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和珅的绝笔诗「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他时水泛含龙日,认取香烟是后身」?

crazy晓彤

根据《清通鉴》记载,清仁宗嘉庆四年正月十八日和珅自尽以后,人们在他的腰带里发现了一首亡命词——

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他时水泛含龙日,认取香烟是后身。

第一句“五十年来梦幻真”,字面上说的是和珅自己的一生。

和珅出生于乾隆十五年五月二十八日,也就是公元1750年2月22日,逝世于嘉庆四年正月十八日,也就是公元1799年2月22日,终年48岁,如果算上虚岁,大概也就是49,四舍五入算五十。在诗词中讲究对仗工整,在这个七言绝句中,五十年来梦幻真刚好是七个字,而把五十换成四十八,四十九年来,一来超出了诗句的字数限制,二来显得小气,因为五十年,也是半个世纪了,所以是按照百年进制来算,显得恢弘大气。

梦幻真,一点也不假,因为和珅的一生确实像梦幻一样,从一个家道没落,出身微寒的孤儿,求学苦读,进宫效力,然后从普普通通的侍卫,抓住机会,得到乾隆垂青,在短短几十年内迅速被擢升为身兼数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倾朝野的重臣。清代历史,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人并非多数,这样的人生经历,也的确算得上是梦幻。

第二句“今朝撒手谢红尘”, 自然是要走了的意思,不过作为青春得志,权倾朝野,荣耀一身的和珅,的确有文采也有气度,在这里没有丝毫对死的惧怕,反而是表现出一种看破红尘的潇洒——撒手谢红尘,可以理解为老爷我走了,不陪你们这些凡夫俗子玩了的意思。

这前两句诗都非常直白,怪就怪在后面两句——

“他时水泛含龙日,认取香烟是后身”

有人说“水泛含龙” 指的是夏后龙漦的典故,夏朝末年,夏桀求得了两条龙的龙嫠(唾液),小心锁在盒子里,世代相传,并要求人们不要打开。到了周朝,周厉王不信邪,偏偏要打开盒子,龙嫠流出化为玄鼋,进入了一个女童体内,女童怀孕产下一绝世美女,便是一笑倾城的褒姒。后来为了逗褒姒一笑,便有了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周朝灭亡。

那么根据这种解释,这句话很显然是和珅在死前咒骂嘉庆,意思是你小子不信邪偏要打开盒子,将来我转世后身一定要报复你。

和珅一辈子为乾隆敛财,守财,最后乾隆跌倒,嘉庆吃饱,嘉庆动和珅,就是动他苦苦守卫的宝箱。而所谓和珅的后身,是慈禧,她在位几十年,活生生把清朝的国库全部掏空。

而“水泛含龙” 也可以有黄河发大水的意思,也可以被解释为,在下一次黄河发大水的时候,我要转世来报仇。

1798年,也就是在和珅死前一年,河南黄河确实决堤,而35年后,也就是道光十二年(公元1833年,慈禧降生。

而和珅和慈禧都好洋烟,加上诗句里的认取香烟的烟字,仿佛又给了人巧合的暗示。经过了各种谣传,这首诗就成了和珅死前对清王朝的诅咒了。

甚至有人传出和珅本来就是雍正朝年贵妃转世,本来就是女人,长得俊俏,到了乾隆朝深受乾隆喜爱,然后到了道光朝又转世为慈禧......反正传说是越来越令吃瓜群众喜闻乐见的。

而仔细查阅历史,当时作为清朝的属国,朝鲜,也有史官记录了和珅被查抄处决的经过,自然也不会错过这首诗,在朝鲜版的记录中,如《朝鲜王朝实录》 ,《李朝实录》等,“水泛含龙” 有多重争议,当今学者们讨论得更多的就是这个“水泛含龙”。目前有两种理解,这 可能是一个误抄误传,可能原文是“睢汛合龙”,或者“水汛合龙”,被听错和写错,变成了“水泛含龙”。

