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有酒有故事|丙安尋古

赤水有酒有故事|丙安寻古

1935年1月,中央紅軍到達貴州遵義,兵分三路向赤水方向前進。按照遵義會議指定的攻佔赤水縣城的戰略,林彪、聶榮臻率紅一軍團部及紅二師佔領丙安,指揮了丙安、復興場等戰鬥戰役,從此揭開了中國工農紅軍“四渡赤水”的序幕。我赤水之行的目的便是尋訪貴州“四大古鎮”之一的丙安古鎮。

地無三尺平,天無三日晴

由重慶入貴州,一路高速。過了標有“赤水”兩個紅色大字的收費站後,便進入了赤水界。春季,公路兩旁重巒疊嶂,山上和路邊長滿高大的楠竹,蒼翠欲滴。連綿的群山間,不時閃現出一幢幢房屋,這是我在別處的山間公路上不曾見到的,不免十分新奇。

貴州多山,更不少水。進入赤水地界沒多久,便與赤水河相遇了。雖然名為“赤水”,但見河水並非紅色。同行的人說兩天前赤水地區剛下過雨,所以我們看到的河水有些褐黃。

赤水河蜿蜒流淌於黔北川南的大婁山脈,河面不寬,河谷深切,兩岸岩石峭壁絕立,若斧似戟。在這裡要找到一塊可供繁衍生息的平地實在是太難了。

赤水有酒有故事|丙安寻古

丙安古鎮對岸

很快,赤水河對岸的山坡上一片灰褐色的古建築映入眼簾,同行的人說那便是丙安古鎮了。

初來乍到,我們是跟著一幫年輕人沿著山路進入古鎮的。順著臺階往下走,不時經過一座座古鎮人家。這些院子大多敞開著門,門前的空地便是自家的院子了,有的正在曬被子,有的正在打理著一壟壟菜地,濃郁的農家氣息撲面而來。一路往下曲曲折折,走走停停,時而遇到幾個鎮上的老人,他們對於遊客早已見怪不怪,只顧慢悠悠地走著。

地無三尺平,天無三日晴。貴州的天總是陰陰的,所以街道兩側的屋子裡感覺有些昏暗。有的房子已經很舊了,幾個老人抽著旱菸坐在屋前閒聊著。

古鎮的街道彎彎曲曲。我們沿著鋥亮的石板路繼續向下走,穿過一個拱形石門,眼前便豁然開朗。回頭看,“東華門”赫然在目,才發現我們經過的是古鎮東端的東華門。站在東華門下極目望去,從崇山峻嶺奔騰而來的赤水河與古鎮東側的溪流在此交匯,形成丙安古鎮易守難攻的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出東華門,向下依然是石階。不遠處便是通往水邊的古碼頭了。

赤水有酒有故事|丙安寻古

拱形石門東華門

千年軍商古城堡

來到河灘,山泉水淙淙流淌,流過雙龍橋,溪水匯入赤水河的懷抱。雙龍橋最初修建於明代,幾經毀建,目前保存下來的是清代乾隆年間最後一次重修後的模樣,在未通公路以前,此處一直是官道。

古鎮享有“千年軍商古城堡”的美譽。因為地處銜接川黔之要衝,控扼水陸交通,歷史上,丙安曾是重要的軍事要塞。宋徽宗大觀年間,為了軍事需要,此地設立了兵站。到了明朝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朝廷實行“改土歸流”政策之後,丙安首次設立行政區劃,與赤水河沿岸的土城、川風坳古驛道和復興場等古鎮和通道緊緊相鄰。由於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歷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古鎮現存的古建築大多為明清時期所建,背倚險山峻嶺,三面瀕臨湍急的赤水河,地勢之險要,可見一斑。

