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论宗祖师记——第十一代、扬都兴皇寺法朗大师

中国三论宗祖师记——第十一代、扬都兴皇寺法朗大师

第十一代、扬都兴皇寺法朗大师

释法朗(亦称道朗),俗姓周,徐州沛县人。年二十一即梁大通二年(528)于青州出家。游学扬都,就大明寺宝志禅师,受诸禅法,兼听此寺彖律师讲律本文。又受业南涧寺仙师《成实》,竹涧寺靖公《毗昙》。《成实》、《毗昙》,声闻所学,事近理浅,未惬人意,自惟大乘妙法,群唱罕宏,龙树遗风,宗师不绝。前传所纪,摄山朗公,解玄测微,世所嘉尚,人代长往,嗣续犹存,即于此山止观寺,僧诠法师所,餐受《智度》、《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并及《华严》、《大品》等经。于是依之广研经论,探采幽微。钻仰既久,慧辩生辉。义吐精新,词含华冠,专门强学,笃励身心。当时誉动京畿,神高学众。

中国三论宗祖师记——第十一代、扬都兴皇寺法朗大师

永定二年(558)奉敕入京住兴皇寺,镇讲相续。《华严》、《大品》、《四论》文言,往哲所未谈,后进所损略,法朗皆指摘义理,征发词致,故能言气挺畅,宗途易明。受业门人常千余众。二十五载流润不绝,门徒三千遍及环宇,陈隋三论学者,多出其门下。诠祖门下有上首四人,即法朗、玄辩、慧勇、慧布四大元哲,诠祖在日尝有诫言:出讲堂外不许为说中观义,法朗等诸人奉命莫敢置词,及诠往逝,四公放言,各擅威容,开阐法化。慧勇居禅众寺,玄辩住长干寺,法朗在兴皇寺,慧布仍住栖霞,俱展神慧,弘讲四论。十数年间,龙树、提婆之风,四经四论之教,弥漫南国。然禅门宏敞,慧声遐远,皆莫高于法朗。昔神僧宝志,记兴皇云:此寺当有青衣菩萨,广宏大乘。及朗游学,初服青纳,及登元席,果与符同。又时寺中净人,司晨失晓,法朗叩阁催之,而洪钟自响,良久不绝。故其祯祥早著,事多例此。法朗福慧甚广,所以听众云会,挥汗屈膝,法衣千领,积散恒结。每一上座,辄易一衣。讲《华严》、《大品》、《中论》、《百论》四论,各二十遍,正法所以升腾,三论由兹而兴。以陈太建十三年(581),迁神于寺房,春秋七十有五,葬于摄山之西岭。因住兴皇寺领众讲学,故人称兴皇大师。

中国三论宗祖师记——第十一代、扬都兴皇寺法朗大师

南朝前期,佛教思想界几乎是《成实论》的一统天下,十六国时期鸠摩罗什在关中传译的“三论”思想,即由《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所代表的大乘空宗思想,在南朝前期寂而无闻。但至南朝后期,却有来自北方的僧人僧朗,来至金陵(今南京)摄山,弘阐三论,其后僧朗的弟子僧诠继续传播师说,僧诠的弟子法朗则把三论之学由山中推广到京城,与《成实论》学者开展了剧烈的斗争,在南朝广大区域复兴了沉寂已久的三论思想。后人谈到隋唐时期创立的三论宗,溯其渊源,不能不论及僧朗以降的摄山诸僧,尤其是对复兴三论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法朗。