1788年,也就是和珅逝世前一年,八月,黄河商丘睢县黄河决口,在官方报告中,决口地段是睢州河段,决口汛情是睢汛。黄河泛滥,民众遭灾是大事,作为朝廷中枢和皇帝本人,最关心的是汛口能否被堵住,而堵住汛口也被称为合龙。根据史料记载,从八月到来年初,朝廷都在为汛口合龙忙碌。

和珅作为一个极为聪明,在官场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政治家,如果真的有预言和诅咒的能力,那么怎么会混到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瓮中之鳖,坐以待毙的地步?如果真有鬼神相助,那么他至少可以预测到乾隆的皇子,早做准备,结果他做的任何准备都没用,老天爷仿佛在和他玩游戏,如果真的有鬼神相助,那么他看准时机跟乾隆一起走,后世评价也绝对是个完人。如果真的有鬼神相助,他早点卷铺盖卷逃到南洋当个商人,也可以保命,但这些他都没有算到,都没有做,到了牢里,还希望皇帝能网开一面,历史种种,哪里又能说他有通天地,连鬼神,未卜先知,预言未来的超能力呢?如果要说他真的通鬼神,那就是乾隆太爱他,想从另一个世界把他带走,知道这一点的他,也不应该在红尘里苦苦挣扎留恋。

那么回过头来看,放到现实政治当中,和珅身陷囫囵,最希望的还是嘉庆能放他一马,或者说即便是要死,也不想自己遗臭万年,还是像尽量多捞一个忠孝的名义。

所以,最后他这句话的意思很可能是,待到现在睢县这个黄河决口被合龙堵住的时候,嘉庆你在为此焚香祭祀的时候,能够看到我的忠魂。

这样一来表现自己牵挂国家社稷,心胸宽广,而来也是暗示嘉庆,国家有很多难事,大事,有我在,至少不是你一个人扛。

而联系前两句,就更好理解,我们可以发散一下——

我生下来活了半百岁,其中三十年都是为你清王朝效力的,或者我生下来就是为你们爱新觉罗家服务的,到现在已经服务了半个世纪,光阴似箭,一朝之间恍如隔世。

今天我就要走了,不跟你们这些凡夫俗子玩了,我不怕死,死是一种解脱,累了一辈子,我可以潇洒地走。

当我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你嘉庆还要留在尘世间一个人为国事操劳担忧,当你把黄河决口这件大事搞定了,祭告祖先焚香膜拜的时候,你会看到我的忠魂和你爹站在一起。那个时候你才知道你今天的幼稚和固执。

这里面带着可怜,讨好,恐吓,占便宜等多种暗示。当然,既然是藏于衣带,说明和珅应该已经想好了,这首诗只有在自己死后才能被世人看见了,所以,讨好求饶的动机很小,反倒是想给自己留一个忠名,想让嘉庆后悔,为自己死后盖棺定论争一争。

