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最后还拉了几万人垫背

俗话说“法不责众”,但那要看谁掌法,若是遇上一个心狠手辣,执法必严的主,那么所谓的众,也不过是多费几把刀子而已。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最后还拉了几万人垫背

公元1380年,大明帝国建国第十三年,党羽遍及朝堂内外的宰相胡惟庸被朱元璋以“谋不轨”的罪名诛其九族,同时诛杀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人。之后的十数年间,又处死开国大功臣李善长等人,前后共杀了三万余人,这就是著名的明初四大案之一的“胡惟庸案”。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最后还拉了几万人垫背

1.宰相胡惟庸

胡惟庸,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县)人,公元1355年投奔朱元璋,因素有才能,又与李善长同乡,很是得李善长看重。公元1373年,李善长推荐胡惟庸任右丞相,1377年更进一步,任左丞相,可谓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自杨宪死后,胡惟庸更是勤恳谨慎,甚得朱元璋之欢心,朱元璋对他更加宠信。年深日久,胡惟庸恃宠而骄,专横跋扈,在许多大事上,经常不经朱元璋便擅自决断。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最后还拉了几万人垫背

胡惟庸胆大到谋害大将军徐达(未成功)、毒杀刘伯温、私底下勾结太师李善长。权势滔天的胡惟庸开始更加肆无忌惮,在朝堂内外排除异己,安插亲信,而这一切,胡惟庸发现朱元璋似乎并未发觉,又或者即便发觉了也忌惮他庞大的党羽势力。于是,胡惟庸信心膨胀,与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勾结,叫他两偷偷收集兵马,又与游说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将李善长拉下水,同时他还沟通倭寇,相约举事。

2.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淮右布衣,起于微末之间,从一介布衣到天下共主,他经历了多少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血雨腥风,他的权谋城府又岂是胡惟庸可以揣测的?贪权恋权的朱元璋又怎会让一个胡惟庸如此做大?如果会,那么只有一个可能,他有思虑深远的布局。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最后还拉了几万人垫背

对于宰相胡惟庸的胡作非为,我想以朱元璋的智慧心机不可能不了解,也不可能没有防范。 胡惟庸就像是一个自我高潮的小丑,沉醉在美梦之中,而朱元璋就像是一头虎视眈眈的猛虎,只等对手露出破绽,然后一爪拍下,拍碎的并不仅仅是胡惟庸这个小丑,更是但凡敢于与胡惟庸有所勾结的所有官员,更是在中国大地上持续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

3.图穷匕见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最后还拉了几万人垫背

公元1379年,占城国(今越南境内)进贡,胡惟庸隐瞒不报,然而朱元璋早已知晓,便中书省、礼部的大臣关押,后赐死汪广洋。 公元1380年,涂节告发胡惟庸,御史中丞商皓也告发胡惟庸的阴谋,于是朱元璋诛杀胡惟庸、陈宁、涂节。而胡惟庸所依仗的朋党,在朱元璋面前,瑟瑟发抖。之后的十数年,胡惟庸案牵涉极广,有免死金牌的李善长、南雄侯赵庸、永嘉侯朱亮祖、靖宁侯开国功臣均难逃一死,前后被杀的多达三万余人。

4.废除丞相制度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最后还拉了几万人垫背

胡惟庸死后,朱元璋趁此大好良机废除了丞相制度,丞相事务由六部分别处理,同时朱元璋的皇权更加至高无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5.结语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最后还拉了几万人垫背

古语有云:人贵有自知之明。胡惟庸权势滔天,党羽遍及朝堂,文臣、武将诸多大咖都被拉下水,他以为法不责众,就算事情败露,朱元璋也不敢诛杀如此多的大臣。但是有一点他错了,他不了解朱元璋,能写出“杀尽江南百万兵,腰中宝剑血犹腥。”的朱元璋,也真的这样去做的朱元璋,杀几个小丑又算得了什么。当然,“拉人下水,一起站队”这个方法从来都是很有用的,除非遇上了朱元璋这样一个杀伐果断的君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