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有酒有故事|丙安寻古

赤水有酒有故事|丙安寻古

1935年1月,中央红军到达贵州遵义,兵分三路向赤水方向前进。按照遵义会议指定的攻占赤水县城的战略,林彪、聂荣臻率红一军团部及红二师占领丙安,指挥了丙安、复兴场等战斗战役,从此揭开了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的序幕。我赤水之行的目的便是寻访贵州“四大古镇”之一的丙安古镇。

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

由重庆入贵州,一路高速。过了标有“赤水”两个红色大字的收费站后,便进入了赤水界。春季,公路两旁重峦叠嶂,山上和路边长满高大的楠竹,苍翠欲滴。连绵的群山间,不时闪现出一幢幢房屋,这是我在别处的山间公路上不曾见到的,不免十分新奇。

贵州多山,更不少水。进入赤水地界没多久,便与赤水河相遇了。虽然名为“赤水”,但见河水并非红色。同行的人说两天前赤水地区刚下过雨,所以我们看到的河水有些褐黄。

赤水河蜿蜒流淌于黔北川南的大娄山脉,河面不宽,河谷深切,两岸岩石峭壁绝立,若斧似戟。在这里要找到一块可供繁衍生息的平地实在是太难了。

赤水有酒有故事|丙安寻古

丙安古镇对岸

很快,赤水河对岸的山坡上一片灰褐色的古建筑映入眼帘,同行的人说那便是丙安古镇了。

初来乍到,我们是跟着一帮年轻人沿着山路进入古镇的。顺着台阶往下走,不时经过一座座古镇人家。这些院子大多敞开着门,门前的空地便是自家的院子了,有的正在晒被子,有的正在打理着一垄垄菜地,浓郁的农家气息扑面而来。一路往下曲曲折折,走走停停,时而遇到几个镇上的老人,他们对于游客早已见怪不怪,只顾慢悠悠地走着。

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贵州的天总是阴阴的,所以街道两侧的屋子里感觉有些昏暗。有的房子已经很旧了,几个老人抽着旱烟坐在屋前闲聊着。

古镇的街道弯弯曲曲。我们沿着锃亮的石板路继续向下走,穿过一个拱形石门,眼前便豁然开朗。回头看,“东华门”赫然在目,才发现我们经过的是古镇东端的东华门。站在东华门下极目望去,从崇山峻岭奔腾而来的赤水河与古镇东侧的溪流在此交汇,形成丙安古镇易守难攻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出东华门,向下依然是石阶。不远处便是通往水边的古码头了。

赤水有酒有故事|丙安寻古

拱形石门东华门

千年军商古城堡

来到河滩,山泉水淙淙流淌,流过双龙桥,溪水汇入赤水河的怀抱。双龙桥最初修建于明代,几经毁建,目前保存下来的是清代乾隆年间最后一次重修后的模样,在未通公路以前,此处一直是官道。

古镇享有“千年军商古城堡”的美誉。因为地处衔接川黔之要冲,控扼水陆交通,历史上,丙安曾是重要的军事要塞。宋徽宗大观年间,为了军事需要,此地设立了兵站。到了明朝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朝廷实行“改土归流”政策之后,丙安首次设立行政区划,与赤水河沿岸的土城、川风坳古驿道和复兴场等古镇和通道紧紧相邻。由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古镇现存的古建筑大多为明清时期所建,背倚险山峻岭,三面濒临湍急的赤水河,地势之险要,可见一斑。

赤水有酒有故事|丙安寻古

双龙桥

明朝时,古镇真正繁盛起来。

贵州素不产盐,自古以来民众食盐均靠周边产盐省份输入。四川自贡是天然的井盐基地,这里出产的优质而丰富的井盐,大量外销。而贵州距川盐产地最近,因此自贡井盐的一个重要外销地就是不产盐的贵州。大量的井盐从四川自贡运往贵州,当时唯一的途径就是水运。

明代田雯《盐价说》记载:贵州食盐“仰给于蜀,微蜀,则黔不知味矣”。因受交通制约,盐的运入量小,价格甚高。这种情况到清朝得到缓解,雍正到乾隆年间,贵州总督兼巡抚张广泗大力整治赤水河,开发苗疆,川盐通过赤水河源源不断进入贵州。

赤水有酒有故事|丙安寻古

丙安纤道边的摩崖石刻苍劲有力,如镌刻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的“德傲泛舟”,民国11年(1922年)的“出民水火”和“畏威怀德”等。这些石碑即为“军功德政碑”,至今保存完好。

因丙滩之险,盐船至此,必须卸载,或由人工搬运越过险滩复载,或在此改由陆路运达目的地。

于是,丙安古镇便成盐船云集、水陆分流、商贾汇聚、物资集散的赤水“仁岸”重要盐埠码头,乃中国西南滇川黔地区往来盐船和商家必经的夜泊之地。明清以来的数百年间,河中上下商船航行途中常在此停宿。陆路过往行人客商也多在此歇足,这里既是川盐水运转陆运的中转站,又是过往商旅的食宿站。

赤水有酒有故事|丙安寻古

双龙桥桥身全长32米,据说在两条石龙的两边和中间,曾雕有三个比桥面稍高的趴在桥墩上的蚣蝮。蚣蝮是龙生九子之一,性善好水,传说中,蚣蝮能吞江吐雨,负责排去雨水。人们按其模样雕成石像,置放在河边的石礅上,认为这样能镇住河水,防止洪水侵袭,使河水“少能载船,多不淹禾”,寓意永避水害,四方平安。

