怛罗斯之战后,阿拉伯人是怎么评价唐帝国的军队的?

随小刘

怛罗斯之战后阿拉伯人怎么评价唐帝国的军队?严格地说这个问题现代人没法回答,因为当时的阿拉伯人甚至是中国人都没有记载对对方的军队有什么评价,而只是简单地记录了整个战役的过程,毕竟这场战役是发生在对于两个帝国来说都是最为边缘的地带,因此在当时其实对双方都没有特别大的震撼。但怛罗斯之战却在后世越来越出名,因为此次战役之后发生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却是实实在在地改变了整个世界。

怛罗斯之战的过程

今天石头君就不细说怛罗斯之战的起因了,因为之前石头君在其它回答里已经说了很多,这个问题其他答主的回答里也说的很详细了,简而言之就是唐帝国和阿拉伯阿拔斯帝国(黑衣大食)在当时都把势力范围扩张到了中亚,那么在古代两个帝国同时来到一个区域,打仗就是必然的了。

而这场战役爆发的直接起因是大唐安西都护高仙芝灭亡了位于今天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附近的石国,石国王子向阿拉伯人求援,阿拔斯帝国重臣阿布·穆斯林(《新唐书》中将其名译为并波悉林)派大将伊本·萨里率大军驰援。双方军队在今天吉尔吉斯斯坦与哈萨克斯坦边境的怛罗斯地区遭遇之后爆发了一场大战。

怛罗斯之战形势图,红色为唐军进军路线,紫色为葛逻禄进军路线,蓝色为阿拉伯人进军路线

关于这场战役双方的参战人数,中国史料的记载和阿拉伯史料的记载出入却非常大。中国史料里,司马光写的《资治通鉴》里说高仙芝当时统领了“蕃、汉三万众”,也就是3万人。但同样是司马光写的《资治通鉴考异》里又说“蕃、汉六万众”。而《旧唐书》和《新唐书》里又都说高仙芝领兵二万。而《肇始与历史》和《历史大全》两本阿拉伯史书里则都记载说唐军出动了10万人。各种资料相差还是挺大的。

而阿拉伯人的兵力就更是无法考证了,因为无论是中国还是阿拉伯历史里都没有提到当时阿拉伯人出动了多少兵力,不过一些现代东西方史学家估计阿拉伯人的兵力恐怕在20万人左右,保守估计也在10万人以上。这主要是根据当时阿拉伯人在中亚地区的兵力部署和后来战役进程推算出来的。综合来看,当时唐军总兵力应该在5万人左右,而阿拉伯人应该差不多是唐军的两倍以上。

怛罗斯之战唐军作战想像图

而对于具体战役进程,中国史书和阿拉伯史书也有很不相同的描述。根据中国史书的记载,唐军当时以弓箭手为前阵,长矛步兵为中军,后方和两翼由骑兵保护。阿拉伯人的排阵也基本相同。在战役爆发的前三天里,唐军的弓箭手战力明显强于阿拉伯人的弓箭手,给对方造成严重伤亡,而之后双方的长矛步兵对战唐军也稍占上风。但第四天唐军中两翼的葛逻禄骑兵突然叛变,从两翼对唐军发动突袭,措手不及的唐军很快崩溃,最后只有两千余人成功撤回葱岭。

怛罗斯之战阿拉伯骑兵想像图

而根据阿拉伯人的记载,双方在遭遇之后的前四天都始终非常谨慎,以对峙为主,并没有发生大规模对战。但在第五天,一支本来没有参战的葛逻禄骑兵突然从唐军左翼对唐军展开猛攻,唐军崩溃,但仍有三万人左右撤回葱岭。也就是说在阿拉伯史书的记载里,葛逻禄骑兵本来并不是唐军的仆从军,也不存在叛变这一说。

至于损失,尽管中国和阿拉伯史书具体数字不尽相同,但基本都是唐军损失惨重。《旧唐书》和《新唐书》里都记载唐军只有数千人生还,唐朝时另一部重要史料《通典》则记载唐军“七万众尽没”。而阿拉伯史书则记载有4.5万到5万唐军阵亡,有2万到2.5万唐军被俘,有3万人生还。而阿拉伯方面的伤亡更是没有记载,不过有些学者认为也应该有1万到2万人阵亡。从这些数据看,唐军的表现应该也不算太差,葛逻禄人猝不及防的突袭才是唐军战败,损失惨重的主要原因。