赤水有酒有故事|丙安寻古

雙龍橋

明朝時,古鎮真正繁盛起來。

貴州素不產鹽,自古以來民眾食鹽均靠周邊產鹽省份輸入。四川自貢是天然的井鹽基地,這裡出產的優質而豐富的井鹽,大量外銷。而貴州距川鹽產地最近,因此自貢井鹽的一個重要外銷地就是不產鹽的貴州。大量的井鹽從四川自貢運往貴州,當時唯一的途徑就是水運。

明代田雯《鹽價說》記載:貴州食鹽“仰給於蜀,微蜀,則黔不知味矣”。因受交通制約,鹽的運入量小,價格甚高。這種情況到清朝得到緩解,雍正到乾隆年間,貴州總督兼巡撫張廣泗大力整治赤水河,開發苗疆,川鹽通過赤水河源源不斷進入貴州。

赤水有酒有故事|丙安寻古

丙安纖道邊的摩崖石刻蒼勁有力,如鐫刻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的“德傲泛舟”,民國11年(1922年)的“出民水火”和“畏威懷德”等。這些石碑即為“軍功德政碑”,至今保存完好。

因丙灘之險,鹽船至此,必須卸載,或由人工搬運越過險灘覆載,或在此改由陸路運達目的地。

於是,丙安古鎮便成鹽船雲集、水陸分流、商賈匯聚、物資集散的赤水“仁岸”重要鹽埠碼頭,乃中國西南滇川黔地區往來鹽船和商家必經的夜泊之地。明清以來的數百年間,河中上下商船航行途中常在此停宿。陸路過往行人客商也多在此歇足,這裡既是川鹽水運轉陸運的中轉站,又是過往商旅的食宿站。

赤水有酒有故事|丙安寻古

雙龍橋橋身全長32米,據說在兩條石龍的兩邊和中間,曾雕有三個比橋面稍高的趴在橋墩上的蚣蝮。蚣蝮是龍生九子之一,性善好水,傳說中,蚣蝮能吞江吐雨,負責排去雨水。人們按其模樣雕成石像,置放在河邊的石礅上,認為這樣能鎮住河水,防止洪水侵襲,使河水“少能載船,多不淹禾”,寓意永避水害,四方平安。

當時的古鎮內,客棧和茶館鱗次櫛比,食鹽、竹木、茶葉、毛皮、藍靛、藥材等物資交易頻繁;趕集山民、駐行客商雲集互市。《增修仁懷廳志·風俗》雲:“……咸陽賈客居多,竹木則本境貿易者十之七,外來者十之三。茶筍之利次之,鐵及靛又次之。”其時的丙灘,正如陳熙晉所言:“滿眼鹽船爭泊岸,收得百貨夕陽中。”

今天,走在當年縴夫走過的路上,依稀可感受到幾百年前他們生存的艱辛。由於年代久遠,纖道的石板有的已斷裂,路邊岩石凹陷的溝槽則是當年縴夫留下的印跡,縴夫們佝僂著身軀、吃力地拉縴的背影彷彿就在眼前。

風雲激盪的崢嶸歲月

從丙安古鎮的東華門進去,眼前呈現的是狹窄的“一線天”,向右拐,便進入了古鎮唯一的街道,遊人並不算少。街兩側店鋪林立,路邊是穿鬥式木結構房屋,古鎮人家大多將門板卸下來立在牆邊。

漫步在古街道上,兩邊的店鋪不時有遊人駐足。這一家門前烤豆腐的香味飄遍古街,那一家的大鍋裡燉的肉湯咕嘟咕嘟正翻滾著;門板上掛著的竹簍、竹筐,瞬間勾起了人們淡淡的鄉愁。餐館裡,灶上熱氣升騰,店主正忙著炒菜;旁邊的房屋門口,幾個老人悠閒地坐著聊天,韻味悠長。屋簷下掛著的紅燈籠,盡顯古鎮的熱鬧與安詳。

就這樣沿街走著,忽覺眼前人頭攢動,在前面街道拐角處,丙安紅一軍團陳列館映入眼簾。隨著熙熙攘攘的人流,我擠入了陳列館,看著紅軍長征時的一件件實物,聽著講解員的詳細介紹,思緒彷彿回到了那風雲激盪的崢嶸歲月。

