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與影”的藝術魅力(二)

攝影的分類

人像攝影

人像攝影與一般的人物攝影不同:人像攝影以刻畫與表現被攝者的具體 相貌和神態為自身的首要創作任務,雖然有些人像攝影作品也包含一定的情節,但它仍以表現被照者的相貌為主,而且,相當一部分人像攝影作品只交待被攝者的形象,並沒有具體的情節。而人物攝影是以表現有被攝者參與的事件與活動為主,它以表現具體的情節為主要任務,而不在於以鮮明的形象去表現被攝者的相貌和神態。這二者之間的重要區別,在於是否具體描繪人物的相貌。不管是單人的或是多人的,不管是在現場中抓拍的還是在照相室裡擺拍的,不管是否帶有情節,只要是以表現被攝者具體的外貌和精神狀態為主的照片,都屬於人像攝影的範疇。那些主要表現人物的活動與情節,反映的是一定的生活主題,被攝者的相貌並不很突出的攝影作品,不管它是近景也好,全身也好,只能屬於人物攝影的範疇。當然,從廣義上來說,人像攝影拍的是人,它也屬於人物攝影。 人像攝影以刻畫和描繪被攝者的外貌與神態為自己的表現任務,應人物相貌鮮明。它分作照相室人像、室內特定環境人像和戶外人像三大類。人像攝影的要求是“形神兼備”;

記錄攝影

王正義拍攝的《沙塵暴襲京》記錄攝影圖集(10張)攝影之所以誕生,就是為了記錄的目的。它誕生之後所顯示出來的強大的生命力,也恰恰在於它的記錄功能。這是其他技術或藝術所無法比擬或取代的。因此,從廣義上說,攝影就是記錄;

藝術攝影

隨著攝影的發展,人們在攝影中不斷地增加藝術的元素,開始產生藝術攝影。它與記錄攝影的區別在於藝術性的多少與高低,而無絕對的界限。例如:我們去照張像作身份證或留個紀念,一般照相館拍攝的照片,最多有點資料或記錄價值。可是,鄭景康先生給齊白石先生拍的人像,50年過去了,至今仍是世界二十幅最優秀的人像作品之一。其中的差別完全 在於藝術性的高低;

畫意攝影

畫意攝影以其唯美的畫面語言及美好的設計內涵一直是人像攝影的一種重要的表達方式。十九世紀後半頁,英國攝影家雷蘭達拍攝出了曾被預言為“攝影新時代來臨了”的作品-----《人生的兩條路》,在攝影還被輕視的當時,這幅作品以其勸勉性的主題和油畫式的構圖,受到了維多利亞女王的極高評價。可以這樣說,雷蘭達對推進攝影被承認為一們藝術功不可沒。從此,畫意攝影也逐漸成為攝影藝術中的一個重要流派;

商業攝影

商業攝影,顧名思義是指作為商業用途而開展的攝影活動。從狹義上講就是商業攝影,廣義上就是未發佈商品或者撰寫故等進行的攝影類型,這種類型在時下的攝影活動中是極為重要的一種;

水墨(風格)攝影

和傳統的水墨畫一樣,現市面上出現的水墨攝影作品,按題材,可以分為風景和花鳥,對應國畫中的山水畫和花鳥畫;按手法和意境,可以分為抽象和具象,對應國畫中的寫意和工筆。

水墨風格的攝影照片雖然免不了使用Photoshop等軟件的後期加工,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可以任意扭曲原照片。好的水墨攝影作品要儘量少的修改原照片,它考驗的更多的是攝影師的構圖和捕捉光影的能力;

全息攝影

全息攝影是指一種記錄被攝物體反射波的振幅和位相等全部信息的新型攝影技術。普通攝影是記錄物體 五彩水草瑪瑙雕件《子龍》面上的光強分佈,它不能記錄物體反射光的位相信息,因而失去了立體感。全息攝影採用激光作為照明光源,並將光源發出的光分為兩束,一束直接射向感光片,另一束經被攝物的反射後再射向感光片。人眼直接去看這種感光的底片,只能看到像指紋一樣的干涉條紋,但如果用激光去照射它,人眼透過底片就能看到原來被拍攝物體完全相同的三維立體像。一張全息攝影圖片即使只剩下一小部分,依然可以重現全部景物。全息攝影可應用於工業上進行無損探傷,超聲全息,全息顯微鏡,全息攝影存儲器,全息電影和電視等許多方面。

