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和珅的絕筆詩「五十年來夢幻真,今朝撒手謝紅塵。他時水泛含龍日,認取香菸是後身」?

crazy曉彤

根據《清通鑑》記載,清仁宗嘉慶四年正月十八日和珅自盡以後,人們在他的腰帶裡發現了一首亡命詞——

五十年來夢幻真,今朝撒手謝紅塵。他時水泛含龍日,認取香菸是後身。

第一句“五十年來夢幻真”,字面上說的是和珅自己的一生。

和珅出生於乾隆十五年五月二十八日,也就是公元1750年2月22日,逝世於嘉慶四年正月十八日,也就是公元1799年2月22日,終年48歲,如果算上虛歲,大概也就是49,四捨五入算五十。在詩詞中講究對仗工整,在這個七言絕句中,五十年來夢幻真剛好是七個字,而把五十換成四十八,四十九年來,一來超出了詩句的字數限制,二來顯得小氣,因為五十年,也是半個世紀了,所以是按照百年進制來算,顯得恢弘大氣。

夢幻真,一點也不假,因為和珅的一生確實像夢幻一樣,從一個家道沒落,出身微寒的孤兒,求學苦讀,進宮效力,然後從普普通通的侍衛,抓住機會,得到乾隆垂青,在短短几十年內迅速被擢升為身兼數職,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權傾朝野的重臣。清代歷史,中國歷史上,這樣的人並非多數,這樣的人生經歷,也的確算得上是夢幻。

第二句“今朝撒手謝紅塵”, 自然是要走了的意思,不過作為青春得志,權傾朝野,榮耀一身的和珅,的確有文采也有氣度,在這裡沒有絲毫對死的懼怕,反而是表現出一種看破紅塵的瀟灑——撒手謝紅塵,可以理解為老爺我走了,不陪你們這些凡夫俗子玩了的意思。

這前兩句詩都非常直白,怪就怪在後面兩句——

“他時水泛含龍日,認取香菸是後身”

有人說“水泛含龍” 指的是夏後龍漦的典故,夏朝末年,夏桀求得了兩條龍的龍嫠(唾液),小心鎖在盒子裡,世代相傳,並要求人們不要打開。到了周朝,周厲王不信邪,偏偏要打開盒子,龍嫠流出化為玄黿,進入了一個女童體內,女童懷孕產下一絕世美女,便是一笑傾城的褒姒。後來為了逗褒姒一笑,便有了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周朝滅亡。

那麼根據這種解釋,這句話很顯然是和珅在死前咒罵嘉慶,意思是你小子不信邪偏要打開盒子,將來我轉世後身一定要報復你。

和珅一輩子為乾隆斂財,守財,最後乾隆跌倒,嘉慶吃飽,嘉慶動和珅,就是動他苦苦守衛的寶箱。而所謂和珅的後身,是慈禧,她在位幾十年,活生生把清朝的國庫全部掏空。

而“水泛含龍” 也可以有黃河發大水的意思,也可以被解釋為,在下一次黃河發大水的時候,我要轉世來報仇。

1798年,也就是在和珅死前一年,河南黃河確實決堤,而35年後,也就是道光十二年(公元1833年,慈禧降生。

而和珅和慈禧都好洋菸,加上詩句裡的認取香菸的煙字,彷彿又給了人巧合的暗示。經過了各種謠傳,這首詩就成了和珅死前對清王朝的詛咒了。

甚至有人傳出和珅本來就是雍正朝年貴妃轉世,本來就是女人,長得俊俏,到了乾隆朝深受乾隆喜愛,然後到了道光朝又轉世為慈禧......反正傳說是越來越令吃瓜群眾喜聞樂見的。

而仔細查閱歷史,當時作為清朝的屬國,朝鮮,也有史官記錄了和珅被查抄處決的經過,自然也不會錯過這首詩,在朝鮮版的記錄中,如《朝鮮王朝實錄》 ,《李朝實錄》等,“水泛含龍” 有多重爭議,當今學者們討論得更多的就是這個“水泛含龍”。目前有兩種理解,這 可能是一個誤抄誤傳,可能原文是“睢汛合龍”,或者“水汛合龍”,被聽錯和寫錯,變成了“水泛含龍”。

