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的武者

自古以來的大部分時期,武術就只是少部分人所有的技能,民間習武一直被統治者嚴厲禁止,一些人不得不轉入地下進行練習。在艱苦寂寞的環境下,通過長期的磨鍊強大自己。在農耕文明社會背景下,中國形成了獨有的封建宗法制,武術僅在門內相授,還有傳男不傳女的傳統思想給武術的普及帶來了阻礙。但也不乏有門內人士挑戰其他門派的功夫,並按照武林規矩,擺下擂臺較量,如若被打敗,有志者必是返回山中苦修十數年後再來一見高低,一顆不服輸的心,在武術大成的孤獨路上走了太長。

孤獨的武者

一、總觀武術的孤獨大背景

(一)輕武禁武與宗法的影響

毛澤東在《體育之研究》一文中說:“我國曆來重文,羞恥短後,動有好漢不當兵之語。”這本身包含的重文精神,使得必然走向倡導競爭和普遍尚武精神的武術活動自然不會被提倡和鼓勵。據王鴻鵬統計,從武則天詔令設置“武舉”的長安二年到清末廢置的1200年間的百餘名武狀元中,只有郭子儀一人以“武舉高等”記入史冊。這些通過“武舉”上來的武狀元,也幾乎無用武之地。唐代詩人趙嘏發出“太宗皇帝真長策,常使英雄入彀”的感慨,實質上是統治者懾於“武臣造反”,收天下雄才為己所用或閒置不用罷了。歷代一向禁止民間習武,雖然統治者在戰時也有加強練武的動員,但他們所提倡的是武備之“武”,是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實行的強兵政策,不是發展現在所說的武術。

古代有重文輕武的社會風氣,文人不屑於為武術著書立說,民間武術人士缺乏立文字的能力,主要通過“口傳身授”的方式傳承武術。古代中國社會結構的特點是宗法。宗法制是從氏族制下的血緣關係與祖先崇拜發展起來的,武術不可避免地深深打上了宗法的印跡,宗法結構不可避免地有一種外向相斥的傾向,在有限的空間內,本宗族的張揚,必然就是另一宗族的壓抑。武術一般都在宗族內傳播,為避免外人習得,還有傳男不傳女的規定,因為一旦女子嫁出去後,可能會把本門功夫帶向夫家。在宗法制的影響下,各流派平行地保持著獨自的風格,世代相傳。

(二)武術中的隱忍要求

縱觀古今有成就者,無一不是經過一番磨鍊。人的成長過程也是如此。梁啟超說過,困苦是磨鍊人格的最好學校。而這種啟示也可以引申至中華武術精神方面。我們可以發現,大多數武林高手都是隱忍和堅強的,而他們的成長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經歷一番磨鍊才能成就他們一生修為。《吳越春秋》所載善劍的越女自雲:“妾生深林之中,長於無人之野,無道不習,不達諸侯。”帶有秘密性幾乎是中國武術所有流派傳習的共同特徵。程大力老師曾拜某著名武術家為師,在早晨和晚上師兄弟們老師指導下練拳,都是在無人的樹林中進行,為的就是不讓別人旁觀。不少武林高手正是在體味孤獨的過程中,才日漸形成完善的武術技術。戳腳翻子吳斌樓晚年臥床不起後,支撐著尚能活動的軀幹,傳授用戳腳對付戳腳的本門精華“對九下”。他還計劃著病癒後傳授“雙撐子”。誰知病情突變,老先生很快就去世了。這“雙撐子”恐怕也沒有傳下來。終其孤獨的一生練就了一身武藝,為了維護“絕技”,到最後遭到失傳的厄運。

學藝就是求道,藝之至境即道之所在。為了追求這種境界,有天資的人也須付出數十年的不懈努力。況且藝無止境,即便在同一境界內,也必有高低深淺之分。因此,窮一人畢生之力,也永遠探討不盡拳理拳技,能悟透和掌握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大凡成為武林高手的人,多從幼年起即悉心學習武功,其所從必為名師,名師督責必為嚴苛。所以有關武術的種種觀念,諸如堅強意識、防衛意識、孤獨意識等等,很早就在他心裡紮下了根兒。同時,學習武藝,除了開始一個階段由師父傳授以外,越往後練就越要靠自己動腦筋。苦練到暗勁以後,就幾乎完全憑自己的悟性和毅力去摸索了。年長日久,習武者自會養成隱忍的習慣。