中国三论宗祖师记——第十一代、扬都兴皇寺法朗大师

法朗俗姓周氏,徐州沛郡沛(故城在今江苏沛县东)人,祖上以来历任高官,是有名的世家大族,号称“家雄六郡,气盖三边”。法朗幼年秉承家族传统,性格豪放,习武从军。21岁时,忽然觉悟到“兵曰凶器,身曰苦因”,便立下出家脱离苦海之念。翌年于青州(治所在今山东益都县)出家,旋游学南朝京城建康,先后从名师学习禅法、律学、《成实论》、《毗昙》,都有成就,在京城小有名声。后来到摄山从僧诠法师学《大智度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以及《华严经》、《大品般若经》等经。顿感以前所学都不过是佛学的枝叶,大乘空宗才是佛门正宗。他对空宗体系的诸经论广泛研读,探讨幽微,迅速掌握了师说,而又多所发挥。与同学智辩、慧勇、慧布同为僧诠高足,时称“四友”。四人又各有特点,智辩悟解最敏速,称为“领悟辩”;慧勇文章最华美,称为“文章勇”;慧布领会老师意旨最深,称为“得意布”,而法朗称为“伏虎朗”,乃指他气魄最大,连猛虎都能摄伏。陈永定二年(558年)十一月,法朗奉陈武帝诏敕入居京城兴皇寺。此时法朗已经52岁,思想成熟,学业成就,正是大有作为之时。而陈代帝王又特别爱好三论之学,尽力为三论学的复兴铺平道路。法朗抓住这一大好时机,以大无畏的气概向主宰南朝佛学论坛近百年的《成实论》宣战。他每次登上高高的法座宣讲,除了阐述三论的义旨外,总要直言指摘三论体系之外诸学的瑕疵,所谓“斥外道、批《毗昙》、排《成实》”,而锋芒所向主要是针对《成实论》。

中国三论宗祖师记——第十一代、扬都兴皇寺法朗大师

法朗的直言无忌,引起了成实师们的反攻。这些成实师多是佛门老宿,久居高位,势力很大。法朗自信学理优越,又有皇室的支持,所以面对成实师们的责难,毫不气馁退缩。他每登高座,常自称“不畏烦恼,唯畏于我”,意思说只要自己立论正确,立场坚定,任何强大的敌人他都不怕。他在兴皇寺轮番讲说《华严经》、《大品般若经》、四论(三论外加《大智度论》),“往哲所未谈,后进所损略,朗皆指摘义理,徵发词致”,加以词语明白晓畅,态度坚定从容,所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听众。据说他讲论时听众来自四面八方,常常超过千人,讲堂容纳不下,大家只好屈缩着腿脚,挤在一起克服困难;天热人多,听众们挥汗成雨。而法朗本人也讲得汗流浃背,以致准备了千领袈裟,每一上座,就得换一件袈裟。由此可以想见法朗讲座的盛况。

中国三论宗祖师记——第十一代、扬都兴皇寺法朗大师

经过法朗的努力,三论的影响在京城一带获得大发展。有人看到法朗势不可当,作了一篇《无诤论》,通过表彰守静缄默、与世无争的摄山僧朗,曲折地攻击“恣言罪状、历毁诸师”的法朗。法朗的弟子很多,很快就识破了论敌这种迂回攻击的策略。有一位在俗弟子傅縡,时任陈朝撰史学士,乃出面作《明道论》回击《无诤论》,其中说到当时建康城中学派斗争的形势曰:“今之敷畅,地势不然。处王城之隅,居聚落之内,呼吸顾望之客,唇吻纵横之士,奋锋颖,励羽翼,明目张胆,拔坚执锐,骋异家,衔别解,窥伺间隙,邀冀长短。与相酬对,觕其轻重,岂得默默无言,唯唯听命?必须犄摭同异,发擿玭瑕,忘身弘道,忤俗而通教。”于此又可看出当时斗争形势的紧张、尖锐,以及法朗为了弘扬所学而不计个人得失的精神。

中国三论宗祖师记——第十一代、扬都兴皇寺法朗大师

法朗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在京城中以兴皇寺为大本营,为传播三论思想奋斗了25年,宣讲三论及《大智度论》、《华严经》、《大品般若经》各20余遍,于陈太建十三年(581年,此年即隋开皇元年)卒于寺房,享年75岁。法朗的弟子很多,他们来自四面八方,以后又散往四面八方,把三论的学说带到了四面八方。其中最杰出的是吉藏,从法朗受业之后,弘化于南北各地,声振一时。后来于唐朝建立后入居长安延兴寺,广收徒众,著述丰富,最终建立了三论宗,实现了法朗不但要使大乘经论宏通于南朝全境,还要弘通于燕、赵、齐、秦即北方广大地区的遗愿。

中国三论宗祖师记——第十一代、扬都兴皇寺法朗大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