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眼前只有苟且,他们却从衣食住行中提炼出生活哲学

你说眼前只有苟且,他们却从衣食住行中提炼出生活哲学

从年初的「葛优瘫」、 「小确丧」到年末的 「佛系」,贯穿整个2017年,人们在网络上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传达出相同的生活态度——不大走心、怎么都行、看淡一切。

当吃饱穿暖不再是需要竭力争取的事,日子难道只剩得过且过的惯性重复?

在距离2017年结束还剩一周的时候,我们联合A-Circle生活平台,呈现5位「生活家」如何在满足基本生理需求之外,从衣食住行中寻求生命更参差多态的乐趣与意义。

A-Circle生活平台试图和受众一起论证的是——无论时代如何更替,生活在底子上总是相似的:它从不会辜负那些认真对待它的人们。

文 | 李悦

衣· 马可:无用之用

没有一个设计师会把「简洁朴素」当做自己的追求,除了马可。她是首位获邀参加巴黎高级定制时装周的中国人,却天生和所谓的「时尚产业」不太合拍。

曾经,马可赴纽约参加时装周,看完几场秀,感到一阵反胃,跑到中央公园的草坪上躺了两个小时,后来才意识到自己是看表演看吐了: 「我心里面特别悲哀,人们为什么花这么多钱去制造这些折磨人的东西?时尚填满了人们的空虚和自我,让人们深陷于自恋而顾影自怜,对自我之外更大的世界却视而不见……」

在马可眼里,她设计的衣服从来不只是用来蔽体的,但也不该牺牲人的舒适感,去迎合所谓的「潮流」。服装风格背后,代表着一个人的价值观。

她对服装乃至生活的理解源自小时候。那是上世纪70年代的东北乡下,每年寒暑假,妈妈都会带着她住到姥姥家,上山采蘑菇,打榛子,收苞米,起地瓜,给羊挤奶,看牛生仔。艰苦的乡间劳作让马可感到「特别开心」。母亲在缝纫机前为马可和两个姐姐缝制衣服的身影,也从此深深印在她脑海里。

几十年以后,这些手作在批量生产的机器时代彻底被视作「无用」,但在马可眼里,它所承载的记忆和感情,却有着无可比拟的价值。

为了寻回残存的温度,近几年马可行走在中国最偏远的山区,寻找几近消失的手工艺,看别人绣花,可以在旁边一蹲就是几个小时。

无用工作室的出品都是纯天然的手工制作,马可把寻访到的女红手工艺人请到珠海,和她们一起从手织布的组织纹样开始,再到手工缝制和植物染色,最终成为一件独一无二的设计。过程虽然缓慢,但令人身心愉悦:「很多时候,我坐在这里听着隔壁的织机声……眼泪就会流出来」。

有人问马可,「无用」是什么。马可答,科技发展迅速,但很多被抛弃的无用之物才是人类最珍贵的情感记忆,她想通过做这些「无用」的创作,寻找人性中最本质的东西,那些人们内心深处最渴望的永恒不变的东西。

你说眼前只有苟且,他们却从衣食住行中提炼出生活哲学

你说眼前只有苟且,他们却从衣食住行中提炼出生活哲学

食· 林依轮:味道是一种文化

不久前的12月18日,林依轮又一次以「人生赢家」的姿态上了热搜。

那天凌晨4点,他兴奋地在微博上宣布儿子林子濠被全美排名第一的设计学院帕森斯录取,还获得了每年一万两千美元的奖学金。林依轮高兴得睡不着觉,一条一条回复着网友的评论,调侃中不忘给自己正在经营的辣酱品牌打广告,自称「含辛茹苦每天熬夜煮辣酱,供儿子上帕森斯的老父亲」。

和儿子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一样,林依轮如今也正经历着自己的新身份——调味品牌创业者。有人说他这是「跨界」,林依轮自己却觉得,自己和美食的缘分其实是从小就种下的。

他是北京人,小时候家里3个孩子,经济上并不宽裕,但母亲依然坚持每个月做一顿肉。在那个吃白面都算奢侈的年代,他们家经常会飘出炖带鱼、红烧肉的香味,每次做炸酱面,一定要不满10岁的林依轮站在灶台上炒足一个小时酱,再准备八九个菜码才能开餐,仪式感十足。

20岁初涉世事时,怀揣着「淘金」梦想的林依轮和朋友结伴坐上飞往玻利维亚的飞机,等待他的却不是想象中遍地黄金的生活。在那儿无所事事住了两个月,林依轮发现自己真没什么可干的,想起自己还会做饭,为了维持生计,到当地的中餐馆打起了工。

一开始,他只能从小工干起。每天早晨,林依轮负责把冰箱里冷藏了一晚上的过夜米饭拿出来,伸手进去抓散。为了炒出来的饭粒粒分明,整整两个大电饭煲的米,他要一点一点揉捏,那个冷到心里的触感,至今想起来都会让他忍不住打哆嗦。那些孤独的日子里,他一天在灶台前工作18个小时,唯有中餐的香气能治愈乡愁。