孤獨的武者

二、孤獨的武者

(一)內省

武林中人大多氣質內向,性格孤獨。他們習慣於內省的思維方式,而且行事獨特,與常人總有些不同之處,甚至格格不入。從常理講,習武者的精神世界應當是十分充實的,但他們似乎生活在另一個世界裡。他們的靈魂深處幾乎始終是孤獨的、寂寞的。他們又總是被某種似有若無的失落感困擾著,剪不斷,理還亂,最終常常是帶著某種遺憾離開了人世。由於練功經歷和武術水平的差異,武林高手們不僅與一般不會武術的人之間缺乏共同語言,就是同那些武術水平較低的人之間也比較缺乏共同語言。在同一水平層次的高手們之間,由於勝負意識、門派之見等諸多因素,彼此開誠佈公地交流練功心得的機會也是極少的。武林高手們數十年如一日地潛心鑽研武技,他們以練武為事業,視武技如生命,卻很少彼此交流。

武術練到高級階段,一定要講究順應自然,這就首先要求習武者心地虛靜,一片空明,無牽無掛,無執無礙,不為任何世俗塵念所擾。久而久之,不少武術家就逐漸養成了沖淡虛和的氣質,他們把世間的富貴利祿看得不是太重,於個人的榮辱浮沉也並不總是放在心上,與世少爭,與人少爭。內省形成於武術所特有的練功方式中,孤獨則形成千萬習武者對武術的專注和獻身精神中,同時也與武林中特殊的人際關係有關。自古以來,無數次擂臺比武、高手之間的打鬥和各門派之間的較量,大都是這種爭勝心理的反映。直到晚清時期,八卦掌名師董海川與形意拳名師郭雲深還在北京舉行了一場持續三天的大比武,最後打成平手,議決形意、八卦合為一門。中國武術界歷來門派觀念極重,畛域分明。即使在同一門派之內,師兄弟之間的關係也未必總是處得那麼融洽。真正的武林高手,都是在內省和孤獨的苦水裡浸泡出來的。他們為了武術,幾乎可以捨棄人生的任何享受。

孤獨的武者

(二)節慾

“天下功夫出少林”。千百年來,少林武術以其剛勁威猛等稱雄中國武林,少林寺首先是一個宗教組織,傳承佛法是當然的首要任務,教規規定五戒就有“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固然這些戒定可能並非因少林有武術而設定,但我相信武術能在少林寺這塊沃土上成相當的氣候,這些清規戒律是有一定助力的,練就了少林童子功、少林硬功等獨有的功法,形成了武學的至高境界。中國武林素有“北宗少林,南尊武當”的說法,武當派在我國武術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武當作為道教的聖地,其拳術以柔為主,武當人士也注重清心寡慾,固精培元,認為以此能夠達到延年益壽的功效,與道教宣揚的理念相吻合。

中國武林英雄的榮譽與性是絕對不相容的,習武者禁慾節慾是本於“寶精”原則。《水滸傳》中,從上到下,幾乎清一色是不近女色也不結婚的鐵石心腸的好漢。在金庸名著《笑傲江湖》中,武林第一高手是練“葵花寶典”的東方不敗。而要練“葵花寶典”,又必須閹割淨身。其素材應是取自清代著名武術家董海川的事蹟。但董海川那種事,即便在古代也絕無僅有。然而一定程度的節慾,仍然是每一個習武者和每一個希求健康的人必須遵循的。經常練武的人一般都很精瘦,長久打拳必定會消耗掉身上多餘的脂肪,練至骨硬,拳腳如鋼鐵般。為保持精力,夫妻生活越來越少,勢必夫妻關係不會很好,也少了些時間陪家人朋友,他們為執著於自己練功,孤獨地在俯仰呼吸間注入能量。