攝影大賽

普利策新聞攝影獎開始於1917年的普利策獎由美國著名報人約瑟夫·普利策創立,主要分為新聞獎和文化藝術獎;

世界新聞攝影比賽

世界新聞攝影比賽(WPP)又稱荷賽,是1956年由荷蘭三位攝影家發起創立的基金會支持的,該基金會的宗旨是:“在全世界範圍內引起並增強人們對新聞攝影的廣泛興趣,傳播信息並加強國際間的相互理解。”四十年來,世界新聞攝影比賽的規模在不斷擴大,每年都有數十個國家近萬幅作品參賽,比賽項目發展到9類19項,是世界上參與範圍最廣,最具代表性和權威性的新聞攝影大賽;

哈蘇國際攝影獎

哈蘇基金會是由厄納和維克多·哈蘇捐贈的遺產於1979年建立的。基金會的宗旨是促進自然科學和攝影領域的科學教育和研究。該基金會每年都撥款資助眾多項目,其中之一就是每年一度的哈蘇國際攝影獎;

平遙國際攝影大展

2001年,中國首次按照國際規格創辦的“平遙國際攝影節”,使平遙古城獨特的風貌、古樸的民風以及形式多樣的攝影活動交相輝映,吸引了來自法國、美國、西班牙、丹麥、俄羅斯、意大利、比利時、日本、韓國等國家的著名攝影家參展,在海內外產生了出乎預料的轟動效應。

2010年“在湖南首次舉辦“光影之星”攝影大賽,無論是攝影界專業人士還是非專業的攝影愛好者,都可以參加比賽。

代表

達蓋爾與攝影館路易·雅克·芒戴·達蓋爾於1854年他開設了自己的攝影館,到1860年轉化為沙龍形式,在達蓋爾的攝影館中曾有相當數量的名人拍過照片,如大仲馬、法國作家雨果、維克托·瑪麗等人都拍攝過肖像。後來還成功的從熱氣球上拍攝到了巴黎的市容。

攝影用光

光線主要包括四種特性——光線的強度,光線的性質,光線的方向性,光線的色彩。 我們主要講一講光線的方向性,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順光、側光、逆光、頂光和地光照明。

1、順光照明:這是一種效果最平的一種光,它不利用拍出被攝體的立體感和空間深度感,缺少生氣;

2、側光照明:側光照明的效果有明顯改善,被攝體產生的明暗變化顯出立感和表面質感,它比較符合人們正常的視覺習慣,所以,在攝影中被廣泛的利用;

3、逆光照明:它能夠形成剪影,勾畫出對象的形狀,使之與背景分開。在對象的形狀邊緣形成明亮的亮線,能夠渲染所要表達的氣氛,豐富和活躍畫面;

4、頂光照明:頂光照明的效果使畫面呈現出一種酷熱感,在人物的眼眶、鼻子和下巴下面造成濃重的投影,對人物的形象起著醜化作用;

5、地光照明:地光照明會造成從下往上的“鬼光”效果,經常會用於消除頂光等照明造成的陰影。

攝影測光

多區域測光

多區域測光也叫評價測光,它是將畫面分割成數個區域。各自獨立運算後再整理。取得一個完整曝光值,多區域測光方式往往優先考慮被對焦的主要目標,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對焦的主要目標也就是需要獲得正確曝光的部分。有了多區域測光,即使是對攝影一竅不通的人也會輕易獲得準確的曝光效果。所以多區域測光是當前比較先進、流行的測光方式,也是當前高等級自動照相機默認的測光方式。

中央重點平均測光

中央重點平均測光是大多數相機普遍採用的測光模式,應用也比較廣泛。中央重點測光意味著曝光讀數受中央區域的影響最大,受畫面四角的影響最小,通常中央重點測光對畫面中央2/3的部分比較敏感(具體範圍依照各種不同品牌的相機的而有所差異),某些相機對畫面的底部予以重視,以減少天空對景物的影響,在正常拍攝條件下,中央重點測光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測光棋式,但如果畫面主體不在中央或是逆光拍攝,便有可能引起測光的誤差。

