怛羅斯之戰後,阿拉伯人是怎麼評價唐帝國的軍隊的?

隨小劉

怛羅斯之戰後阿拉伯人怎麼評價唐帝國的軍隊?嚴格地說這個問題現代人沒法回答,因為當時的阿拉伯人甚至是中國人都沒有記載對對方的軍隊有什麼評價,而只是簡單地記錄了整個戰役的過程,畢竟這場戰役是發生在對於兩個帝國來說都是最為邊緣的地帶,因此在當時其實對雙方都沒有特別大的震撼。但怛羅斯之戰卻在後世越來越出名,因為此次戰役之後發生的一系列連鎖反應,卻是實實在在地改變了整個世界。

怛羅斯之戰的過程

今天石頭君就不細說怛羅斯之戰的起因了,因為之前石頭君在其它回答裡已經說了很多,這個問題其他答主的回答裡也說的很詳細了,簡而言之就是唐帝國和阿拉伯阿拔斯帝國(黑衣大食)在當時都把勢力範圍擴張到了中亞,那麼在古代兩個帝國同時來到一個區域,打仗就是必然的了。

而這場戰役爆發的直接起因是大唐安西都護高仙芝滅亡了位於今天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附近的石國,石國王子向阿拉伯人求援,阿拔斯帝國重臣阿布·穆斯林(《新唐書》中將其名譯為並波悉林)派大將伊本·薩里率大軍馳援。雙方軍隊在今天吉爾吉斯斯坦與哈薩克斯坦邊境的怛羅斯地區遭遇之後爆發了一場大戰。

怛羅斯之戰形勢圖,紅色為唐軍進軍路線,紫色為葛邏祿進軍路線,藍色為阿拉伯人進軍路線

關於這場戰役雙方的參戰人數,中國史料的記載和阿拉伯史料的記載出入卻非常大。中國史料裡,司馬光寫的《資治通鑑》裡說高仙芝當時統領了“蕃、漢三萬眾”,也就是3萬人。但同樣是司馬光寫的《資治通鑑考異》裡又說“蕃、漢六萬眾”。而《舊唐書》和《新唐書》裡又都說高仙芝領兵二萬。而《肇始與歷史》和《歷史大全》兩本阿拉伯史書裡則都記載說唐軍出動了10萬人。各種資料相差還是挺大的。

而阿拉伯人的兵力就更是無法考證了,因為無論是中國還是阿拉伯歷史裡都沒有提到當時阿拉伯人出動了多少兵力,不過一些現代東西方史學家估計阿拉伯人的兵力恐怕在20萬人左右,保守估計也在10萬人以上。這主要是根據當時阿拉伯人在中亞地區的兵力部署和後來戰役進程推算出來的。綜合來看,當時唐軍總兵力應該在5萬人左右,而阿拉伯人應該差不多是唐軍的兩倍以上。

怛羅斯之戰唐軍作戰想像圖

而對於具體戰役進程,中國史書和阿拉伯史書也有很不相同的描述。根據中國史書的記載,唐軍當時以弓箭手為前陣,長矛步兵為中軍,後方和兩翼由騎兵保護。阿拉伯人的排陣也基本相同。在戰役爆發的前三天裡,唐軍的弓箭手戰力明顯強於阿拉伯人的弓箭手,給對方造成嚴重傷亡,而之後雙方的長矛步兵對戰唐軍也稍占上風。但第四天唐軍中兩翼的葛邏祿騎兵突然叛變,從兩翼對唐軍發動突襲,措手不及的唐軍很快崩潰,最後只有兩千餘人成功撤回蔥嶺。

怛羅斯之戰阿拉伯騎兵想像圖

而根據阿拉伯人的記載,雙方在遭遇之後的前四天都始終非常謹慎,以對峙為主,並沒有發生大規模對戰。但在第五天,一支本來沒有參戰的葛邏祿騎兵突然從唐軍左翼對唐軍展開猛攻,唐軍崩潰,但仍有三萬人左右撤回蔥嶺。也就是說在阿拉伯史書的記載裡,葛邏祿騎兵本來並不是唐軍的僕從軍,也不存在叛變這一說。

至於損失,儘管中國和阿拉伯史書具體數字不盡相同,但基本都是唐軍損失慘重。《舊唐書》和《新唐書》裡都記載唐軍只有數千人生還,唐朝時另一部重要史料《通典》則記載唐軍“七萬眾盡沒”。而阿拉伯史書則記載有4.5萬到5萬唐軍陣亡,有2萬到2.5萬唐軍被俘,有3萬人生還。而阿拉伯方面的傷亡更是沒有記載,不過有些學者認為也應該有1萬到2萬人陣亡。從這些數據看,唐軍的表現應該也不算太差,葛邏祿人猝不及防的突襲才是唐軍戰敗,損失慘重的主要原因。

