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眼前只有苟且,他們卻從衣食住行中提煉出生活哲學

你說眼前只有苟且,他們卻從衣食住行中提煉出生活哲學

從年初的「葛優癱」、 「小確喪」到年末的 「佛系」,貫穿整個2017年,人們在網絡上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傳達出相同的生活態度——不大走心、怎麼都行、看淡一切。

當吃飽穿暖不再是需要竭力爭取的事,日子難道只剩得過且過的慣性重複?

在距離2017年結束還剩一週的時候,我們聯合A-Circle生活平臺,呈現5位「生活家」如何在滿足基本生理需求之外,從衣食住行中尋求生命更參差多態的樂趣與意義。

A-Circle生活平臺試圖和受眾一起論證的是——無論時代如何更替,生活在底子上總是相似的:它從不會辜負那些認真對待它的人們。

文 | 李悅

衣· 馬可:無用之用

沒有一個設計師會把「簡潔樸素」當做自己的追求,除了馬可。她是首位獲邀參加巴黎高級定製時裝週的中國人,卻天生和所謂的「時尚產業」不太合拍。

曾經,馬可赴紐約參加時裝週,看完幾場秀,感到一陣反胃,跑到中央公園的草坪上躺了兩個小時,後來才意識到自己是看錶演看吐了: 「我心裡面特別悲哀,人們為什麼花這麼多錢去製造這些折磨人的東西?時尚填滿了人們的空虛和自我,讓人們深陷於自戀而顧影自憐,對自我之外更大的世界卻視而不見……」

在馬可眼裡,她設計的衣服從來不只是用來蔽體的,但也不該犧牲人的舒適感,去迎合所謂的「潮流」。服裝風格背後,代表著一個人的價值觀。

她對服裝乃至生活的理解源自小時候。那是上世紀70年代的東北鄉下,每年寒暑假,媽媽都會帶著她住到姥姥家,上山採蘑菇,打榛子,收苞米,起地瓜,給羊擠奶,看牛生仔。艱苦的鄉間勞作讓馬可感到「特別開心」。母親在縫紉機前為馬可和兩個姐姐縫製衣服的身影,也從此深深印在她腦海裡。

幾十年以後,這些手作在批量生產的機器時代徹底被視作「無用」,但在馬可眼裡,它所承載的記憶和感情,卻有著無可比擬的價值。

為了尋回殘存的溫度,近幾年馬可行走在中國最偏遠的山區,尋找幾近消失的手工藝,看別人繡花,可以在旁邊一蹲就是幾個小時。

無用工作室的出品都是純天然的手工製作,馬可把尋訪到的女紅手工藝人請到珠海,和她們一起從手織布的組織紋樣開始,再到手工縫製和植物染色,最終成為一件獨一無二的設計。過程雖然緩慢,但令人身心愉悅:「很多時候,我坐在這裡聽著隔壁的織機聲……眼淚就會流出來」。

有人問馬可,「無用」是什麼。馬可答,科技發展迅速,但很多被拋棄的無用之物才是人類最珍貴的情感記憶,她想通過做這些「無用」的創作,尋找人性中最本質的東西,那些人們內心深處最渴望的永恆不變的東西。

你說眼前只有苟且,他們卻從衣食住行中提煉出生活哲學

你說眼前只有苟且,他們卻從衣食住行中提煉出生活哲學

食· 林依輪:味道是一種文化

不久前的12月18日,林依輪又一次以「人生贏家」的姿態上了熱搜。

那天凌晨4點,他興奮地在微博上宣佈兒子林子濠被全美排名第一的設計學院帕森斯錄取,還獲得了每年一萬兩千美元的獎學金。林依輪高興得睡不著覺,一條一條回覆著網友的評論,調侃中不忘給自己正在經營的辣醬品牌打廣告,自稱「含辛茹苦每天熬夜煮辣醬,供兒子上帕森斯的老父親」。

