去那樣,你是村民,在企業裡邊跟人家就要不一樣,收入就要比人家高,這不行。一視同仁。你如果說簡單的擺擺資格講講貢獻,而不去不斷的創新發展。這個企業,明天就是死亡。”

吴协恩:“天下第一村”要夸不倒、吓不倒、难不倒|见证

今日華西村

“天下第一村”,五個金黃色大字,至今刻在華西村村口。這塊金字招牌每年吸引著數目可觀的遊客和資本,也無可避免地招來流言和猜忌。華西模式,如何釋疑,如何複製?在吳協恩看來,鄉村振興學華西,要學的不是高樓大廈、不是別墅寶馬,而是,一切從實際出發。

吳協恩:“誇不倒、嚇不倒、難不倒。可能很多人對這個‘難不倒’和‘嚇不倒’比較容易理解。這個誇不倒……實際上我們放眼全國,曾經的一些先進有多少被誇倒了?時間換空間,到時候他們回過頭來看我們華西就對了。前幾天總書記在海南的時候,特別是看一些鄉村建設的時候,他講,就是說按照國家的鄉村振興戰略,結合你當地的特點、優勢,產業振興要因地制宜,而不是簡單的照搬照抄。”

見證者說

我見證了改革開放40年,中國農村的改革與創新,集體經濟的不斷髮展壯大。創業難,守業更難。他難在哪裡?難在守字上面。就看你這個守,守什麼?你如果守在這個原來的這個功勞上、原來的產業上,是守不住的,守是守的優良傳統。而在發展上面、在創新上面,你如果守了,那就真正的難。只要搞明白了這個‘守’就不難。

——吳協恩

1978年,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征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從農村到城市,從試點到推廣,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眾志成城,40年砥礪奮進,40年春風化雨,中國人民用雙手書寫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史詩。”

在這場深刻改變中國、深刻影響世界的偉大變革中,有多少波瀾壯闊的征程,有多少值得銘記的時刻?在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踏著40年曆史軌跡,尋訪到很多重大歷史事件的親歷者,記錄他們的回憶、思考和展望。

5月11日起

中國之聲推出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

特別報道

《見證》

總監製:蔡小林

總策劃:高巖、魏漫倫

審稿:沈靜文

音頻製作:王敏

旁白:郭靜

視頻審稿:王磊

攝影攝像:劉夢雅

往期回顧

胡福明:最好的文章是能在歷史上留下印記的文章|見證

嚴金昌:小崗村為何進行了“二次土改”?|見證

郭鳳蓮:從“農業學大寨”到“大寨學全國人民” |見證

溫元凱:我的建議,鄧小平只拿掉了四個字|見證

章華妹:第一張個體工商業營業執照的誕生|見證

年廣九:因為賣瓜子被鄧小平提到三次|見證

龍永圖:中國開放,美國一點都沒吃虧|見證

梁廣大:鄧小平用七個字回應了社會對特區的非議|見證

趙啟正:擦亮一顆東方明珠|見證

劉向東:外國遊客來曾在走廊搭床,賺外匯從建合資飯店開始|見證

丁磊:馬化騰、雷軍曾經都是我“網友”,那時每天只能上網3分鐘|見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