1788年,也就是和珅逝世前一年,八月,黃河商丘睢縣黃河決口,在官方報告中,決口地段是睢州河段,決口汛情是睢汛。黃河氾濫,民眾遭災是大事,作為朝廷中樞和皇帝本人,最關心的是汛口能否被堵住,而堵住汛口也被稱為合龍。根據史料記載,從八月到來年初,朝廷都在為汛口合龍忙碌。

和珅作為一個極為聰明,在官場摸爬滾打了幾十年的政治家,如果真的有預言和詛咒的能力,那麼怎麼會混到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甕中之鱉,坐以待斃的地步?如果真有鬼神相助,那麼他至少可以預測到乾隆的皇子,早做準備,結果他做的任何準備都沒用,老天爺彷彿在和他玩遊戲,如果真的有鬼神相助,那麼他看準時機跟乾隆一起走,後世評價也絕對是個完人。如果真的有鬼神相助,他早點捲鋪蓋捲逃到南洋當個商人,也可以保命,但這些他都沒有算到,都沒有做,到了牢裡,還希望皇帝能網開一面,歷史種種,哪裡又能說他有通天地,連鬼神,未卜先知,預言未來的超能力呢?如果要說他真的通鬼神,那就是乾隆太愛他,想從另一個世界把他帶走,知道這一點的他,也不應該在紅塵裡苦苦掙扎留戀。

那麼回過頭來看,放到現實政治當中,和珅身陷囫圇,最希望的還是嘉慶能放他一馬,或者說即便是要死,也不想自己遺臭萬年,還是像儘量多撈一個忠孝的名義。

所以,最後他這句話的意思很可能是,待到現在睢縣這個黃河決口被合龍堵住的時候,嘉慶你在為此焚香祭祀的時候,能夠看到我的忠魂。

這樣一來表現自己牽掛國家社稷,心胸寬廣,而來也是暗示嘉慶,國家有很多難事,大事,有我在,至少不是你一個人扛。

而聯繫前兩句,就更好理解,我們可以發散一下——

我生下來活了半百歲,其中三十年都是為你清王朝效力的,或者我生下來就是為你們愛新覺羅家服務的,到現在已經服務了半個世紀,光陰似箭,一朝之間恍如隔世。

今天我就要走了,不跟你們這些凡夫俗子玩了,我不怕死,死是一種解脫,累了一輩子,我可以瀟灑地走。

當我到了另外一個世界,你嘉慶還要留在塵世間一個人為國事操勞擔憂,當你把黃河決口這件大事搞定了,祭告祖先焚香膜拜的時候,你會看到我的忠魂和你爹站在一起。那個時候你才知道你今天的幼稚和固執。

這裡面帶著可憐,討好,恐嚇,佔便宜等多種暗示。當然,既然是藏於衣帶,說明和珅應該已經想好了,這首詩只有在自己死後才能被世人看見了,所以,討好求饒的動機很小,反倒是想給自己留一個忠名,想讓嘉慶後悔,為自己死後蓋棺定論爭一爭。