这,才是一个绝顶聪明,狡猾一生的大官僚应有的举动。


HannibalLecter

和坤是佛教信徒,佛教徒相信,普遍相信有来世。他们生活在神密的气氛中。自然而然会相信 ,自已是有来世的。也希盼自己在来世,更有作为。

当然我更以为,这首诗是咒骂之诗,是可能心中大骂嘉庆。但又不敢说的,明说了会立即全家灭顶,只有骂得好,骂得巧,才出心中之气。水泛含龙曰是水鬼皇帝。他就是来取我的财宝的,我就当买烧纸化为香烟送给他的了。和坤文字是相当有功底的。乾隆自封大家, 都能听他提议和唱导。作诗巧妙隐晦,没有平白直抒,也不敢直出气言。和珅在50岁左右是人生是辉煌的顶峰时刻一头折下的,如果没有感情愤怒,那是不可能的,可真是怪物了。不说几个句 ,就不是和珅了。不骂的不湾折也不可能是和珅,让人一看就明白 就更不是和珅了。五十年梦幻真,今日撒手谢红尘。就是把引向平常,引向他要灭了。但他时水泛含龙日,留取香烟是后身。他没有用他年他月,单单用他时。其思,其想 唯有他是。而言留取香烟,是京东人常常对巧取豪夺的人的最恶毒咒骂。给你Xx买烧纸改版。不见怒火,却胜似怒火,和坤是文人,文人用诗。不是泼妇,不可能似泼妇破口大骂。但也不会静静待死。心中怒火也象火山一样。但是表现得平静和平,在但诗中咒骂。也只能是身在牢笼中唯一武器,大骂不能,小骂不敢 ,只有写诗一径可行。水鬼啊那些拿去卖烧纸吧。即无可奈何,又平静心神。他能如何,又会如何,权没有了,家也抄了,待着死吧,最贪的人。写了这首让人难解的诗。了一了心里恼火,也只好如此,唯一如此了。

和申作为大清国唯独最大能力与皇家挣利最大商人 ,金融家,实业资产资本家。其手爪伸到大清能得利各个行业。自己并却撑管着大清军事,政治,文化,人事 ,财政,外交。几乎所有的重要部门所有领导权力。是中国历史以皇权为主,皇权无上,独存的一切权力归权臣特殊的时代相当奇怪的怪事。也是和申当官多才为家聚财创业。还是借国之势捞财进宝。他管理的权力所作所为。但所作所为己经超过接班皇帝的嘉庆的伟大容耐成度,不管以国家总管的面貌,抢了小皇帝,几乎全部权力奸臣面貌出现。还是和国争利的商人,大老板,金融家国贼出现。都深深地侵害新皇帝的权力,自尊心,尊崇度,财产所有权。是非杀无可的仇人。这个仇恨来此,父亲,对和申,信认到无加复加成度,对自已的污辱,也达到刻骨铭心痛苦。老子到死才交权,奴才却老子死后也不交权,自己成为长为影子,,才作主的委屈报冤之中,国事,家事,感情事都使新皇帝痛苦之气,立即引发爆炸 ,把和申炸得粉碎,他死定了。

和申绝命无可奈咒骂,虽然隐晦难明。有一向他和乾隆和诗的风格。但用到他时水泛含龙日,留取香烟是后身,还是有水鬼要帐,送钱给他的明显意思,和诗基本思想一脉相合的。在龙字巧用隐喻,达到天衣无缝地步,留取香烟,是倒了妙用哄人的地平难得的美妙。真得是制造文字狱的大家,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没有农村生活的人们,那会理解其中的联环套,更没有听见过京东一带,那种骂人一天不带脏字神奇手段。


ww3721

嘉庆四年一月十八号,对于大清国的老百姓来说,是个大喜的日子,祸国殃民的和珅被嘉庆赐死,用3尺白绫结束了贪赃枉法、可耻可悲的一生。

与一些舞文弄墨的文人一样,才思敏捷的和珅临死前写下了这首诗,在和珅看来大概是不甘心这样白白死去,将来一旦转世为人,一定不会善罢甘休,有点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的意思,但是那句他日水泛含龙日,引用历史典故,给后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一种说法是当年夏桀从龙那里求的了唾液,锁在一个盒子里,没人敢打开。周厉王不信邪,偏偏打开看,结果里面龙的唾液流出来,进入一个女童的体内,产下一女,就是周幽王为博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褒姒。人们从这个典故推算,和珅要转世做个像褒姒的女子来祸害大清国。


另一种说法是黄河决堤,发大水 ,意思是和珅要等到黄河发大水时转世为生。道光12年,黄河在河南决堤,十月,慈禧出生。两种说法,一个结果,和珅转世成了慈禧,这个女人作威作福40多年,使中华民族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断送了大清江山。

转世之说,与科学相悖,附会之意 更不足为凭,但一首诗把两个祸国殃民的两个人物联系起来,也实在不能用历史的巧合来说明。虚虚实实,真真假假,谁又能说的清,道的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