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大收藏家,1.3億收入乾隆御瓷佳妙之作!

“90後”大收藏家,1.3億收入乾隆御瓷佳妙之作!

前幾天炒得火熱的乾隆御瓷佳妙之作——鬥彩加粉彩暗八仙纏枝蓮紋天球瓶,終於被拍啦!以4500萬港幣起拍,開始以500萬一口價加價至8000萬港幣,經過7分鐘激烈競爭,1.14億港幣落槌,加佣金最終以1.306億港幣成交。

“90後”大收藏家,1.3億收入乾隆御瓷佳妙之作!

乾隆 鬥彩加粉彩暗八仙纏枝蓮紋天球瓶

高53.9釐米

香港佳士得2018年春拍

成交價:1.306億港幣

這類形制稱“天球瓶”,因中國藝術美學素來有“天圓地方”之說,所以這類鼓圓腹的瓶式,不啻蒼穹之妙喻。

此瓶為乾隆御瓷中的佳妙之作,為唐英任內督造之瓷器。三百年前的絕色天球瓶最終迴流易主,不失為一段佳話!

“90後”大收藏家,1.3億收入乾隆御瓷佳妙之作!

那麼,買主是誰呢?他就是被業內稱為“常青藤”的“九零後”大收藏家——張宗憲,老先生當日高舉8888號牌將“寶貝”收入囊中。

“90後”大收藏家,1.3億收入乾隆御瓷佳妙之作!

1994年瀚海首拍,張宗憲坐在第一排舉手競拍

張宗憲在古董江湖裡浸潤了一輩子。他是20世紀香港最成功的古董商之一,拍賣界的元老宗師。張宗憲只要出現在內地的拍賣場上,必然坐定第一排,手持1號牌,其風采亦堪稱拍場上的一景。

他“No.1”的拍賣號牌不是憑空舉起來的,而是幾十年的收藏經歷和人生閱歷的積攢作為支撐。

從上海“小開”到古董生意人

“90後”大收藏家,1.3億收入乾隆御瓷佳妙之作!

張宗憲,1927年生於上海,祖籍蘇州,其祖父張揖如是江南竹刻名家,父親張仲英是民國時期上海有名的古董商,在外灘開設“聚珍齋”,專門經營古玩,是上海古玩界小有名氣的人物。這位曾被稱作“紈絝子弟”的舊上海古董珠寶商家庭的三少爺,敗光了自家的百貨公司。但他天資聰慧,膽子又大,十幾歲開始就能獨自到北平古玩市場進貨。

“90後”大收藏家,1.3億收入乾隆御瓷佳妙之作!

2006年佳士得“玉剪霓裳——張宗憲御製瓷器珍藏” 清乾隆 天藍釉長方花盆

張宗憲給自己起了個諢名“張三風”:風流、風雅、風趣。他年少風流,與人合股開戲院和歌廳。還報考過上海電影公司,面試官是藍蘋,後來又與人合夥開電影公司。折騰幾年一無所獲,才回到父親的古玩店打下手。

“90後”大收藏家,1.3億收入乾隆御瓷佳妙之作!

2006年佳士得“玉剪霓裳——張宗憲御製瓷器珍藏” 清乾隆 粉青釉出戟花觚

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北京的舊王孫、上海的金融家、南京的舊官吏為了逃避戰火,遠走香港,隨身攜帶的金銀細軟、文物藝術品造就了香港古董市場的從此繁榮。這對正在做服裝生意的張宗憲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誘惑。他毅然放棄正在經營的服裝生意,重新撿起祖輩的產業張宗憲離開上海,去香港闖蕩。去的時候,身上只帶了一個箱子、一兩黃金、24美元。 “24塊美金,就這麼創業。人家扔掉的報紙拿起來看看,一塊錢過一天。”張宗憲回憶說。

“90後”大收藏家,1.3億收入乾隆御瓷佳妙之作!