赤水有酒有故事|丙安寻古

丙安紅一軍團陳列館

1935年1月,在紅軍與川軍戰鬥進行的激烈時刻,紅軍召開了一次緊急會議,決定向赤水河方向轉移。29日,朱德發佈了中央紅軍從猿猴場也就是今元厚鎮以及土城西渡赤水的命令,這就是歷史上的一渡赤水。其間,紅一軍團奉命攻打赤水縣城,軍團長林彪率部攻下丙安後,紅一軍團指揮部和紅二師師部便在古鎮上紮營。陳列館曾經是指揮部所在地,林彪就住在這裡。指揮部設在丙安,其實暗藏玄機。因為古鎮背靠青山,北臨湍急的赤水河,東西兩端是東華門和太平門兩大寨門,地勢險要,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是個進可攻退可守的絕佳駐軍所在。

陳列館裡,當年林彪住過的床、紅軍渡河使用的小木船、當地居民為紅軍編做的草鞋等一件件文物和一張張圖片,都在向人們述說著那段艱苦卓絕的歷史。

道地藥材金釵石斛

出陳列館,我走進一家店鋪,只見裡面的商品有條狀的、有捲曲的,有新鮮的、有曬乾的,看似琳琅滿目,實則同為一種——金釵石斛。

赤水有酒有故事|丙安寻古

古鎮街道

使人芳華永駐、輕身延年,石斛有著其它草藥無法取代的神奇。石斛,與天山雪蓮、人參、靈芝等名貴中藥材並稱為“九大仙草”且為九大仙草之首,對自然生長環境要求極為嚴苛,多出自海拔1500米以上的絕壁。金釵石斛分佈於貴州赤水、習水及四川瀘州一帶,尤以赤水所產為佳。每一味本草都有適應其生長的最佳境遇,中藥謂之“道地”。赤水金釵石斛不僅是道地藥材,更是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赤水丙安古鎮附近溝壑縱橫、山高林密,地形起伏、溪流潺潺,正適宜金釵石斛孕育生長。早在明清川鹽入黔年間,赤水民間就已使用金釵石斛熬湯入藥。

赤水有酒有故事|丙安寻古

臘肉製品

沿著石板路一路前行,眼見著街道隨著山勢的緩急而收放曲折。舒展處,兩側的房屋前擺著盆栽、種了小樹,寬敞明亮;緊張處,兩側屋簷相對,只留一條窄窄的縫隙,陽光傾瀉下來,藍天僅存一線。在這裡,歷史彷彿被按下暫停鍵,建築、氣氛、生活方式,仍是舊時模樣,古樸又從容。

再往前走,便出了太平門,門前依然是向下的臺階。砌牆的石塊表層已經斑駁脫落,上面佈滿苔蘚,石縫間長出小樹,既蕭索滄桑又生機盎然,有種別樣的和諧之美,恍然間只覺時空交錯,彷彿回到了古鎮的過去。

赤水有酒有故事|丙安寻古

吊橋

穿過一段木質長廊,便到了古鎮的吊橋。橋下,赤水河奔流不息;橋上,紅旗迎風招展。河的南岸,是懸空架起的吊腳樓群,錯落有致,未加雕琢,雖飽經風霜,依然挺立;北岸,一幢幢新建的樓房拔地而起,粉牆黛瓦,與吊腳樓交相輝映。置身赤水河畔,聽歷史與現實對話,此刻的丙安古鎮,氣韻早已穿越古今。

過了橋,站在古鎮對岸的觀景臺上,腳下的赤水河濤聲依舊,面對莽莽群山,我不禁思緒萬千。古鎮歷經繁華、戰火而趨於沉寂,直到近些年來逐漸開始聲名遠播,依然韶華猶存。隨著國內旅遊經濟的蓬勃發展,丙安古鎮一定會綻放新的光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