和兒子即將開始的大學生活一樣,林依輪如今也正經歷著自己的新身份——調味品牌創業者。有人說他這是「跨界」,林依輪自己卻覺得,自己和美食的緣分其實是從小就種下的。

他是北京人,小時候家裡3個孩子,經濟上並不寬裕,但母親依然堅持每個月做一頓肉。在那個吃白麵都算奢侈的年代,他們家經常會飄出燉帶魚、紅燒肉的香味,每次做炸醬麵,一定要不滿10歲的林依輪站在灶臺上炒足一個小時醬,再準備八九個菜碼才能開餐,儀式感十足。

20歲初涉世事時,懷揣著「淘金」夢想的林依輪和朋友結伴坐上飛往玻利維亞的飛機,等待他的卻不是想象中遍地黃金的生活。在那兒無所事事住了兩個月,林依輪發現自己真沒什麼可乾的,想起自己還會做飯,為了維持生計,到當地的中餐館打起了工。

一開始,他只能從小工幹起。每天早晨,林依輪負責把冰箱裡冷藏了一晚上的過夜米飯拿出來,伸手進去抓散。為了炒出來的飯粒粒分明,整整兩個大電飯煲的米,他要一點一點揉捏,那個冷到心裡的觸感,至今想起來都會讓他忍不住打哆嗦。那些孤獨的日子裡,他一天在灶臺前工作18個小時,唯有中餐的香氣能治癒鄉愁。

正是從那時候起,林依輪開始明白,食物不只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慾,更是維繫情感的紐帶。無論事業是起是伏,他從不在一日三餐上虧待自己。

如今,上有老下有小的林依輪清楚地記得家裡每個成員偏好的口味。母親年歲大了愛喝湯,妻子愛吃辣,兩個兒子從小上國際學校,習慣西式烹飪。只要他在家,三代人的餐食就全由他親手料理。「這是我的一個驕傲,而且也成了我們家人之間更融洽地生活在一起的一個橋樑。」在外面,林依輪總被稱作「人生贏家」,可回到家,兩個兒子點名要吃爸爸做的菜,才是他最大的成就感來源。

「其實我覺得食物在中國人的家庭裡邊,真的是一個很重要的事。」今年他的生日那天,林依輪一早帶著孩子們去騎車、野餐,晚上回家,母親給他做了一碗熱騰騰的打滷麵,桌上還擺著兒子做給老爸的蛋糕。

你說眼前只有苟且,他們卻從衣食住行中提煉出生活哲學

你說眼前只有苟且,他們卻從衣食住行中提煉出生活哲學

住· 張辰亮:自然教會我不較勁

「博物君」張辰亮在微博上擁有800萬粉絲,依靠做物種鑑定和科普成名。生活中,他人如其名,把自己住的房子也佈置得很「博物」。

去年冬天,作家馬伯庸發微博抱怨,大冷的天學校裡的老師給孩子留作業,要每個小朋友去戶外完成收集10種樹葉的任務。張辰亮隨即轉發「炫耀」:「我家陽臺能把全班小朋友的都包了。」

「博物君」的家種著幾十種花草,每個季節,他還會饒有興致地實驗幾個新品種。遇到下雪天,雪落進自家露臺,他會把自己養的倉鼠放進雪堆裡,給它們拍一組雪中挖洞的「萌照」。

養花逗鳥常常被認為是退休老幹部才能有的愛好,但張辰亮從不在意這些偏見。他對花鳥魚蟲的興趣,從很小的時候就已經顯現。「看見什麼養什麼」是他對童年生活的總結,抓魚抓蛇是常事,家裡的魚缸和玻璃盒子被他改造成生態箱,裡面養著甲殼鑲黃邊的日本真龍蝨、蜈蚣和蠍子,甚至磁帶盒裡也放著他不知從哪蒐羅來的瓢蟲的卵。

「博物君」所供職的《博物雜誌》在發刊詞中曾經說:「許多名人的傳記是從少年時代家中的後院開始的:魯迅的百草園、楊振寧的清華園、盧梭的胡桃樹、法布爾屋後的樹林……一個後院就是一個小小的自然世界,它代表著人之初最早的遊玩和求知,它是人之初的智慧啟蒙,也是博物學的誕生理由。」