怛羅斯之戰的後果

怛羅斯之戰在當時看起來似乎影響不太大,因為唐軍此戰失敗之後不久,就又出兵附近區域收復了部分怛羅斯之戰的失地。但4年之後安史之亂爆發,在安西都護府的唐軍主力撤回中原平叛,之後唐朝的中亞領土就漸漸失控了。

不過阿拉伯人在怛羅斯之戰勝利之後,也沒有能夠東侵。本來在怛羅斯之戰勝利之後,阿拔斯帝國在中亞的最高長官阿布·穆斯林想要東征中國,但他卻得報說直接指揮怛羅斯戰役的伊本·薩里有可能被任命為統治中亞的呼羅珊總督,因此二人發生內訌,阿布·穆斯林把伊本·薩里給殺了,東征中國也就作罷了。

怛羅斯之戰

但怛羅斯之戰對後世卻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大家最熟悉的應該是造紙術西傳了,怛羅斯之戰有1萬到兩萬名唐軍士兵被俘,他們後來都被帶到巴格達的奴隸市場上出售。而這些唐軍士兵裡,有一些其實是後勤人員,會各種技術,包括當時東亞的獨門絕技造紙術。結果他們大批被俘造成造紙術西傳。這一點無論是東西方還是阿拉伯都有許多史學家認可。

另外還有一點是,怛羅斯之戰之後,唐朝對中亞漸漸失控,而阿拉伯人也無暇東侵,這使得突厥人在中亞漸漸佔據上風。而突厥人崛起又引發了一系列多米諾式的重大歷史事件,比如塞爾柱突厥帝國崛起,並四處擴張,一度佔領了耶路撒冷,然後又引發了十字軍東征等一系列影響深遠的歷史事件。

所以客觀地說,怛羅斯之戰在當時並沒有顯示出太大的意義。但由此戰導致的造紙術西傳和中亞地緣政治的改變卻對後世產生了無法估量的重大影響。


桃花石雜談

怛羅斯之戰無論是對大唐還是阿拉伯來說,都是一場邊境小衝突,史學界有個說法:“

無足輕重的怛邏斯”,有網友戲稱怛羅斯之戰在歷史論壇上的意義比在歷史上的意義大。

怛羅斯之戰後,阿拉伯人對唐帝國的軍隊根本就沒有評價,只是後來在史書中對戰爭過程和結果幾筆帶過,《歷史大全》伊歷133年那一章中:

吶,就是紅框中標出的部分,只佔了這一章的很少部分,翻譯過來就是:

[伊歷133年]本年,費爾干納的伊赫西德與赭石國王反目,伊赫西德遂向中國國王求援,中國國王派遣十萬名士兵支援他,他們包圍了赭石國王。於是赭石國王便臣服於中國國王的統治之下,他本人和他的隨從們都沒有受到虐待。艾布·穆斯林得知這個消息,就派遣齊亞德·本·薩利赫與他們戰鬥。雙方在怛羅斯河相遇,穆斯林戰勝了他們,對方大約有五萬人被殺,大約有兩萬人被俘,剩下的人逃回了中國。此事發生在一百三十三年十二月。

這一章,阿拉伯人用比怛羅斯之戰多得多的篇幅來記錄和拜占庭帝國之間的戰爭,那才是他們的重點。

怛羅斯之戰中,唐朝軍隊共約大唐鎮兵2萬多人,城傍諸軍約4萬人,並且徵召了葛邏祿部、寧遠國等僕從軍約3萬,對手阿拉伯軍隊共20萬人。結果是唐軍戰敗,戰敗最主要的原因是葛邏祿部叛變,從背後捅了唐軍一刀。

此戰之後不久,唐朝爆發安史之亂,唐軍指揮官高仙芝被調回國內平定叛亂,阿拉伯指揮官艾布·穆斯林則遭到哈里發猜忌,直接被已謀逆罪處死。


漁樵侃史

怛羅斯之戰因高仙芝戰敗,而改變了中亞河中地區的歷史走向,唐王朝對西域的控制由此進入衰退,直到“安史之亂”唐王朝徹底失去對西域的控制。

因為高仙芝率領的唐軍,在石國慘無人道的行為,讓僥倖逃脫的石國王子奔走於“昭武九姓”(附屬唐朝的康、安、米、曹、石、何、史、火尋、戊地等九個粟特國家),極言唐軍的殘暴,即

“諸胡皆怒”