點測光

點測光又稱重點測光,是對取景範圍中的1%–5%區域測光。點測光模式用得極少,也不易掌握。但在某些情況下,點測光卻能發揮出重要的作用。瞭解在何種情況下應該使用點測光,並能正確使用點測光,一方面可使主體曝光精確,另一方面利用“感光寬容度”來創造出現實中無法看到的奇妙圖片。點測光模式適用的情況:現場光線分佈不均而且反差很大的情況,如逆光下,這種情況如果不用點測光,可能會造成需要表現的主體曝光不準,太亮時主體人物成為剪影、畫面發白沒有層次或者是太暗看不出細節。

攝影技巧

拍攝出好的攝影作品需要有一定的器材,耐心,以及一些必要知識。

所謂“攝影”,就是對一些景物的局部或者全部進行拍攝,以被攝物體的獨有特徵之美來吸引觀眾。但在拍攝時近景時,通常由於相機離被攝物體很近,所以很容易因為相機的舉握不穩定而影響像質。不過你可以通過購買一些適當的器材來克服這些問題。拍攝好的攝影作品需要掌握以下幾個技巧:

1、使用三角架 你必須將你的相機安裝在一個三角架上以防止相機的晃動。儘量的將相機靠近被攝物體,並且注意不要引入不必要的陰影;

2、調焦軌 雖然它不是拍攝時的必備品,但是調焦軌卻是一個很好的輔助裝置可以幫助你拍攝出好的特寫鏡頭。調焦軌能夠使相機以非常小的增距沿著X和Y軸線移動,能夠精確的控制相機的位置和畫面的景深。如果用移動三角支架來達到理想的位置則是非常麻煩的;

3、使用快門線即使你已經將相機安裝到了三角支架上,但是如果你在按快門的時候不小心,仍然有可能使相機產生晃動,所以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我建議你最好還是使用快門線;

4、使用黑色或有色背景在拍攝時,當被攝物體的背景為黑色,那麼就能夠使拍攝出來的圖象看起來最清楚。你也可以使用模糊的背景,特別是當被攝物體的色彩很濃的時候;

5、在必要的時候使用反光卡 使用一個白色的卡片或是用一張鋁箔包在卡片上,將光線反射在被攝物體上,以照亮物體上的陰影部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讓這張卡片出現在被拍攝範圍內;

6、一定要有耐性 有時候,即使是一陣微風也會使拍攝到的特寫鏡頭出現模糊的情景。在這個時候,你就一定要有耐性了,最好是等到風過了之後再進行拍攝。同樣的,在戶外拍攝時,當天上的雲將太陽遮住了,最好是等到太陽出來後再拍攝,這樣拍攝出來的照片看起來會比多雲時拍攝的照片的色彩更鮮豔、明亮一些;

7、運用好構圖,奧地利攝影家伊涅斯特·哈斯對於構圖,他已達到手中無劍,劍在心中的境界,他認為:“構圖在於平衡,每個人對平衡的處理都各有不同。”正如同武功達到最高境界時,已沒有招式名稱,只憑自己的功力去化解。關於相機在構圖中的位置。他認為:“你越能忘記你的器材,越能集中你的題材和構圖,那麼相機只是你眼睛的延續,再沒有其他意義”;

小雅各布斯還認為:“構圖的最基本的因素是線條、形式、質感以及這些因素之間的空間。當然色彩同樣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會聚的線條一般能說明透視關係,但並不是所有的照片都非要表現出透視的深度不可。許多傑出的作品都是平面圖案。在取景器中的某個景物或人物的肖像,都是根據攝影者個人的感受進行安排的。因此,怎樣構圖,和怎樣選擇主體、光線、色彩一樣,也能成為一個攝影家獨特的個人風格的基礎。 “在大多數情況下,每幅照片中都有一個或一組形狀或形式起主導作用,而照片中的色彩、體積、位置和其他形狀等,都是為主導因素服務的。 “構圖中的對比,是指大與小、明與暗、近與遠、主動與被動、平滑與粗糙、色彩的濃豔與輕淡等等的對比。要多利用這些相互對立的因素,通過它門使主體影響整個構圖。例如,恰當地利用對比法則,照片就會具有強大的魅力。” 有些人或許對構圖有天賦;