怛罗斯之战的后果

怛罗斯之战在当时看起来似乎影响不太大,因为唐军此战失败之后不久,就又出兵附近区域收复了部分怛罗斯之战的失地。但4年之后安史之乱爆发,在安西都护府的唐军主力撤回中原平叛,之后唐朝的中亚领土就渐渐失控了。

不过阿拉伯人在怛罗斯之战胜利之后,也没有能够东侵。本来在怛罗斯之战胜利之后,阿拔斯帝国在中亚的最高长官阿布·穆斯林想要东征中国,但他却得报说直接指挥怛罗斯战役的伊本·萨里有可能被任命为统治中亚的呼罗珊总督,因此二人发生内讧,阿布·穆斯林把伊本·萨里给杀了,东征中国也就作罢了。

怛罗斯之战

但怛罗斯之战对后世却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大家最熟悉的应该是造纸术西传了,怛罗斯之战有1万到两万名唐军士兵被俘,他们后来都被带到巴格达的奴隶市场上出售。而这些唐军士兵里,有一些其实是后勤人员,会各种技术,包括当时东亚的独门绝技造纸术。结果他们大批被俘造成造纸术西传。这一点无论是东西方还是阿拉伯都有许多史学家认可。

另外还有一点是,怛罗斯之战之后,唐朝对中亚渐渐失控,而阿拉伯人也无暇东侵,这使得突厥人在中亚渐渐占据上风。而突厥人崛起又引发了一系列多米诺式的重大历史事件,比如塞尔柱突厥帝国崛起,并四处扩张,一度占领了耶路撒冷,然后又引发了十字军东征等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

所以客观地说,怛罗斯之战在当时并没有显示出太大的意义。但由此战导致的造纸术西传和中亚地缘政治的改变却对后世产生了无法估量的重大影响。


桃花石杂谈

怛罗斯之战无论是对大唐还是阿拉伯来说,都是一场边境小冲突,史学界有个说法:“

无足轻重的怛逻斯”,有网友戏称怛罗斯之战在历史论坛上的意义比在历史上的意义大。

怛罗斯之战后,阿拉伯人对唐帝国的军队根本就没有评价,只是后来在史书中对战争过程和结果几笔带过,《历史大全》伊历133年那一章中:

呐,就是红框中标出的部分,只占了这一章的很少部分,翻译过来就是:

[伊历133年]本年,费尔干纳的伊赫西德与赭石国王反目,伊赫西德遂向中国国王求援,中国国王派遣十万名士兵支援他,他们包围了赭石国王。于是赭石国王便臣服于中国国王的统治之下,他本人和他的随从们都没有受到虐待。艾布·穆斯林得知这个消息,就派遣齐亚德·本·萨利赫与他们战斗。双方在怛罗斯河相遇,穆斯林战胜了他们,对方大约有五万人被杀,大约有两万人被俘,剩下的人逃回了中国。此事发生在一百三十三年十二月。

这一章,阿拉伯人用比怛罗斯之战多得多的篇幅来记录和拜占庭帝国之间的战争,那才是他们的重点。

怛罗斯之战中,唐朝军队共约大唐镇兵2万多人,城傍诸军约4万人,并且征召了葛逻禄部、宁远国等仆从军约3万,对手阿拉伯军队共20万人。结果是唐军战败,战败最主要的原因是葛逻禄部叛变,从背后捅了唐军一刀。

此战之后不久,唐朝爆发安史之乱,唐军指挥官高仙芝被调回国内平定叛乱,阿拉伯指挥官艾布·穆斯林则遭到哈里发猜忌,直接被已谋逆罪处死。


渔樵侃史

怛罗斯之战因高仙芝战败,而改变了中亚河中地区的历史走向,唐王朝对西域的控制由此进入衰退,直到“安史之乱”唐王朝彻底失去对西域的控制。

因为高仙芝率领的唐军,在石国惨无人道的行为,让侥幸逃脱的石国王子奔走于“昭武九姓”(附属唐朝的康、安、米、曹、石、何、史、火寻、戊地等九个粟特国家),极言唐军的残暴,即

“诸胡皆怒”