(三)武林高手的寂寞

孤獨的武者

清初著名學者顏元(1635-1704年)是一位難得的文武全才。他提倡實學,反對清談,開創了顏(元)李(土忝)學派。他又精通技擊,內功深厚,曾在數招之內擊敗商水大俠李子青。他名滿天下,交遊南北,晚年卻留下了這樣一首詩:“宇宙無知己,唯有地天通。須臾隔亦愧,自矢日兢兢。”對他來說,宇宙之大,竟然找不到一個知己,只有與天地互通靈犀,片刻無隔,矢志奮進不懈,才能感受到心靈上的一點自我慰藉。顏元在臨終前半年寫下了“立心高明,俯仰一切”八個字,這大概也是不少武林高手暮年心境的反映。唐人商適詩云:“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但卻正是那些“誰人不識”的名人,倒是比常人有著更多無法排遣的孤獨。

那些身懷絕技的武林高手又何嘗不是如此?金庸在《神鵰俠侶》中寫到一位獨孤大俠,他仗劍縱橫南北,戰無不勝,最後,普天之下再也找不到一個能與他較量的對手了,他成了名符其實的“天下第一劍”。但是,他從此也厭倦了人生,埋劍隱居,最終孤獨地死在一個荒涼的山洞裡。這位獨孤大俠雖然是文學家虛構的人物,但他沒有對手的寂寞卻不全是作家憑空杜撰。中國人習慣於拱手為禮,避免與他人手部接觸,西方人多握手,近距離接觸。這應該就是經過長期形成的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典型的武術文化表現出了謙恭、謹慎等個性色彩,生活在自己的圈子裡,交手即與人為戰。

三、傳統武術的困境

自馬良新武術推廣開始,武術出現了近現代武術與傳統武術之分,政府為迎合奧運會的比賽項目的特點,也著重打造創新競技武術,2008年武術申奧的失敗,給了官員們極大的打擊,人們的目光又投向了傳統武術,開始增加在各地區及全國舉辦一系列傳統武術賽事。傳統武術實踐的兩難尷尬表現在近兩年的傳統武術比賽中。如果不通過比賽形式,就無法體現傳統武術的水平;而一旦採用比賽的方式,那麼就必須有統一的競賽規則、規範的技術和評定的標準,而這樣傳統武術又走入競技武術。傳統拳種註定要一直遵循“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風格獨特、自成體系”,如此才得以不失真。傳統武術實踐的尷尬,正合了傳統武術家們的固守思想,最後還是“各回各家,各找各媽”,習練以本門功夫為主。因此,傳統武術家們在門內必定長期鑽研,跟外界接觸比較少,不常得到眾人們的掌聲和追捧,可以想象他們的孤獨和寂寞。

孤獨的武者

傳統武術技術具有封閉性。在中國古代,通常各門各派不會輕易或主動把自己長時間總結積累的實踐經驗傳授給他人。即使切磋技藝也只是檢驗自己技術的實效性,而很少“推心置腹”的交流。傳統武術深奧的理論、特殊的傳承方式和豐富的文化背景構成了其神秘性特徵,武術的神秘性為其本身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口傳”的傳承模式更是不斷塑造著傳統武術的神秘。現在有些傳統武術門戶之見、宗派主義依然存在。中國武術本屬於文化而高於體育,從整個武術文化體系來看,傳統民間武術並不適於體育競賽。程大力老師以前講課時感慨道:“一些老拳師在去世後,後人大多將他們遺留的東西一一丟棄或變賣。”可想而知,在他們生前習練的武術,並不太受家人的待見,這期間孤獨感油然而生。

孤獨的武者

人需要在艱苦的條件中錘鍊,需要在孤寂中磨鍊,這樣才能長大成人。武術這一中國傳統的文化形態,從一開始註定就是孤獨的。在大環境下,統治者壓制民間習武,習武的人們不得不轉入地下秘密進行。農耕文明的中國在宗法制下決定了武術只會在一定範圍內傳播。然而武術作為一種身體活動形式,練習者必須放棄很多世俗的慾望,通過各種方式來專注於武術的提高,當達到一定的境界時,又苦於沒有知己而長嘆,這可能是傳統武術的真正困境所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