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體制改革回顧:從科學的春天走來

科技体制改革回顾:从科学的春天走来

科技体制改革回顾:从科学的春天走来

丁一林油畫作品《科學的春天》(局部)

經歷過嚴冬的人,更容易感受到春天的溫暖。40年前的那個春天,對科技工作者而言,尤為不同。他們中的很多人,在那一刻迎來了命運的轉折。

1978年3月某日的上午,徐匡迪正帶著工農兵學員在上海第五鋼鐵廠進行爐前勞動。突然,喇叭裡傳來聲音,讓他去厂部辦公區一趟。當時,他的身份是上海工業大學一名工作了近20年的助教。

到廠辦後,他被通知馬上去北京參加一個重要的會議。這個會議就是在1978年3月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後來其被視作“科學春天”的序幕。

40年後,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匡迪在接受《中國科學院院刊》採訪時曾說:“像我一樣的中國千百萬知識分子,在科學的春天裡,個人和家庭的命運被徹底改變。在隨後的改革開放大潮中,大家抓住這難得的機遇,努力學習和工作,大展身手,踐行了中國知識分子‘知識報國’的理想信念。”

知識分子在政治上翻身了

尊重知識、崇尚科學,現在看來已是常識。可在1978年的全國科學大會上,當鄧小平同志提出“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兩個論斷時,不啻為一聲春雷。

在很長一段時間,知識分子的地位處於“左右”搖擺的狀態。而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間,這一問題更是愈演愈烈。對此,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中科院院士趙忠賢有著切身體會。在一次座談會上,他曾回憶過自己在“文革”時的遭遇。那時,他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參與一項國防任務。雖然這項工作十分辛苦,但他依舊努力完成。可在和別人因工作的問題而發生矛盾後,竟被罵“你個臭知識分子!”

那十年,科技領域成了重災區,我國的科技體系和組織體制遭到了嚴重的破壞。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後,黨中央重申了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目標,這其中就包括科學技術現代化。如何把科技工作搞上去的問題又擺上議事日程。在這種背景下,為了更好地凝聚人心、鼓舞士氣,於是有了全國科學大會的籌備和召開。

“鄧小平同志在1978年的全國科學大會上提出,‘四個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現代化’,把科學技術擺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這次大會的召開,標誌著我國科技領域開始全面復甦。”中國科學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柳卸林表示。

在科學的春天裡,我國廣大知識分子,特別是科技工作者開始擺脫精神的枷鎖,迎來政治上的翻身解放。為了徹底清除長期“左”傾錯誤的嚴重影響,1978年11月,中共中央組織部正式發出了《關於落實知識分子政策的幾點意見》。

該意見要求,把黨的知識分子政策落到實處。其內容包括對知識分子隊伍應當有一個正確的估計;繼續做好複查和平反冤、假、錯案工作;要對知識分子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努力改善知識分子的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等。

從恢復元氣到提出“面向、依靠”方針

不僅為知識分子“脫帽加冕”,全國科學大會還審議通過了《1978—1985年全國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草案)》(以下簡稱《八年科技規劃》),勾勒出一幅奮鬥藍圖。

1978年以前,我國繼承了蘇聯計劃式的科技發展體系。在這一體系中,企業、科研院所、高校、國防科研是相互獨立的結構單位,通過計劃手段來組織協調科技項目,實施技術轉移。

隨著國家戰略重點向經濟建設方向轉移,科技工作的方針和政策也開始向經濟建設方向調整。1980年12月,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家科委)召開全國科技工作會議,會議肯定了全國科學大會後我國科技工作取得的成績,也指出了存在的問題,主要是科學技術與經濟結合不夠緊密。

緊隨其後,“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的戰略指導方針(簡稱“面向、依靠”方針)在1982年被提出。在這一方針指引下,國務院成立了科技領導小組,從宏觀和戰略層面統領全國科技工作;對科研機構管理制度和職稱制度進行了改革探索,一些科技人員開始走出院所和高校的“圍牆”。

同樣在1982年,當時的國家計委和國家科委對《八年科技規劃》進行了調整,制定了《第六個五年計劃期間國家科學技術攻關項目》。這是我國第一個被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國家科技計劃。該計劃自1983年實施以來,在科技促進農業發展、傳統工業技術更新等方面產生了重大影響。

在科技向經濟靠攏的過程中,有著強烈計劃色彩的科技體制逐漸表現出不適應。比如,科研機構由政府直接控制,缺乏自主性;行政干預過多,不利於科研人員發揮主動性;科技研發以任務為導向,缺乏經濟利益的激勵等。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研究員顧淑林認為:“從某種意義上來看,制定和實施政策的過程其實是個‘試錯’的過程,在‘試錯’過程中總結出的經驗將指導後續的改革工作。”

改革正式進入全面啟動階段

在經濟體制改革全面推進的背景下,作為全面改革的一部分,科技體制改革隨之被提上日程。

1985年3月,《中共中央關於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正式頒佈。這標誌著,經過1978年以來的探索和醞釀之後,我國科技體制改革正式進入全面啟動階段。

《決定》指明瞭科技體制改革的方向,首當其衝的便是撥款制度的改革,按照不同類型科學技術活動的特點,實行經費的分類管理。比如,對技術開發類的科研機構,在三五年內逐步削減事業費,直至完全或基本上停撥;對基礎類的科研機構,撥給一定的事業費,實行基金制,通過基金對項目給予支持等。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設立,是撥款制度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1986年,國務院印發《關於成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通知》,標誌著具有中國特色的科學基金制度正式誕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李靜海曾撰文指出:“這是我國科研經費從‘計劃分配’向‘競爭擇優’過渡的一個里程碑。”

開放技術市場是科技體制改革的另一個重點。“技術成果是不是商品,一度是有爭議的。而這次改革,在政策和法律層面都承認了技術成果也是商品,提出建立按照價值規律有償轉讓的機制。”柳卸林指出。

此項改革措施一時間讓技術市場異常火爆,當時的市場反應給柳卸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回憶道,一些地方紛紛蓋起了技術市場交易大樓,看上去比當地科委的樓還要漂亮。

1992年,鄧小平同志發表南方談話,中國經濟體制開始邁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階段。在這種形勢下,科技體制改革的方向隨之有所調整。1994年,當時的國家科委等聯合發佈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要點》。

“新的改革方針被概括為‘穩住一頭,放開一片’。一方面,穩定支持少部分的基礎性研究和基礎性技術工作;另一方面,大量放開、放活技術開發機構、社會公益機構、科技服務機構等。”柳卸林說道。

按照“穩住一頭,放開一片”的要求,人員分流和結構調整被視作是體制改革突破的關鍵。在新形式下,科技體制改革持續向縱深推進。(唐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