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匡迪:畢生堅守強國夢

徐匡迪:毕生坚守强国梦

徐匡迪

他是享譽國內外的工程師、科學家、教育家、外交家和政治家,可他卻說“家”不敢當,自己只是“工作者”。

他是繼張光鬥、師昌緒、朱光亞、潘家錚、錢正英、鍾南山之後的第七位“光華工程科技獎成就獎”獲得者,對於獲獎他真誠謙卑地說了句“受之有愧”,要感謝國家的培養、同事的幫助和家人的支持。

他是一位儒雅的學者,是一位平易近人的師長,也是一位好丈夫、好父親。

他,就是徐匡迪。

為國而學鑄就鋼鐵人生

上世紀50年代初,新中國百廢待興,徐匡迪放棄了自己頗有天賦的音樂理想,懷著鋼鐵報國的遠大志向,於1954年考入了當時被譽為“鋼鐵搖籃”的北京鋼鐵工業學院,並由此開始了一段光輝的“鋼鐵人生”。

他長期從事電爐鍊鋼、噴射冶金、鋼液二次精煉及熔融還原的研究,研製成功SGDF型噴粉罐並廣泛應用,研究成功生產高純管線鋼的真空循環脫氣噴粉技術。他的學術思想及其新技術,不但在國內得到廣泛應用,而且也被世界同行採納及應用。

他在蘭賽爾公司工作的時候,通過自己從國內帶去的鍊鋼鏡判斷出其中一爐鋼的出鋼溫度不達標。在他堅持該爐不列入“試驗供貨”計劃時,對方在爐前記錄上寫下“徐教授認為這爐溫度不夠”,並讓他在下面簽字。

後來的事實證明,徐匡迪是正確的,由於溫度不足導致近200噸鋼水凍在鋼包中。自此以後,每當試驗爐出鋼時,對方總要徐匡迪用“中國眼鏡”看一看溫度如何。

瑞典方面為了吸引徐匡迪留任,開出高薪,提出把他的夫人及子女接到瑞典。然而,徐匡迪拒絕了。他在完成了原定項目後,如期回國。

在英國和瑞典學習工作的經歷帶給徐匡迪更廣闊的事業,也引導他開始關注經濟,為後來從事宏觀經濟管理工作打下基礎。

從學界到政界的無縫銜接

上世紀80年代到上世紀末是徐匡迪的學術高潮期,也是上海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這段時間,徐匡迪本人的事業也取得了蓬勃發展。

從瑞典歸來,時任上海大學校長錢偉長便提名徐匡迪出任上海大學常務副校長;1989年他被任命為上海市教育衛生辦公室(教衛辦)副主任兼高等教育局(高教局)局長;1991年隨時任上海市長朱鎔基出訪歐洲後,又因其經濟學領域的學識受到朱鎔基欣賞而出任上海市計委主任一職。

1995年對於徐匡迪而言可謂是雙喜臨門,2月份成為上海市市長,同年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擔任上海市市長期間,徐匡迪不僅以卓越的領導能力帶領上海蓬勃發展,更以親民、務實、儒雅的形象贏得了上海市民的愛戴。

成功舉辦2001年APEC會議、成功申辦2010年世博會……他以科學家的嚴謹、實幹家的赤誠,創造了世紀之交上海的飛速發展。

他關注民生,治理蘇州河取得成功。他關心發展教育,尤其關注貧困學生的成長成才。在他的倡議和推動下,上海市第一所免費高中——久隆模範中學於2001年9月正式成立。作為久隆教育基金的發起人之一,從2002年開始,他就把自己每年的院士津貼全額捐贈給該基金。

上海的幹部群眾提起他為上海人民做的實事,至今仍讚不絕口。

對於從學界到政界的角色轉換,徐匡迪認為“這沒什麼”,從事工作的目的就是立志報國,努力學習每一個新的工作崗位所需要的知識,做好每一個崗位的工作。

勇挑重擔的戰略科學家

一路走來,中國工程院成為徐匡迪擔任行政工作的最後一站。

但這無疑也是給他帶來頗多榮譽和輝煌的一站。用他的話說,是“大家親密合作、心情最愉快、備感光榮與責任的一站”。

回想起剛到工程院工作的情景,徐匡迪的內心至今仍感到溫暖。朱光亞院長語重心長地叮囑他:“工程院的工作,首先要把院士隊伍建設好”,宋健院長則對他說:“匡迪同志回家了!”

徐匡迪在中國工程院度過了8年時光。而這8年,也正是中國工程院取得快速發展的時期,從院部辦公環境的改善到機構編制的增加,再到院士諮詢研究體制的逐步成熟……

徐匡迪在2010年6月舉行的中國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會上正式卸任。雖然從院長的崗位上退下來,但是他並沒有停歇,依然發揮著一位戰略科學家的作用,時刻關心國家未來工程科技發展,主持並參與了若干國家重大科技發展戰略研究。

他在《中國新型城鎮化戰略研究報告》中首先提出了“以人為本的城鎮化”理念,得到了國家領導的高度認同,報告作為2015年全國城鎮化工作會議的參閱材料,發至各省、部級領導。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根據中央要求,他牽頭組織專家諮詢委員會,對總體規劃、三地的功能定位和發展目標等進行論證。同時,為論證在河北省建立雄安新區的可行性,他組織專諮委和國內外專家對雄安新區的總體規劃進行了數十次論證,完成了總體規劃。

“我現在是告老還鄉了,練練書法、聽聽音樂,陪老伴散散步,一家人聊聊天。”81歲的徐匡迪依然儒雅親和。

《中國科學報》 (2018-05-31 第2版 要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