随后,石国王子投奔率军驻扎在康国的大食将领齐雅德·萨里。最终传到安西的军情是,大食可能联合诸国进攻四镇,高仙芝决定主动出击。

边塞诗人岑参赋诗形容唐军:

都护新出师,五月发军装。甲兵二百万,错落黄金光。

二百万属于夸张,安西军最多不过三万,却是唐军的精锐部队,而且装备极为讲究和精良。

唐军战败后,穆斯林史家曾大肆鼓吹“怛罗斯之战”的胜利:

“他们分几次将他们(唐军)各个击败,共杀死四万五千人,俘获两万五千人,其余纷纷败逃”,“两军大战于怛罗斯河,穆斯林们最终战胜了他们,消灭近五万人,俘获约两万人,残部逃回中国”

胜利的一方自然会大肆宣传,落败的一方也会有意隐藏,高仙芝回国后,加官进爵,毕竟唐玄宗并不知道这场战争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五味社

这场战争在当时的阿拉伯和唐朝都没引起较大的轰动,史料中也没有过多的记载,对唐来说毕竟阿拉伯不像突厥不是唐的主要敌人,而阿拉伯也仅仅是一次与东方帝国的冲突而已,两个国家当时都处于强盛时期,边界战争不断。


我们现在之所以关注这场战争,是站在现代文明的角度来看的,认为这是阿拉伯文明与东方儒家文明的碰撞,实际上在当时也没引起多大的轰动,而且阿拉伯军队也仅仅是惨胜,而且这也是阿拉伯军队和唐朝绝对多次战争中唯一一次胜利。

也有人说因为这场战争唐朝才退出中亚的,那更是无稽之谈了,唐朝的精兵都在边疆,而安史之乱后为平定叛乱军队才被调回了中原,而且之后的封常清也继续扩张,唐朝并未因怛罗斯之战而丢失西域(安西、北庭),约公元790年以后,唐朝才失去西域(安西、北庭)。 怛罗斯之战后,唐朝在西域的影响力并未受到动摇,西域唐军迅速恢复, 754年唐朝在西域的势力到了极盛。

在怛罗斯战役后,唐朝仍然控制西域,阿拉伯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立即派人来与唐朝讲和。可见当时的阿拉伯还是非常忌惮唐军的战斗力的!


美文品读

似乎阿拉伯跟唐朝双方都没有对这次战争表示重视,此次作战的意义并没有后世说的那么大,这次战争对双方的朝廷都没有产生影响。

根据中世纪阿拉伯史书记载,此次战争的分量根本不知道被重视,所以没什么评价留给唐朝军队,下图就是部分史料

寥寥几语就被带过了,大概译文如下:

“[伊历133年]本年,费尔干纳的伊赫西德(’Ikhshīd)与赭石(al-Shāsh)国王反目,伊赫西德遂向中国(al-Ṣīn)国王求援,中国国王派遣十万名士兵支援他,他们包围了赭石国王。于是赭石国王便臣服于中国国王的统治之下,他本人和他的随从们都没有受到虐待。艾布·穆斯林(’Abū Muslim)得知这个消息,就派遣齐亚德·本·萨利赫(Ziyād ibn Ṣāliḥ)与他们战斗。双方在怛罗斯河(Nahr Ṭarāz)相遇,穆斯林战胜了他们,对方大约有五万人被杀,大约有两万人被俘,剩下的人逃回了中国。此事发生在[一百]三十三年十二月。”

只是简单的描述了战争发生的人物、时间、地点以及结果。并未做更多的点评,所以阿拉伯也没有更具体的评价史料。

不过双方都通过这场战争知道了对方实力,如果没有后续事件,可能会爆发第二次、第三次战争,意义也许就会不一样。

但是!但是!

