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热评|居民用气价格并轨将推动天然气市场化改革进入深水区

石油热评|居民用气价格并轨将推动天然气市场化改革进入深水区

随着近年来我国天然气消费迅速增长,每到冬季北方地区天然气供需矛盾加剧,往往出现“气荒”,2017 年供暖季尤为突出。为迎峰度冬,各地政府几乎形成了惯例,每年都要提前准备,不得已的情况下还会“压非保民”。

5月2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出通知,自6月10日起,将居民用气由最高门站价格管理改为基准门站价格管理,价格水平与非居民用气基准门站价格水平相衔接。

当前,国内天然气价格既有政府定价又有市场定价。占比最大的管道气又分为居民用气和非居民用气。居民用气为政府定价,非居民用气则有政府定价和市场定价、存量价和增量价之分,LNG 完全市场定价。一般来说,非居民气价要高于居民气价。

“气荒”时增量气价高于存量气价、市场定价高于国家定价。政府对居民用气低定价的初衷是保障民生,但价格倒挂使低价气更容易流向高定价的客户。居民用气价格与非居民用气价格接轨可谓是天然气价格改革的一大突破,从机制上防止燃气企业因套利加剧“气荒”。

我国天然气用户分为城市燃气、工业燃料、天然气发电、天然气化工和其他用户五大类别。不同用户的天然气需求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现行天然气价格制度却没有严格遵循经济规律,既不能反映天然气市场的供需情况,也不能反映天然气的价值,更不能反映提供服务的差异性。

此次价格改革,开启了居民用气价格的“市场化之旅”。应注意的是,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居民生活用气价格改革,还应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兜住民生底线,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将使天然气价格逐步与国际接轨,天然气涨价也将是必然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缺口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 2017年,中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接近70%,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接近40%。天然气产业链的管理体制存在问题,严重制约其健康良性发展。回望2017年供暖季的“气荒”,表面上是由于用气需求爆发式增长、相关国家减少供应、国内产能不足、储气库调峰能力弱、液化天然气接收设施不够、管网覆盖率低等原因导致的,但实际上是天然气从气源到管网、储运、分销等天然气上中下游诸多环节高度一体化,扭曲了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形成供给约束。因此,改革油气体制才是治本之道。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是一个严重依赖外部资源的国家。为了保障天然气多元化供应、提高城市燃气企业运营效率、降低国内用户用气成本,日本分阶段放开了天然气市场准入,逐步增强供应端的竞争,打破了政府管制定价的藩篱,推动企业自主定价改革。

最终打破资源垄断,减少供气环节,有效降低了终端价格。可以确定的是,此次居民用气与非居民用气价格接轨将推动我国天然气价格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的改革将朝着核定管输价格,取消政府对天然气销售定价,形成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方向突破。当然上游的矿权开放、中游的管网独立也是整个天然气产业链整体改革的重中之重。

长期以来,能源被当作特殊商品,作为战略物资或福利产品低价供给,其价格无法真正反映商品价值属性。在推动能源体制革命方面,中央提出还原能源的商品属性,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能源价格的机制。

在体制改革没有完全到位的情况下,不断推出价格改革新举措将会对体制改革产生倒逼作用。改革的成效在于真正落实执行,后续的油气体制改革要和天然气价改革相衔接,要真正做到“管住中间,放开两头”,还需体制改革的及时跟进。

石油热评|居民用气价格并轨将推动天然气市场化改革进入深水区

联系方式:010-6452340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