2006年佳士得“玉剪霓裳——張宗憲御製瓷器珍藏” 宋 鈞窯玫瑰紫釉鼓釘洗

“我來香港時是‘六大皆空’,沒有錢、不會講廣東話、不會說英語、沒有親戚、沒有朋友、沒有老婆。香港的摩羅街那時還是所謂的‘貓街’,只賣偷來的小東西。那時一天的飯錢要一塊錢,一天兩餐,每餐5毛錢。”張宗憲想拿身邊的鼻菸壺換錢,商家只願給8毛錢,見他嫌少,建議拿到九龍試試看。結果,張宗憲花了1毛錢搭船過海,對方才估7毛錢,真是得不償失!

“90後”大收藏家,1.3億收入乾隆御瓷佳妙之作!

2006年佳士得“玉剪霓裳——張宗憲御製瓷器珍藏” 清康熙 豇豆紅釉暗花團龍紋太白尊

雖然有家族遺傳的古董愛好與長輩傳授的古董知識,但張宗憲沒有正經上過學,還不足以應付涉獵廣泛、浩如煙海的中國古董鑑別之業與經營之道。能在風潮卷席的香港站穩腳,張宗憲說:“我是多聽、多問、多買。多聽,就是廣泛收集信息;多問,就是四方求教學習;多買,就是多實踐、不怕交學費。”慢慢地,年輕的張宗憲順勢應時,在香港的古董行裡自立門戶、施展拳腳。

“90後”大收藏家,1.3億收入乾隆御瓷佳妙之作!

“90後”大收藏家,1.3億收入乾隆御瓷佳妙之作!

2006年佳士得“玉剪霓裳——張宗憲御製瓷器珍藏” 清雍正 粉彩纏枝葫蘆蝙蝠紋盌

1951年,張宗憲正式開設了自己的古董店“永元行”。

張宗憲通過父親向上海文物商店要貨,文物藝術品一箱箱從內地發來,每一件都附有父親親自寫的單子,上面註明貨物的來源、行情和價值。張宗憲沒當過學徒,進入古董行後,真正開始長眼力,就是父親從上海幫忙發貨到香港的這一兩年。

拍場新手期,連舉牌的資格都沒有!

“90後”大收藏家,1.3億收入乾隆御瓷佳妙之作!

20世紀60年代末,中國內地的“文革”運動對香港地區也有所波及,年屆40的張宗憲開始接受一些朋友的委託,跑到歐洲收貨,跟猶太人打交道,發現了中國文物的行情差價,轉而將目光投向了新的投資場所——拍賣場。張宗憲回憶說:“我當時開始只是看客,連舉牌的資格都沒有,英語糟糕到‘He’與‘She’不分,會把‘我請你吃飯’說成‘Iplease youeatrice’。”但精明的張宗憲心裡明白,要想在文物收藏和拍賣上得到更大的發展,固守香港是不行的,必須走出去,闖蕩世界。

“90後”大收藏家,1.3億收入乾隆御瓷佳妙之作!

2006年佳士得“玉剪霓裳——張宗憲御製瓷器珍藏” 清嘉慶 珊瑚紅地五彩描金嬰戲圖盌

1967年,張宗憲來到臺灣,那時的臺灣對於古董文物的認識還未上軌道.他結識了一批企業界的精英,為以後的發展做了鋪墊。1968年,張宗憲作為第一個出現在國際拍賣會上的中國香港人的身份,首次參加倫敦的拍賣會。從此張宗憲也就開始了他坐著飛機,穿梭於倫敦、紐約、香港、東京之間,趕赴蘇富比、佳士得國際拍賣公司拍賣會的奔波生活。

“90後”大收藏家,1.3億收入乾隆御瓷佳妙之作!

2006年佳士得“玉剪霓裳——張宗憲御製瓷器珍藏” 明永樂 青花葡萄紋盤

張宗憲憑藉對於文物高超的鑑別力和經營上超人的智能,贏得國際收藏家信賴和尊重。他在經營好自己店鋪的同時,還經常受人之託,幫助一些收藏家購買文物。“好長一段時間裡,我都不具備舉牌的資格,但它(困難)沒有難倒我。我去認識那些對我有幫助的人,幫他們做點事情,長滿了自己的羽毛。”

“90後”大收藏家,1.3億收入乾隆御瓷佳妙之作!

