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體育是怎麼喪失話語權的?

本文首發於微博:老道消息

中國體育是怎麼喪失話語權的?

20年前,長野冬奧會女子短道速滑1000米決賽,大楊揚率先衝線卻被判了橫切犯規,金牌落到韓國人全利卿手裡。很多人認為那是一次不公正的判罰,因為當時的國際滑聯一把手是另一個韓國人金明熙。

後來,大楊揚還在運動生涯後期,就開始參與到國際滑聯乃至整個奧委會的各種活動裡。03年她離開清華專門去美國學英語,10年她正式成為中國史上第四位IOC委員,和羅格、巴赫都保持著非常緊密的關係。

某種意義上,那次判罰,也是她積極參與國際體育事務的動力。

這次平昌冬奧會上的爭議判罰依然很大。剛剛卸任國際奧委會委員的大楊揚,在評價短道速滑3000米接力時,哽咽著說,裁判“很難去有偏袒”,呼籲觀眾理性,結果被人罵成出國當官丟了尊嚴,是“鱷魚的眼淚”。可她也不可能公然指責哪一方,否則在奧委會的八年算是白乾了。而且她的觀點沒毛病:制定規則比對抗結果更有效。

要參與制定規則,就在各個國際單項體育組織裡有更大的話語權。

然而這麼多年來,中國指派到國際體育組織裡的外事人員,大多數時候只要有滿足兩個條件:懂外語、聽話。甚至根本不用懂體育,只要能把國家在項目上的訴求直接而準確地傳達出去就足夠。

老一批進入世界體育最高話語圈的中國人幾乎都是這樣的。兩位奧委會二把手,何振梁小時候讀的是教會學校,會說流利的英語和法語,於再清曾經留學日本。當過國際田聯二把手的樓大鵬自幼旅居英國。而這三位都是轉行之後才從事體育,沒有一個是專業運動員出身。

而且他們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拋開在體育界的身份,他們在國家體育總局都有職務。

這在國內太正常不過了,畢竟體育是要為大局服務的。但是在外國人眼裡看來就很奇怪。

體育當然不可能那麼的純粹,多數是商人、律師這類出身的外國委員們也都會給自己的國家爭取權力和利益,但是像中國委員們這樣公開在機關裡任職的還是少之又少。在倡導決策高度獨立性的國際體育組織看來,有著另一種氣息的中國委員跟奧林匹克精神並不那麼契合。

而這些中國委員不僅在國際上開展工作會遇到難題,對內也施展不開手腳。

張吉龍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龍哥從事足球外事工作三十多年,13年的時候亞足聯一把手的位置幾乎已經是他囊中之物。然而這時驚傳國球乒乓要被清出奧運會,領導立刻決斷要做出犧牲保住乒乓球這個絕對優勢項目。犧牲誰呢?長期在外,國內根基淺薄的張吉龍就被獻祭了。

而更早之前,何振梁也曾為了團結西亞國家的方針放棄競選亞奧理事會一把手。

何振梁生前和袁偉民的恩怨就結的很深。袁偉民一直指責何振梁在01年北京申奧前夕罔顧國家利益,為韓國人金雲龍競選奧委會一把手背書聯署,差點得罪了最後當選的羅格。在他的《袁偉民與體壇風雲》一書裡是這樣說何振梁的:“不聽招呼,自作主張。”

而何振梁後來解釋,在那個關頭,他不可能去得罪頗有勢力的金雲龍,所以選擇當了一次兩面派。先穩住金雲龍,然後私下向羅格解釋併為他投了票。這在何振梁看來是外交手段,在領導們看來卻是他仗著“將在外”不聽指揮,搞個人主義。

連袁偉民自己都說,在國外這可能不算事,但在中國這就是大錯。當時罵何振梁的不止他一個,還有當時的體育總局另一位話事人李志堅。組織上一二把手同時批評,何振梁的國內生涯也就到頭了。

最可惜的還是前冬季中心一把手任洪國。幹了幾十年冬季運動,自己也是國際滑聯的資深裁判。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去年五月居然被調去管航模了,轉頭冬奧會中國滑冰就出了么蛾子。

中國體育外事工作者們很多時候就處於這種夾心餅乾的狀態,一方面要積極參與外事,不能在國際舞臺上展現太多民族情緒,這樣才能保住該有的話語權;另一方面又揹負著為國家爭取利益的使命,有時候還會被大後方捅一刀子。

當年送何振梁出去的時候,給了他一個國家體委二把手的頭銜,據說是為了讓他好跟其他國家的委員打交道。

但這到底是個護身符,還是緊箍咒呢。

@老道消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