隨後,石國王子投奔率軍駐紮在康國的大食將領齊雅德·薩里。最終傳到安西的軍情是,大食可能聯合諸國進攻四鎮,高仙芝決定主動出擊。

邊塞詩人岑參賦詩形容唐軍:

都護新出師,五月發軍裝。甲兵二百萬,錯落黃金光。

二百萬屬於誇張,安西軍最多不過三萬,卻是唐軍的精銳部隊,而且裝備極為講究和精良。

唐軍戰敗後,穆斯林史家曾大肆鼓吹“怛羅斯之戰”的勝利:

“他們分幾次將他們(唐軍)各個擊敗,共殺死四萬五千人,俘獲兩萬五千人,其餘紛紛敗逃”,“兩軍大戰於怛羅斯河,穆斯林們最終戰勝了他們,消滅近五萬人,俘獲約兩萬人,殘部逃回中國”

勝利的一方自然會大肆宣傳,落敗的一方也會有意隱藏,高仙芝回國後,加官進爵,畢竟唐玄宗並不知道這場戰爭究竟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五味社

這場戰爭在當時的阿拉伯和唐朝都沒引起較大的轟動,史料中也沒有過多的記載,對唐來說畢竟阿拉伯不像突厥不是唐的主要敵人,而阿拉伯也僅僅是一次與東方帝國的衝突而已,兩個國家當時都處於強盛時期,邊界戰爭不斷。


我們現在之所以關注這場戰爭,是站在現代文明的角度來看的,認為這是阿拉伯文明與東方儒家文明的碰撞,實際上在當時也沒引起多大的轟動,而且阿拉伯軍隊也僅僅是慘勝,而且這也是阿拉伯軍隊和唐朝絕對多次戰爭中唯一一次勝利。

也有人說因為這場戰爭唐朝才退出中亞的,那更是無稽之談了,唐朝的精兵都在邊疆,而安史之亂後為平定叛亂軍隊才被調回了中原,而且之後的封常清也繼續擴張,唐朝並未因怛羅斯之戰而丟失西域(安西、北庭),約公元790年以後,唐朝才失去西域(安西、北庭)。 怛羅斯之戰後,唐朝在西域的影響力並未受到動搖,西域唐軍迅速恢復, 754年唐朝在西域的勢力到了極盛。

在怛羅斯戰役後,唐朝仍然控制西域,阿拉伯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立即派人來與唐朝講和。可見當時的阿拉伯還是非常忌憚唐軍的戰鬥力的!


美文品讀

似乎阿拉伯跟唐朝雙方都沒有對這次戰爭表示重視,此次作戰的意義並沒有後世說的那麼大,這次戰爭對雙方的朝廷都沒有產生影響。

根據中世紀阿拉伯史書記載,此次戰爭的分量根本不知道被重視,所以沒什麼評價留給唐朝軍隊,下圖就是部分史料

寥寥幾語就被帶過了,大概譯文如下:

“[伊歷133年]本年,費爾干納的伊赫西德(’Ikhshīd)與赭石(al-Shāsh)國王反目,伊赫西德遂向中國(al-Ṣīn)國王求援,中國國王派遣十萬名士兵支援他,他們包圍了赭石國王。於是赭石國王便臣服於中國國王的統治之下,他本人和他的隨從們都沒有受到虐待。艾布·穆斯林(’Abū Muslim)得知這個消息,就派遣齊亞德·本·薩利赫(Ziyād ibn Ṣāliḥ)與他們戰鬥。雙方在怛羅斯河(Nahr Ṭarāz)相遇,穆斯林戰勝了他們,對方大約有五萬人被殺,大約有兩萬人被俘,剩下的人逃回了中國。此事發生在[一百]三十三年十二月。”

只是簡單的描述了戰爭發生的人物、時間、地點以及結果。並未做更多的點評,所以阿拉伯也沒有更具體的評價史料。

不過雙方都通過這場戰爭知道了對方實力,如果沒有後續事件,可能會爆發第二次、第三次戰爭,意義也許就會不一樣。

但是!但是!