這樣的「後院」曾經是張辰亮童年的樂園,但是現在的孩子一出生就住在水泥樓房裡,生活裡能接觸到的生物似乎只剩下作為寵物的貓和狗。

知道一個小蟲子、一盆花叫什麼名字到底有什麼用?這是張辰亮科普中常常會被問到的問題。他承認這些知識看上去的確沒什麼用,但無用的知識往往是有趣而美好的。

張辰亮舉了他喜歡的蜾蠃作例子。它是一種獨居蜂,全部生活都靠自己,自己找安家之地,自己銜水和著土一點點地堆出一個巢,再自己逮毛毛蟲回來當食物囤著,在裡面產卵,把口封上,相當於給自己的幼蟲準備了房子和食物,然後扭頭去造第二個窩,最後造齊五六個窩,再拿泥弄一個大蓋,把養著幼蟲的小巢全給蓋上,這才算完。它雖然是獨居,卻為了自己的孩子,老在跟各種東西搏鬥,一個人忙忙活活,過得特別認真。

這些細小的生命片段,都在提醒著人類,我們不止居住在牆壁圍成的房子裡,還和草木花鳥一起存在於自然中。

「一旦你對自然有一定的觀察之後,你會明白很多事,特別是你不會因為人類社會里發生的很多事,自己跟自己較勁了。」「博物君」說。

你說眼前只有苟且,他們卻從衣食住行中提煉出生活哲學

你說眼前只有苟且,他們卻從衣食住行中提煉出生活哲學

行· 王曉峰:和時間做朋友

今年下半年,隨著行業裡排名第三的小藍單車正式宣佈倒閉,共享單車市場的競爭進入了兩強徵戰的後半場。爭議聲中,摩拜卻完成了6億美元的E輪融資,愈發顯示出它快速發展的活力。

在創始人兼CEO王曉峰看來,其中的秘訣是「和時間做朋友」。作為第一家做共享單車的公司,從一開始,摩拜就沒有打算走短平快路線,他們寧願花時間迭代耐用的車型、研發智能鎖、搭建簡潔易用的平臺。

市場處在風口上的時候,競爭對手們用層出不窮的概念、噱頭吸引消費者和投資人的注意力,市場上的車型一度多到顏色都不夠用了。面對激烈的競爭環境,摩拜團隊內部的人也不是沒有猶豫過,想「要麼就做短期計劃算了」,但這就相當於丟掉了自己的優勢,轉而去跟隨別人的腳步,他們不甘心,最終還是穩住了自己的節奏。

現在,大家終於可以確信,自己走的路是對的。「隨著時間的推延,車的品質在競爭力發揮的效率越來越大。」王曉峰說。

「怎麼樣能夠去做對的事情,做可持續的事情,做時間的朋友,這個事情挺重要的。」王曉峰說。

對於一家專注出行的公司來說,注重品質不單單是為商業利益考慮。當競爭對手的廢棄車輛堆滿垃圾場的時候,王曉峰更希望摩拜成為一家「正外部性」的企業,減少交通浪費,在發展過程中,為環境帶來積極的影響。

你說眼前只有苟且,他們卻從衣食住行中提煉出生活哲學

你說眼前只有苟且,他們卻從衣食住行中提煉出生活哲學

設計· 楊明潔:審美定義個體

設計一個完美的行李箱需要多久?楊明潔的答案是:兩年。

需求就來自自己日常生活中糟糕的差旅體驗。傳統行李箱要拿取東西,必須攤平放在地上,這就意味著如果他想在機場取一件外衣,就要當眾展示自己的隨身物品,而如果他在車上,箱子根本就沒有被打開的空間。