“90後”大收藏家,1.3億收入乾隆御瓷佳妙之作!

2006年佳士得“玉剪霓裳——張宗憲御製瓷器珍藏” 明弘治 黃地青花折枝花果紋盤

1989年11月,張宗憲在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以1,650萬元港幣,幫臺北鴻禧美術館創辦人張添根購得清雍正《琺琅彩芙蓉蘆雁杯》,當時創下清代瓷器最高記錄。除此之外,還為著名收藏家蔡辰男、陳啟斌等買到很多珍貴藏品。

90年代以後,已經年屆60的張宗憲便甚少為他人競標,而是以收藏家的身份馳騁在拍場。

“90後”大收藏家,1.3億收入乾隆御瓷佳妙之作!

2006年佳士得“玉剪霓裳——張宗憲御製瓷器珍藏” 明萬曆 五彩龍鳳紋八稜蓋罐

在隨後20年裡,在拍賣場這個文物流通平臺上贏來了名氣的最高峰值。具備傳播力的不僅是時常創造“成交最高價”,捨得頂出“天價”買進,也能拍出“天價”賣出。還有他的率性,比如每每“在異性陪伴下出入拍場,必定坐在第一排,必定拿著一號牌”。圈裡很多人奉行的低調內斂,在他這裡完全不起作用,某一次的上海朵雲軒拍賣,他“拍到興奮之際,居然踩著椅子,坐到椅背上頻頻舉牌”。每次競拍成功,他最喜歡的,就是聽拍賣官念出他牌號的那一刻——“NO.1”。

收藏品要買好、買貴、買精

“90後”大收藏家,1.3億收入乾隆御瓷佳妙之作!

幼年出入父親的古玩店,張宗憲聽熟了一些古董界的行話。比如“識古不窮,愛古不富”。還有一句調侃古董商人的話“嚇死鄰居,氣死老婆”。

“90後”大收藏家,1.3億收入乾隆御瓷佳妙之作!

2006年佳士得“玉剪霓裳——張宗憲御製瓷器珍藏” 清康熙 青花龍紋瓶

談起自己的收藏經驗時,張宗憲說到:第一你要跑拍賣行,全世界的拍賣行。首先東西你看得到,看得到還要買得到,買得到還要買得起,買得起還要藏得起,藏得起還要賣得出去,賣得出去還要賺錢。要買貨有個“三字秘訣”,第一是真善美,第二是真精新。第一要“真”,真都是真的,明朝好多真的;第二要“精”,精的有多少,雞缸杯就是精的;精了之後還要“新”,什麼叫新?不是“新舊”的“新”,是要東西保存得一點瑕疵都沒有,這叫新。

“90後”大收藏家,1.3億收入乾隆御瓷佳妙之作!

2006年佳士得“玉剪霓裳——張宗憲御製瓷器珍藏” 清乾隆 青花礬紅彩雲龍紋賁巴壺

張宗憲說,每一個收藏家一開始一定是被騙的,懂了一點以後再騙自己,騙完自己以後再去騙別人。

“90後”大收藏家,1.3億收入乾隆御瓷佳妙之作!

馬未都講過張宗憲的一個傳奇故事:1985年,一件琺琅彩杏林春燕圖碗頭一次在香港上拍,一個臺灣大佬諮詢張先生,這個碗能不能買?張先生回答,碗很不錯,但碗心有一點點劃痕。那個大佬隨即放棄。這隻碗被張宗憲以110萬元購入囊中。大佬後來問張宗憲,你不建議我買,為什麼你買呢?張宗憲說,我不介意那個劃痕。

“90後”大收藏家,1.3億收入乾隆御瓷佳妙之作!

“90後”大收藏家,1.3億收入乾隆御瓷佳妙之作!