正是从那时候起,林依轮开始明白,食物不只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更是维系情感的纽带。无论事业是起是伏,他从不在一日三餐上亏待自己。

如今,上有老下有小的林依轮清楚地记得家里每个成员偏好的口味。母亲年岁大了爱喝汤,妻子爱吃辣,两个儿子从小上国际学校,习惯西式烹饪。只要他在家,三代人的餐食就全由他亲手料理。「这是我的一个骄傲,而且也成了我们家人之间更融洽地生活在一起的一个桥梁。」在外面,林依轮总被称作「人生赢家」,可回到家,两个儿子点名要吃爸爸做的菜,才是他最大的成就感来源。

「其实我觉得食物在中国人的家庭里边,真的是一个很重要的事。」今年他的生日那天,林依轮一早带着孩子们去骑车、野餐,晚上回家,母亲给他做了一碗热腾腾的打卤面,桌上还摆着儿子做给老爸的蛋糕。

你说眼前只有苟且,他们却从衣食住行中提炼出生活哲学

你说眼前只有苟且,他们却从衣食住行中提炼出生活哲学

住· 张辰亮:自然教会我不较劲

「博物君」张辰亮在微博上拥有800万粉丝,依靠做物种鉴定和科普成名。生活中,他人如其名,把自己住的房子也布置得很「博物」。

去年冬天,作家马伯庸发微博抱怨,大冷的天学校里的老师给孩子留作业,要每个小朋友去户外完成收集10种树叶的任务。张辰亮随即转发「炫耀」:「我家阳台能把全班小朋友的都包了。」

「博物君」的家种着几十种花草,每个季节,他还会饶有兴致地实验几个新品种。遇到下雪天,雪落进自家露台,他会把自己养的仓鼠放进雪堆里,给它们拍一组雪中挖洞的「萌照」。

养花逗鸟常常被认为是退休老干部才能有的爱好,但张辰亮从不在意这些偏见。他对花鸟鱼虫的兴趣,从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显现。「看见什么养什么」是他对童年生活的总结,抓鱼抓蛇是常事,家里的鱼缸和玻璃盒子被他改造成生态箱,里面养着甲壳镶黄边的日本真龙虱、蜈蚣和蝎子,甚至磁带盒里也放着他不知从哪搜罗来的瓢虫的卵。

「博物君」所供职的《博物杂志》在发刊词中曾经说:「许多名人的传记是从少年时代家中的后院开始的:鲁迅的百草园、杨振宁的清华园、卢梭的胡桃树、法布尔屋后的树林……一个后院就是一个小小的自然世界,它代表着人之初最早的游玩和求知,它是人之初的智慧启蒙,也是博物学的诞生理由。」

这样的「后院」曾经是张辰亮童年的乐园,但是现在的孩子一出生就住在水泥楼房里,生活里能接触到的生物似乎只剩下作为宠物的猫和狗。

知道一个小虫子、一盆花叫什么名字到底有什么用?这是张辰亮科普中常常会被问到的问题。他承认这些知识看上去的确没什么用,但无用的知识往往是有趣而美好的。

张辰亮举了他喜欢的蜾蠃作例子。它是一种独居蜂,全部生活都靠自己,自己找安家之地,自己衔水和着土一点点地堆出一个巢,再自己逮毛毛虫回来当食物囤着,在里面产卵,把口封上,相当于给自己的幼虫准备了房子和食物,然后扭头去造第二个窝,最后造齐五六个窝,再拿泥弄一个大盖,把养着幼虫的小巢全给盖上,这才算完。它虽然是独居,却为了自己的孩子,老在跟各种东西搏斗,一个人忙忙活活,过得特别认真。

这些细小的生命片段,都在提醒着人类,我们不止居住在墙壁围成的房子里,还和草木花鸟一起存在于自然中。

「一旦你对自然有一定的观察之后,你会明白很多事,特别是你不会因为人类社会里发生的很多事,自己跟自己较劲了。」「博物君」说。

你说眼前只有苟且,他们却从衣食住行中提炼出生活哲学

你说眼前只有苟且,他们却从衣食住行中提炼出生活哲学

行· 王晓峰:和时间做朋友

今年下半年,随着行业里排名第三的小蓝单车正式宣布倒闭,共享单车市场的竞争进入了两强征战的后半场。争议声中,摩拜却完成了6亿美元的E轮融资,愈发显示出它快速发展的活力。

在创始人兼CEO王晓峰看来,其中的秘诀是「和时间做朋友」。作为第一家做共享单车的公司,从一开始,摩拜就没有打算走短平快路线,他们宁愿花时间迭代耐用的车型、研发智能锁、搭建简洁易用的平台。

市场处在风口上的时候,竞争对手们用层出不穷的概念、噱头吸引消费者和投资人的注意力,市场上的车型一度多到颜色都不够用了。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摩拜团队内部的人也不是没有犹豫过,想「要么就做短期计划算了」,但这就相当于丢掉了自己的优势,转而去跟随别人的脚步,他们不甘心,最终还是稳住了自己的节奏。