這,才是一個絕頂聰明,狡猾一生的大官僚應有的舉動。


HannibalLecter

和坤是佛教信徒,佛教徒相信,普遍相信有來世。他們生活在神密的氣氛中。自然而然會相信 ,自已是有來世的。也希盼自己在來世,更有作為。

當然我更以為,這首詩是咒罵之詩,是可能心中大罵嘉慶。但又不敢說的,明說了會立即全家滅頂,只有罵得好,罵得巧,才出心中之氣。水泛含龍曰是水鬼皇帝。他就是來取我的財寶的,我就當買燒紙化為香菸送給他的了。和坤文字是相當有功底的。乾隆自封大家, 都能聽他提議和唱導。作詩巧妙隱晦,沒有平白直抒,也不敢直出氣言。和珅在50歲左右是人生是輝煌的頂峰時刻一頭折下的,如果沒有感情憤怒,那是不可能的,可真是怪物了。不說幾個句 ,就不是和珅了。不罵的不灣折也不可能是和珅,讓人一看就明白 就更不是和珅了。五十年夢幻真,今日撒手謝紅塵。就是把引向平常,引向他要滅了。但他時水泛含龍日,留取香菸是後身。他沒有用他年他月,單單用他時。其思,其想 唯有他是。而言留取香菸,是京東人常常對巧取豪奪的人的最惡毒咒罵。給你Xx買燒紙改版。不見怒火,卻勝似怒火,和坤是文人,文人用詩。不是潑婦,不可能似潑婦破口大罵。但也不會靜靜待死。心中怒火也象火山一樣。但是表現得平靜和平,在但詩中咒罵。也只能是身在牢籠中唯一武器,大罵不能,小罵不敢 ,只有寫詩一徑可行。水鬼啊那些拿去賣燒紙吧。即無可奈何,又平靜心神。他能如何,又會如何,權沒有了,家也抄了,待著死吧,最貪的人。寫了這首讓人難解的詩。了一了心裡惱火,也只好如此,唯一如此了。

和申作為大清國唯獨最大能力與皇家掙利最大商人 ,金融家,實業資產資本家。其手爪伸到大清能得利各個行業。自己並卻撐管著大清軍事,政治,文化,人事 ,財政,外交。幾乎所有的重要部門所有領導權力。是中國歷史以皇權為主,皇權無上,獨存的一切權力歸權臣特殊的時代相當奇怪的怪事。也是和申當官多才為家聚財創業。還是借國之勢撈財進寶。他管理的權力所作所為。但所作所為己經超過接班皇帝的嘉慶的偉大容耐成度,不管以國家總管的面貌,搶了小皇帝,幾乎全部權力奸臣面貌出現。還是和國爭利的商人,大老闆,金融家國賊出現。都深深地侵害新皇帝的權力,自尊心,尊崇度,財產所有權。是非殺無可的仇人。這個仇恨來此,父親,對和申,信認到無加復加成度,對自已的汙辱,也達到刻骨銘心痛苦。老子到死才交權,奴才卻老子死後也不交權,自己成為長為影子,,才作主的委屈報冤之中,國事,家事,感情事都使新皇帝痛苦之氣,立即引發爆炸 ,把和申炸得粉碎,他死定了。

和申絕命無可奈咒罵,雖然隱晦難明。有一向他和乾隆和詩的風格。但用到他時水泛含龍日,留取香菸是後身,還是有水鬼要帳,送錢給他的明顯意思,和詩基本思想一脈相合的。在龍字巧用隱喻,達到天衣無縫地步,留取香菸,是倒了妙用哄人的地平難得的美妙。真得是製造文字獄的大家,讓人百思不得其解.,沒有農村生活的人們,那會理解其中的聯環套,更沒有聽見過京東一帶,那種罵人一天不帶髒字神奇手段。


ww3721

嘉慶四年一月十八號,對於大清國的老百姓來說,是個大喜的日子,禍國殃民的和珅被嘉慶賜死,用3尺白綾結束了貪贓枉法、可恥可悲的一生。

與一些舞文弄墨的文人一樣,才思敏捷的和珅臨死前寫下了這首詩,在和珅看來大概是不甘心這樣白白死去,將來一旦轉世為人,一定不會善罷甘休,有點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的意思,但是那句他日水泛含龍日,引用歷史典故,給後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間。



一種說法是當年夏桀從龍那裡求的了唾液,鎖在一個盒子裡,沒人敢打開。周厲王不信邪,偏偏打開看,結果裡面龍的唾液流出來,進入一個女童的體內,產下一女,就是周幽王為博一笑而烽火戲諸侯的褒姒。人們從這個典故推算,和珅要轉世做個像褒姒的女子來禍害大清國。


另一種說法是黃河決堤,發大水 ,意思是和珅要等到黃河發大水時轉世為生。道光12年,黃河在河南決堤,十月,慈禧出生。兩種說法,一個結果,和珅轉世成了慈禧,這個女人作威作福40多年,使中華民族淪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斷送了大清江山。

轉世之說,與科學相悖,附會之意 更不足為憑,但一首詩把兩個禍國殃民的兩個人物聯繫起來,也實在不能用歷史的巧合來說明。虛虛實實,真真假假,誰又能說的清,道的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