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金融化財產化讓藏品不再有價無市

藝術品金融化財產化讓藏品不再有價無市

劉益謙

膽大心細的超級藏家(劉益謙)

股票、房地產、藝術品稱為投資市場上的三座金礦,一向精明的劉益謙在完成財富的初始積累之後,也將目前盯在了藝術品市場上。據劉益謙回憶,1992年當國內藝術品拍賣市場剛剛興起後,他就開始介入藝術品收藏市場,1993年起就在拍賣市場大量買入藝術品。

從所周知,藝術品拍賣圈歷來是水深、潛規則多,以至於很多有錢人望而生畏不敢輕易介入,生怕一不留神充當了那個最後接盤的“傻瓜”。然而劉益謙卻說他參與藝術品投資,他沒有專業知識,他的優勢是有錢。劉益謙透露,“只買貴的”是他在藝術品拍賣市場上的不變法寶。

藝術品金融化財產化讓藏品不再有價無市

王健林

深藏不露的大藏家(王健林)

1992年,傅抱石的家人打算出售傅先生的代表作《龍盤虎踞》,找到王健林,要價800萬。這可是傅抱石一號代表作,王健林當即決定下手,那時,他一次拿不出800萬,於是跟人家商量,兩年內分四期付款,每次200萬,傅家人嫌時間長,降了150萬,一次交齊,王健林650萬撿了個大漏。

1993年,李苦禪的《五隻鷹》出現在市場上,榮寶齋喊出100萬高價,志在必得,王健林知道後直接加價到140萬,一舉拿下,一點機會都沒給榮寶齋留。幾年之後,賣家又來找王健林,軟磨硬泡,想拿回這幅作品,王健林說啥都不賣。

1999年,大連市舉辦建市百年慶典,吳冠中來到大連,看到萬達集團掛著他的作品,很是激動,其中有一幅是吳冠中送給一位美國朋友的,也被萬達買回來了。此後,王健林又陸續收購了吳冠中近20幅作品,高峰時萬達藏有吳冠中畫作70餘幅,都是吳冠中的重要作品。

2004年,王健林拿這70餘幅作品,做了一個吳冠中全球巡展,代表中國在法國巴黎參加中法文化年活動,引起轟動。正是因為王健林的推波助瀾,吳冠中作品價格在國內一路飆升,甚至一度超過齊白石、張大千。

這些頂級富豪們轉身化作藝術品投資者、收藏者,並非中國獨有現象。140年前,美國的大亨們發家之後,迅速把財富投向了名貴奢侈品和藝術收藏品。30年前,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是日本泡沫經濟下的日本富豪,到了本世紀開始,輪到俄羅斯和中東的富豪。最近十年,中國新興的富豪們開始發力。中國富豪們在海外豪擲萬金早已成為眾所周知的事情。

藝術品金融化財產化讓藏品不再有價無市

未來5至10年,中國將有約數百萬民營企業家面臨資產和企業接班,財富傳承已經成為目前很多富裕家庭面臨的現實問題。如果缺乏有效的機制,“富不過三代”的魔咒可能降臨。家族是維繫家風和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以家族品質和修養為特徵的文脈軟實力的代代相傳,比財產的延續更為重要。

西方國家普遍重視歷史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不少富裕家族購藏文物藝術品,重視藝術品的傳世意義,是拍賣行的上百年客戶。“爺爺買、孫子賣”這種隔代的、將投資與家族文化血脈相結合的良性傳承模式,使藝術品成為家族最優質的長久性財富。

收藏文物藝術品成為很多富裕家族的必然,原因在於:

首先,文化藝術品收藏是傳承家庭文脈的上佳選擇。文物藝術品不僅可以賞心悅目,與心靈對話,而且其具有歷史、文化和學術的傳世價值,同時凝聚著父輩文化理念的價值取向。

其次,藝術品是高雅的身份名片。收藏藝術品象徵著一個人的文化品位和社會地位,是進入高層次文化圈的通行證。

第三,藝術品具有較為安全的投資性質。藝術品的唯一性和壟斷性增加了藝術品的價值,尤其是高端稀缺的藝術品精品,伴隨著收入的增加和通貨膨脹,需求會越來越大,其價格也會越來越高。大量的研究表明,由於藝術品資產與其他資產的收益率關聯不大,所以藝術品特別適合做企業或家庭資產組合配置的選項。

第四,藝術品資產適合慈善和遺產傳承安排。富人具有鉅額的財富,其社會責任和未來家族的遺產安排是無法迴避的問題。藝術品資產由於其隱蔽性和價格的難以確定性,成為富人在資產配置中稅收籌劃和代際傳承的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近10年,中國藝術品市場成為全球發展最快和最活躍的市場。從全球的視角來看,高端藝術精品的拍賣價格不斷刷新,經濟的增長和貨幣的超發使人們對財富管理的需求越來越強烈,藝術精品高收益的示範效應使藝術品投資特點凸顯,藝術品市場具有了和股票、房地產等資產市場相似的特徵。

古人云: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一個“遠”宇,真切地道出了我們的問題:我們只顧眼前,不看未來,只圖一時,不顧長遠。什麼“十年磨一劍”、“梅花香自苦寒來”的古訓,早已被遠遠地拋在一邊。然而,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一個人如果一味為錢而收藏,很難成為真正的藏家。

藝術品金融化財產化讓藏品不再有價無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