安史之乱爆发,高仙芝被调回去平叛了。巧的是阿拉伯那边也一样,恒罗斯之战军队首领也被哈里发猜忌诛杀。

这次战争只能算小规模战役,东西文明的一次碰撞,并没有对双方朝廷带来任何影响。所以两方都不重视,都是一笔带过,至于评论更是无从说起。


笑尝历史百态

怛罗斯之战的输赢对唐帝国来说是无足轻重的,一个偏镇一万多人的损失不过是九牛一毛。但对阿拉伯人来说并非网上很多人所的无关紧要,事实上对新兴阿巴斯王朝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一场战役。怛罗斯之战阿拉伯人的主力是由其第二大部族也是阿巴斯王朝最重要的支持者本部军5-8万人,如果输了怛罗斯之战,阿巴斯将失去其最重要的支持者,对其政权及威望的打击是非常巨大的,况且当时逶马亚王朝的残余势力仍然非常强大。而阿拉伯人对此战结果的淡化,我认为是由于唐军在此战中的战斗力太强大,使得阿拉伯人认识到唐帝国是其根本无法战胜的对手,这对伊斯兰教来说就是一个需要回避的问题,否则无法说明伊斯兰教的优越性。而此战后双方的势力范围没有岁生变化,但伊斯兰教在西域的影响得到明显提升


1啊米豆腐1

那时跟阿拉伯人打的最多的也就吐蕃了,吐蕃更阿拉伯杠上差不多一个世纪左右,阿拉伯铁蹄差不多截止在强大吐蕃给耗尽,不是吐蕃强大给于阻击,要不伊斯兰教绝对是华夏大地的主角,华夏文明危在旦夕,历史往往是这样,一大罗盘,强大中给机会也给落亡,三大帝国一起在一个时期内一起繁荣,最后一起衰亡,当时吐蕃绝对唱了主角,佛教对藏族没有太大影响,好战,打开杀戒,冷兵器厉害,所以当时吐蕃是狼,唐朝是孔雀,阿拉伯是虎,


wowoglj

公元751年的怛罗斯之战,在当时的阿拉伯人眼里真的不是特别重要,在早期的阿拉伯人的历史著作都绝未提及此事,后来伊本.阿勒.阿西尔曾提到一下下;到了12世纪,阿拉伯作家马卫集说:“中亚撒马尔罕一带原属中国。穆斯林占领其地后,中国人大都迁回。”

相比较,唐朝人感到很耻辱,留下不少文字记录。不仅败退的高仙芝的安西军有记录,很多被俘的唐朝人,像唐朝著名政治家杜佑的族子杜环,他们后来被放回来写下了很多关于怛罗斯之战和沿途风情的记录。


后来,阿拉伯历史学家可能是受到中国人热情的感染,也开始记录此战,不过显然扩大了战果。

其中一项就是唐军的人数问题。汉文记载有3万人,阿拉伯人认为有7万人(唐军战死者5万,被俘者2万)。

根据历史学家的分析,当时很多被唐军征集的蕃军也被计算在唐军里面,实际上唐军的人数并不为主,被俘虏的唐军也没这么多。

怛罗斯之战里,唐将高仙芝以数万之军抵抗十倍之地,要不是葛逻禄部叛变,还说不等谁赢谁输。虽然阿拉伯当时的史料没有记载,但是我们可以想象阿拉伯人对唐朝部队烙下的强烈印象,此外被俘唐军中工匠高超技能、知识分子的博学多才也给他们留下惊叹(阿拉伯人因此战役获得造纸术),这从一定程度上阻止他们继续东进的企图。

那么,阿拉伯人为什么会忽视掉对怛罗斯之战的记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当时阿拉伯正在内乱之中,没有把太多精力放啊边境事务上。当年是阿拉伯阿巴斯王朝建立的第2年,前代的倭马亚王朝的势力还没有完全肃清,新政权正忙着对付国内四处作乱的旧王朝残余势力。


子屠龙

就像很多评论说的,此战历史意义实际并没有什么?对于两大帝国来说此战只算小规模的边境冲突,如果用这个来评价国力那是真的什么都不懂!

另外无论大食远攻还是大唐远攻,都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当时的社会生产力能不能支持如此远距离的作战?当时两大文明地理上已经接壤,攻入对方核心地带所面临的抵抗是不可想象的。最主要的制衡是生产水平低,光走路就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和物力?

所以此战真的没有什么历史意义?基于这场战争的判断是没有根据的。


Phragmites

我想说阿拉伯帝国只是一段文字的记载,我们的一些文献里也只是一些记载,那就说明两个帝国都不在意的东西我们现在老是翻出来说有意义吗?古时已经过去了,我们不是应该往前看吗,历史终归是历史,消亡的帝国也已经消亡了,这样的历史一遍一遍又一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