8、當畫面中被攝主體在畫面中所佔比例過小,或畫面的空白空間比較單調時(例如拍攝夕陽下的高樓大廈時),可以創造性地運用欠曝形成剪影作為前景,通過黑色的剪影既可以壓迫觀眾的視覺投向被攝主體,同時黑色剪影也不會分散觀眾的注意力。我們甚至可以運用以剪影作為主體的邊框,形成方、圓或變異的各種形狀,使平常的景物具有獨特的畫面形式感,增加畫面的縱深感;

9、關於攝影壇裡“寧過勿欠”與“寧欠勿過”的兩種曝光原則,各有各的觀點,兩者都有為數不少的支持者。顧名思義,“寧過勿欠”指的就是“寧可過曝也不可欠曝”,只要曝光直方圖不超出右邊界,就可以放心地過曝,這樣反而能讓畫面最大限度地乾淨細膩,並且感光度越高,效果越明顯;“寧欠勿過”指的是“寧可欠曝也不可過曝”,因為欠曝帶來的圖片不夠亮的問題完全可以用後期PS補救回來,而一旦過曝、丟失細節,拿什麼軟件都難以解決了。 

2017錫耶納國際攝影大賽獲獎作品欣賞

“光與影”的藝術魅力(二)

世界盡頭(攝影師:Alessandra Meniconzi)

“光與影”的藝術魅力(二)

野生大熊貓(攝影師:Ami Vitale)

“光與影”的藝術魅力(二)

暴風雪(攝影師:Michele Palazzo)

“光與影”的藝術魅力(二)

沙丘鶴(攝影師:Randy Olson)

一群沙丘鶴在紫色閃電中飛翔。

“光與影”的藝術魅力(二)

冰(攝影師:Marcin Dobas)

“光與影”的藝術魅力(二)

牛皮糖(攝影師:Aristeidis Apostolopoiulos)

“光與影”的藝術魅力(二)

喙(攝影師:皮塔·薩博)

“光與影”的藝術魅力(二)

烏鴉(攝影師:Jack Savage)

電車車頂的烏鴉和車廂裡打瞌睡的老婦人。

“光與影”的藝術魅力(二)

衝浪的唐納文(攝影師:Rodney Bursiel)

“光與影”的藝術魅力(二)

路德維克(攝影師:Pedro Armestre)

“光與影”的藝術魅力(二)

地球中央(攝影師:Enrico Fossati)

“光與影”的藝術魅力(二)

小海豹(攝影師:Filippo Borghi)

“光與影”的藝術魅力(二)

怪獸(攝影師:James Smart)

“光與影”的藝術魅力(二)

烏干達的孩子(攝影師:Ya Kuang)

“光與影”的藝術魅力(二)

自拍(攝影師:Jelena Jankovic)

兩個人在擁擠的人群中自拍,周圍隨處都可以看到手機屏幕。

“光與影”的藝術魅力(二)

攻擊(攝影師:Sergey Gorshkov)

“光與影”的藝術魅力(二)

我在這(攝影師:Joao Taborda)

“光與影”的藝術魅力(二)

阿薩巴斯卡洞穴(攝影師:Juan Pablo De Miguel)

“光與影”的藝術魅力(二)

冰上美夢(攝影師:Roie Galitz)

“光與影”的藝術魅力(二)

遊戲場(攝影師:Wenpeng Lu)

“光與影”的藝術魅力(二)

青蛙王子(攝影師:Yannick Gouguenheim)

“光與影”的藝術魅力(二)

檳榔果(攝影師:Yousuf Tushar)

“光與影”的藝術魅力(二)

達莎(攝影師:Alexander Vinogradov)

“光與影”的藝術魅力(二)

超人(攝影師:Jason O'Brien)

“光與影”的藝術魅力(二)

皮划艇(攝影師:Ian Macnico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