当时的古镇内,客栈和茶馆鳞次栉比,食盐、竹木、茶叶、毛皮、蓝靛、药材等物资交易频繁;赶集山民、驻行客商云集互市。《增修仁怀厅志·风俗》云:“……咸阳贾客居多,竹木则本境贸易者十之七,外来者十之三。茶笋之利次之,铁及靛又次之。”其时的丙滩,正如陈熙晋所言:“满眼盐船争泊岸,收得百货夕阳中。”

今天,走在当年纤夫走过的路上,依稀可感受到几百年前他们生存的艰辛。由于年代久远,纤道的石板有的已断裂,路边岩石凹陷的沟槽则是当年纤夫留下的印迹,纤夫们佝偻着身躯、吃力地拉纤的背影仿佛就在眼前。

风云激荡的峥嵘岁月

从丙安古镇的东华门进去,眼前呈现的是狭窄的“一线天”,向右拐,便进入了古镇唯一的街道,游人并不算少。街两侧店铺林立,路边是穿斗式木结构房屋,古镇人家大多将门板卸下来立在墙边。

漫步在古街道上,两边的店铺不时有游人驻足。这一家门前烤豆腐的香味飘遍古街,那一家的大锅里炖的肉汤咕嘟咕嘟正翻滚着;门板上挂着的竹篓、竹筐,瞬间勾起了人们淡淡的乡愁。餐馆里,灶上热气升腾,店主正忙着炒菜;旁边的房屋门口,几个老人悠闲地坐着聊天,韵味悠长。屋檐下挂着的红灯笼,尽显古镇的热闹与安详。

就这样沿街走着,忽觉眼前人头攒动,在前面街道拐角处,丙安红一军团陈列馆映入眼帘。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我挤入了陈列馆,看着红军长征时的一件件实物,听着讲解员的详细介绍,思绪仿佛回到了那风云激荡的峥嵘岁月。

赤水有酒有故事|丙安寻古

丙安红一军团陈列馆

1935年1月,在红军与川军战斗进行的激烈时刻,红军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决定向赤水河方向转移。29日,朱德发布了中央红军从猿猴场也就是今元厚镇以及土城西渡赤水的命令,这就是历史上的一渡赤水。其间,红一军团奉命攻打赤水县城,军团长林彪率部攻下丙安后,红一军团指挥部和红二师师部便在古镇上扎营。陈列馆曾经是指挥部所在地,林彪就住在这里。指挥部设在丙安,其实暗藏玄机。因为古镇背靠青山,北临湍急的赤水河,东西两端是东华门和太平门两大寨门,地势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是个进可攻退可守的绝佳驻军所在。

陈列馆里,当年林彪住过的床、红军渡河使用的小木船、当地居民为红军编做的草鞋等一件件文物和一张张图片,都在向人们述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

道地药材金钗石斛

出陈列馆,我走进一家店铺,只见里面的商品有条状的、有卷曲的,有新鲜的、有晒干的,看似琳琅满目,实则同为一种——金钗石斛。

赤水有酒有故事|丙安寻古

古镇街道

使人芳华永驻、轻身延年,石斛有着其它草药无法取代的神奇。石斛,与天山雪莲、人参、灵芝等名贵中药材并称为“九大仙草”且为九大仙草之首,对自然生长环境要求极为严苛,多出自海拔1500米以上的绝壁。金钗石斛分布于贵州赤水、习水及四川泸州一带,尤以赤水所产为佳。每一味本草都有适应其生长的最佳境遇,中药谓之“道地”。赤水金钗石斛不仅是道地药材,更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赤水丙安古镇附近沟壑纵横、山高林密,地形起伏、溪流潺潺,正适宜金钗石斛孕育生长。早在明清川盐入黔年间,赤水民间就已使用金钗石斛熬汤入药。

赤水有酒有故事|丙安寻古

腊肉制品

沿着石板路一路前行,眼见着街道随着山势的缓急而收放曲折。舒展处,两侧的房屋前摆着盆栽、种了小树,宽敞明亮;紧张处,两侧屋檐相对,只留一条窄窄的缝隙,阳光倾泻下来,蓝天仅存一线。在这里,历史仿佛被按下暂停键,建筑、气氛、生活方式,仍是旧时模样,古朴又从容。

再往前走,便出了太平门,门前依然是向下的台阶。砌墙的石块表层已经斑驳脱落,上面布满苔藓,石缝间长出小树,既萧索沧桑又生机盎然,有种别样的和谐之美,恍然间只觉时空交错,仿佛回到了古镇的过去。

赤水有酒有故事|丙安寻古

吊桥

穿过一段木质长廊,便到了古镇的吊桥。桥下,赤水河奔流不息;桥上,红旗迎风招展。河的南岸,是悬空架起的吊脚楼群,错落有致,未加雕琢,虽饱经风霜,依然挺立;北岸,一幢幢新建的楼房拔地而起,粉墙黛瓦,与吊脚楼交相辉映。置身赤水河畔,听历史与现实对话,此刻的丙安古镇,气韵早已穿越古今。

过了桥,站在古镇对岸的观景台上,脚下的赤水河涛声依旧,面对莽莽群山,我不禁思绪万千。古镇历经繁华、战火而趋于沉寂,直到近些年来逐渐开始声名远播,依然韶华犹存。随着国内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丙安古镇一定会绽放新的光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