现在,大家终于可以确信,自己走的路是对的。「随着时间的推延,车的品质在竞争力发挥的效率越来越大。」王晓峰说。

「怎么样能够去做对的事情,做可持续的事情,做时间的朋友,这个事情挺重要的。」王晓峰说。

对于一家专注出行的公司来说,注重品质不单单是为商业利益考虑。当竞争对手的废弃车辆堆满垃圾场的时候,王晓峰更希望摩拜成为一家「正外部性」的企业,减少交通浪费,在发展过程中,为环境带来积极的影响。

你说眼前只有苟且,他们却从衣食住行中提炼出生活哲学

你说眼前只有苟且,他们却从衣食住行中提炼出生活哲学

设计· 杨明洁:审美定义个体

设计一个完美的行李箱需要多久?杨明洁的答案是:两年。

需求就来自自己日常生活中糟糕的差旅体验。传统行李箱要拿取东西,必须摊平放在地上,这就意味着如果他想在机场取一件外衣,就要当众展示自己的随身物品,而如果他在车上,箱子根本就没有被打开的空间。

要做,就把用户体验做到极致,这是杨明洁的工作习惯,于是有了他和团队共同研发的全球首款碳纤维智能旅行箱。概念源自奥迪先进的ultra轻量化车身技术,首次通过独创的双U型镁铝合金骨架,将开合部位放在了前面板,实现了轻便与坚固的统一。传统行李箱的拉杆凹槽处是个容易被浪费的鸡肋空间,杨明洁在那里为自己的箱子设计了智能中枢,可以为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充电。

箱体简洁利落的外观,显示出杨明洁对线条感的痴迷,而追溯源头,这遗传自做飞机机械师的父亲。小时候,父亲经常把飞机模型带回家,杨明洁就开始照着它涂涂画画。后来发展到把课本当画本,听不进去老师讲什么的时候,就给书上插图中的古人重新画衣服和造型。母亲见状给他拿来厚厚的涂鸦本,他对美的直觉从此开始有了落点。

从大学开始,杨明洁在国内读了7年的工业设计,研究生毕业后又远赴德国求学,工作后陆续将德国红点奖、日本G-mark、美国IDEA奖等设计界最具影响力的奖项收入囊中。

的确,日本设计是极简的,德国设计是严谨而理性的,但国际上没有对「中国设计」的形象认知。因为历史的原因,中国没有完整地经历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设计也因此而断代。

每个国家的设计一定是受当地历史人文、生活方式、气候物产的影响,为了找寻中国之美,他带着团队开始在全国各地寻访手工艺,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传统工艺简单的复制和模仿。在腾冲,杨明洁对造纸和纸伞工艺产生兴趣,尝试不同的伞面材料、伞架结构与形状调整,最终呈现出来的作品却不是一把伞,而是源于纸伞的一系列落地灯。

国家层面之外,杨明洁还始终关注设计的社会效应。他和壹基金合作设计救灾帐篷,一次性解决防风、防潮、防雨、隔热、透气、便捷安装与回收等问题,还帮助贫困地区的小朋友设计净水水壶。这些项目都和商业无关,却让杨明洁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比如一个杯子,刚开始你可能觉得随手拿一个都能喝水,后来圈子升级,会去和周围人讨论高级的骨瓷来融入圈子。等你不再需要附庸风雅,可能又会回归最原始、简朴的生活方式,觉得用当地的泥土自己亲手捏一个杯子才是最有意义的。」

杨明洁对设计终极奥义的追求,正契合了奥迪「尊贵、进取、动感」的品牌精神,因此他在与奥迪进行多次深度合作之后,也成为了奥迪首批七位创新人物之一。作为艺术前沿领域的探求者,杨明洁在奥迪A-Circle生活平台开设独家专栏,和用户共同探求艺术之魅,诗意之美。

你说眼前只有苟且,他们却从衣食住行中提炼出生活哲学

你说眼前只有苟且,他们却从衣食住行中提炼出生活哲学

我们与A-Circle生活平台共同呈现的5位「生活家」,都完整经历过这样的升级过程——

他们都在少年时代对衣食住行美中的某一方面产生了不自知的审美需求,并且在日后的职业发展和人生进程中,把这份天然的直觉变成了自己探求生活意义的线索。

而他们身上所呈现出的价值观,也正是奥迪A-Circle生活平台希望倡导的生活方式。我们负责集结所有具有真知灼见的才智名家,任你在平凡的衣食住行中寻找自己不平凡的度过方式。

正是那些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定义着每一个独特的个体。

遇见全新的美好生活圈,请移步A-Circle生活平台。

如果您想知道更多关于以上5位「人物」的生活观点,关注A-Circle生活平台,首页回复您感兴趣的名人姓名,即可获得更多详尽的延伸阅读。

除此之外,A-Circle生活平台还为您预留了吴晓波频道的年卡,关注即有机会获得。A-Circle是什么?点击https://mp.weixin.qq.com/s/BIPEeAVTfdUvnnor21nhdA,你就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