要做,就把用戶體驗做到極致,這是楊明潔的工作習慣,於是有了他和團隊共同研發的全球首款碳纖維智能旅行箱。概念源自奧迪先進的ultra輕量化車身技術,首次通過獨創的雙U型鎂鋁合金骨架,將開合部位放在了前面板,實現了輕便與堅固的統一。傳統行李箱的拉桿凹槽處是個容易被浪費的雞肋空間,楊明潔在那裡為自己的箱子設計了智能中樞,可以為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充電。

箱體簡潔利落的外觀,顯示出楊明潔對線條感的痴迷,而追溯源頭,這遺傳自做飛機機械師的父親。小時候,父親經常把飛機模型帶回家,楊明潔就開始照著它塗塗畫畫。後來發展到把課本當畫本,聽不進去老師講什麼的時候,就給書上插圖中的古人重新畫衣服和造型。母親見狀給他拿來厚厚的塗鴉本,他對美的直覺從此開始有了落點。

從大學開始,楊明潔在國內讀了7年的工業設計,研究生畢業後又遠赴德國求學,工作後陸續將德國紅點獎、日本G-mark、美國IDEA獎等設計界最具影響力的獎項收入囊中。

的確,日本設計是極簡的,德國設計是嚴謹而理性的,但國際上沒有對「中國設計」的形象認知。因為歷史的原因,中國沒有完整地經歷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設計也因此而斷代。

每個國家的設計一定是受當地歷史人文、生活方式、氣候物產的影響,為了找尋中國之美,他帶著團隊開始在全國各地尋訪手工藝,但這並不意味著對傳統工藝簡單的複製和模仿。在騰衝,楊明潔對造紙和紙傘工藝產生興趣,嘗試不同的傘面材料、傘架結構與形狀調整,最終呈現出來的作品卻不是一把傘,而是源於紙傘的一系列落地燈。

國家層面之外,楊明潔還始終關注設計的社會效應。他和壹基金合作設計救災帳篷,一次性解決防風、防潮、防雨、隔熱、透氣、便捷安裝與回收等問題,還幫助貧困地區的小朋友設計淨水水壺。這些項目都和商業無關,卻讓楊明潔感受到自我價值的實現。

「比如一個杯子,剛開始你可能覺得隨手拿一個都能喝水,後來圈子升級,會去和周圍人討論高級的骨瓷來融入圈子。等你不再需要附庸風雅,可能又會迴歸最原始、簡樸的生活方式,覺得用當地的泥土自己親手捏一個杯子才是最有意義的。」

楊明潔對設計終極奧義的追求,正契合了奧迪「尊貴、進取、動感」的品牌精神,因此他在與奧迪進行多次深度合作之後,也成為了奧迪首批七位創新人物之一。作為藝術前沿領域的探求者,楊明潔在奧迪A-Circle生活平臺開設獨家專欄,和用戶共同探求藝術之魅,詩意之美。

你說眼前只有苟且,他們卻從衣食住行中提煉出生活哲學

你說眼前只有苟且,他們卻從衣食住行中提煉出生活哲學

我們與A-Circle生活平臺共同呈現的5位「生活家」,都完整經歷過這樣的升級過程——

他們都在少年時代對衣食住行美中的某一方面產生了不自知的審美需求,並且在日後的職業發展和人生進程中,把這份天然的直覺變成了自己探求生活意義的線索。

而他們身上所呈現出的價值觀,也正是奧迪A-Circle生活平臺希望倡導的生活方式。我們負責集結所有具有真知灼見的才智名家,任你在平凡的衣食住行中尋找自己不平凡的度過方式。

正是那些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外,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定義著每一個獨特的個體。

遇見全新的美好生活圈,請移步A-Circle生活平臺。

如果您想知道更多關於以上5位「人物」的生活觀點,關注A-Circle生活平臺,首頁回覆您感興趣的名人姓名,即可獲得更多詳盡的延伸閱讀。

除此之外,A-Circle生活平臺還為您預留了吳曉波頻道的年卡,關注即有機會獲得。A-Circle是什麼?點擊https://mp.weixin.qq.com/s/BIPEeAVTfdUvnnor21nhdA,你就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