雲海閣張宗憲舊藏 清乾隆御製琺琅彩杏林春燕圖碗雙框《乾隆年制》藍料款碗

2006年,這隻琺琅彩杏林春燕圖碗在香港佳士得上拍,以1.35億港元落槌,1.5132億港元成交,20年間溢價100餘倍。馬未都說:“所以在這個行業裡,重要的是自己去修煉,去學習。比如張先生說到劃痕,並沒有說瞎話,只是聽者的理解力不夠。”馬未都表示,收藏這個江湖就是要讓你學會了辨識這個世界,在辨物的時候辨人,在領略物的時候領略人。

“90後”大收藏家,1.3億收入乾隆御瓷佳妙之作!

2006年佳士得“玉剪霓裳——張宗憲御製瓷器珍藏” 清乾隆 青花纏枝蓮紋扁壺

“以前一本薄薄的圖錄,裡面沒有一件假貨。現在每一家拍賣行都是幾十本圖錄,裡面我也找不到一點真貨。”張宗憲笑言。

行業指路人,業內“常青藤”!

“90後”大收藏家,1.3億收入乾隆御瓷佳妙之作!

1994 年嘉德首拍張宗憲與馬未都“同框”。

嘉德有一張極其珍貴的照片:1994年3月中國嘉德舉行首場拍賣,西裝革履的張宗憲在場上舉起1號牌競拍第1號拍品:吳靜汀的《漁樂圖》。當時,首件拍品的起拍價是8000元,張宗憲率先出到1.8萬,“一拍就發!”有臺灣買家跟到2.8萬,張宗憲舉3.8萬,再有人舉牌,張宗憲乾脆站起來,朗聲道:“今天嘉德店開張,祝他們興旺發達,八萬八,發發發!”

“90後”大收藏家,1.3億收入乾隆御瓷佳妙之作!

《漁樂圖》 立軸 紙本

嘉德創始人陳東昇後來回憶說,“張先生買東西給嘉德提氣,實際上是他幫我們抬莊。但我們剛入這行不懂規矩,不知道該怎麼處理,拍完還照樣收了他佣金,他也沒吭聲。我心裡一直覺得欠他一筆賬。”

“90後”大收藏家,1.3億收入乾隆御瓷佳妙之作!

嘉德創始人陳東昇

無論是香港蘇富比、香港佳士得,還是中國嘉德、北京翰海、上海朵雲軒,張宗憲先生不僅言傳身教,而且大施援手。而他所倡導和踐行的做人原則,至今在收藏圈也不乏現實指引價值。

“90後”大收藏家,1.3億收入乾隆御瓷佳妙之作!

張宗憲先生在嘉德文庫書店中留影

陳東昇曾談到嘉德拍賣初創時得到張先生的諸多幫助:“我們曾多次請教張宗憲先生關於拍賣公司的很多事情,要做哪些事情,注意哪些事情,拍賣圖錄怎麼編排,拍品怎麼徵集,拍賣階梯怎麼設置,拍賣師怎麼訓練,什麼時候怎麼樣才能落槌,拍賣師一定要做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很細微的細節都要一一請教。”

“90後”大收藏家,1.3億收入乾隆御瓷佳妙之作!

蘇富比前亞洲區主席朱湯生

蘇富比前亞洲區主席朱湯生在採訪中說:“正因為張宗憲的鼎力協助,香港才能發展成中國文物藝術品交易中心。”佳士得前亞洲區主席林華田表示:“張宗憲這樣在全球拍賣市場上呼風喚雨這麼多年的大行家,很多年都沒有再出現第二個。”

“90後”大收藏家,1.3億收入乾隆御瓷佳妙之作!

作為一箇中國人,他花了幾十年的時間,在世界各地不遺餘力地收藏中國瓷器和中國字畫,在世界文物收藏圈內受到普遍敬重。他是蘇富比、佳士得兩大國際拍賣公司在香港拓展市場的主要推動者。同時他對北京、上海幾大藝術品拍賣公司也傾注了大量精力和財力。

作為業內的“常青藤”,張宗憲的收藏之路豐富至極,作為拍賣場上的“No.1先生”,他名副其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