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pu产业在线关注:瑞幸咖啡碰瓷星巴克,“重新定义”网红炒作

如果你同Kopu君一样爱喝咖啡,了解商场、办公楼大大小小的咖啡馆,熟悉咖啡多种多样的喝法,那么你一定在一夜之间被一个叫瑞幸咖啡的品牌以“残暴”的扩张方式撞个满怀,虽然这个品牌才历经短短半年的市场投放。而如今,正是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网红咖啡,竟直接略过连咖啡等竞争对手,直接对标星巴克,在发布会上上演“苦情戏码”,直指星巴克阻碍了其业务发展和垄断性竞争,事后一纸诉状将星巴克告上法庭。继网红营销之后,又玩起了碰瓷营销的套路,“重新定义”下一个网红炒作之路。

Kopu产业在线关注:瑞幸咖啡碰瓷星巴克,“重新定义”网红炒作

在消费者没有被星巴克强制性拉拢消费咖啡的情况下,没有一丝丝防备,星巴克因为商业竞争条款被瑞幸咖啡拉上了舞台,在名誉受损的同时,与瑞幸一起捆绑消费。瑞幸看似成为了受伤的被同情者,赚足了流量,吸引了眼球。瑞幸咖啡在公开信中起诉星巴克两宗罪,一是星巴克与很多物业签订的合同中存在排他性条款。二是星巴克频繁施压要求供应商站队。这起纠纷究竟孰之过,待Kopu君说予你听。

Kopu产业在线关注:瑞幸咖啡碰瓷星巴克,“重新定义”网红炒作

要了解事件的起因,不得不从与Kopu君一起梳理瑞幸的创始人开始说起。瑞幸咖啡创始人钱治亚更多被熟知的身份是神州优车的董事、副总经理,2017年11月辞职后,再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是七个月后瑞幸咖啡的发布会上。外表知性沉稳的钱治亚似乎很难与瑞幸的“疯狂”联系起来,但很多熟悉她的人却用“菩萨面庞,雷霆手段”来形容她,作风凌厉也是她给同事们留下的普遍印象。不知道大家还记得2015年的神州专车营销事件么,当年专车大战正火时,神州专车集合了吴秀波、海清等明星,拍了一组名为“BeatU,我怕黑专车”海报。由于海报直接传达了“Uber专车是黑车”的讽刺和指责,一时也引起了大批舆论的反攻,甚至有人声援Uber说要删掉神州专车。转折光速来临。神州专车火速道歉,事件也逐渐平息。对比之下,瑞幸宣布起诉星巴克这件事,几乎与当年的神州营销事件如出一辙。不论是从事件的性质,还是事件的角色来看,几乎可以称之为翻版。但是当年神州并没有占据舆论上风,反而落得一个人人喊打的局面,得不偿失。那么瑞幸这次稍有进步的碰瓷营销又会落得一个什么下场?是最终打败垄断者星巴克登上自己的人生巅峰,还是像神州一样成为众矢之的?时间给各位看客答案。

Kopu产业在线关注:瑞幸咖啡碰瓷星巴克,“重新定义”网红炒作

如今瑞幸的翻红速度惊人的快速,一夜之间,Kopu君的朋友圈似乎都被瑞幸刷屏了,突然之间又出现很多正在装修的门店,半年内全国的线下门店数量堪比惊人的500多家,销量高达500万杯,距离上一场类似扩张还是黄焖鸡事件。从营销模式上来说,瑞幸自创立之初携10亿入场,资本的宠儿,想用自己的方式进军新零售,用互联网思维做咖啡。但如果是互联网式销售的话,瑞幸对标星巴克完全就是偏离了方向,因为喝星巴克的不只是在喝一杯咖啡,而更多的是喝咖啡的场景下,同时具备的社交功能,还有投资人看上的商业地产和供应链。如果仅仅是想喝一杯上好的咖啡,追求咖啡最高品质从来不是星巴克的商业模式;相反,瑞幸咖啡更多地让我想到雀巢速溶。Kopu君认为,星巴克也不仅是咖啡,它是从产品、环境再到品牌的系列化体验。体验,才是独一无二的。而瑞幸,拉上星巴克炒作,从头至尾就是错的。

Kopu产业在线关注:瑞幸咖啡碰瓷星巴克,“重新定义”网红炒作

与瑞幸火热网络炒作形成对比的是星巴克的回应态度,星巴克对瑞幸咖啡排他性指责不置可否,对媒体回复如下:欢迎有序竞争,彼此促进,不断创新,持续提升品质和服务,为中国消费者创造真正的价值。星巴克表示,中国咖啡市场体量巨大,竞争充分,发展迅速。

对于需要稳步发展的瑞幸来说,Kopu君认为,碰瓷营销并非良策。瑞幸正处在初期的发展阶段,对于初创企业而言,重要的应该是如何打开市场,如何做出差异化的咖啡,如何留住用户。从长远的发展利益考虑,瑞幸需要的是各种资源,比如供应商、推广渠道等。如果和星巴克这样的行业老大撕破脸皮,可以想象到非常可怕的一件事就是可能面临星巴克的全面反击和包围。星巴克在供应链以及门店布局等方面的优势可能都会成为瑞幸今后的一个发展阻碍。

Kopu产业在线关注:瑞幸咖啡碰瓷星巴克,“重新定义”网红炒作

从行业地位来看,瑞幸咖啡是创业者角色,而星巴克则是巨头角色,瑞幸挑战星巴克说是以卵击石一点也不为过。所以,瑞幸咖啡这一次的碰瓷营销或许会得到一定的收获,比如知名度提高,但是过大的潜在损失已经在无形之中将瑞幸的碰瓷营销推到了失败的悬崖边上。

Kopu君相信,瑞幸日后会为碰瓷星巴克这步错棋买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