安史之亂爆發,高仙芝被調回去平叛了。巧的是阿拉伯那邊也一樣,恆羅斯之戰軍隊首領也被哈里發猜忌誅殺。

這次戰爭只能算小規模戰役,東西文明的一次碰撞,並沒有對雙方朝廷帶來任何影響。所以兩方都不重視,都是一筆帶過,至於評論更是無從說起。


笑嘗歷史百態

怛羅斯之戰的輸贏對唐帝國來說是無足輕重的,一個偏鎮一萬多人的損失不過是九牛一毛。但對阿拉伯人來說並非網上很多人所的無關緊要,事實上對新興阿巴斯王朝來說是相當重要的一場戰役。怛羅斯之戰阿拉伯人的主力是由其第二大部族也是阿巴斯王朝最重要的支持者本部軍5-8萬人,如果輸了怛羅斯之戰,阿巴斯將失去其最重要的支持者,對其政權及威望的打擊是非常巨大的,況且當時逶馬亞王朝的殘餘勢力仍然非常強大。而阿拉伯人對此戰結果的淡化,我認為是由於唐軍在此戰中的戰鬥力太強大,使得阿拉伯人認識到唐帝國是其根本無法戰勝的對手,這對伊斯蘭教來說就是一個需要回避的問題,否則無法說明伊斯蘭教的優越性。而此戰後雙方的勢力範圍沒有歲生變化,但伊斯蘭教在西域的影響得到明顯提升


1啊米豆腐1

那時跟阿拉伯人打的最多的也就吐蕃了,吐蕃更阿拉伯槓上差不多一個世紀左右,阿拉伯鐵蹄差不多截止在強大吐蕃給耗盡,不是吐蕃強大給於阻擊,要不伊斯蘭教絕對是華夏大地的主角,華夏文明危在旦夕,歷史往往是這樣,一大羅盤,強大中給機會也給落亡,三大帝國一起在一個時期內一起繁榮,最後一起衰亡,當時吐蕃絕對唱了主角,佛教對藏族沒有太大影響,好戰,打開殺戒,冷兵器厲害,所以當時吐蕃是狼,唐朝是孔雀,阿拉伯是虎,


wowoglj

公元751年的怛羅斯之戰,在當時的阿拉伯人眼裡真的不是特別重要,在早期的阿拉伯人的歷史著作都絕未提及此事,後來伊本.阿勒.阿西爾曾提到一下下;到了12世紀,阿拉伯作家馬衛集說:“中亞撒馬爾罕一帶原屬中國。穆斯林佔領其地後,中國人大都遷回。”

相比較,唐朝人感到很恥辱,留下不少文字記錄。不僅敗退的高仙芝的安西軍有記錄,很多被俘的唐朝人,像唐朝著名政治家杜佑的族子杜環,他們後來被放回來寫下了很多關於怛羅斯之戰和沿途風情的記錄。


後來,阿拉伯歷史學家可能是受到中國人熱情的感染,也開始記錄此戰,不過顯然擴大了戰果。

其中一項就是唐軍的人數問題。漢文記載有3萬人,阿拉伯人認為有7萬人(唐軍戰死者5萬,被俘者2萬)。

根據歷史學家的分析,當時很多被唐軍徵集的蕃軍也被計算在唐軍裡面,實際上唐軍的人數並不為主,被俘虜的唐軍也沒這麼多。

怛羅斯之戰裡,唐將高仙芝以數萬之軍抵抗十倍之地,要不是葛邏祿部叛變,還說不等誰贏誰輸。雖然阿拉伯當時的史料沒有記載,但是我們可以想象阿拉伯人對唐朝部隊烙下的強烈印象,此外被俘唐軍中工匠高超技能、知識分子的博學多才也給他們留下驚歎(阿拉伯人因此戰役獲得造紙術),這從一定程度上阻止他們繼續東進的企圖。

那麼,阿拉伯人為什麼會忽視掉對怛羅斯之戰的記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當時阿拉伯正在內亂之中,沒有把太多精力放啊邊境事務上。當年是阿拉伯阿巴斯王朝建立的第2年,前代的倭馬亞王朝的勢力還沒有完全肅清,新政權正忙著對付國內四處作亂的舊王朝殘餘勢力。


子屠龍

就像很多評論說的,此戰歷史意義實際並沒有什麼?對於兩大帝國來說此戰只算小規模的邊境衝突,如果用這個來評價國力那是真的什麼都不懂!

另外無論大食遠攻還是大唐遠攻,都有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當時的社會生產力能不能支持如此遠距離的作戰?當時兩大文明地理上已經接壤,攻入對方核心地帶所面臨的抵抗是不可想象的。最主要的制衡是生產水平低,光走路就需要花費多少時間和物力?

所以此戰真的沒有什麼歷史意義?基於這場戰爭的判斷是沒有根據的。


Phragmites

我想說阿拉伯帝國只是一段文字的記載,我們的一些文獻裡也只是一些記載,那就說明兩個帝國都不在意的東西我們現在老是翻出來說有意義嗎?古時已經過去了,我們不是應該往前看嗎,歷史終歸是歷史,消亡的帝國也已經消亡了,這樣的歷史一遍一遍又一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