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帝每天的伙食標準有多好?

晴天有時下豬

清代皇帝的伙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不同時代有著不同的標準,咱們僅介紹一下乾隆和光緒兩個時期,對清宮膳食就能有個大致的體認了。

乾隆朝:盤肉二十二斤,湯肉五斤,豬油一斤,羊兩隻,雞五隻(其中當年雞3只),鴨三隻,白菜、菠菜、香菜、芹菜、韭菜等共十九斤,大蘿蔔、水蘿蔔、胡蘿蔔共六十個,包瓜、冬瓜各一個,苤藍、幹蕹菜各六斤,蔥六斤,玉泉酒四兩,醬和清醬各三斤,醋二斤。



這是一些主要食材,此外還有不少臨時添加的菜品和副食,我們可以再參見一下他一頓飯的標準,按《日常膳底檔》乾隆四十五年正月二十四未時晚膳:

燕窩掛爐鴨子掛爐肉野意熱鍋一品、蓮子肉丁瓤鴨子熱鍋一品、野雞熱鍋一品、肥雞酒燉東坡一品、羊西爾佔一品、冬筍爆炒雞一品、蒸肥雞燒狍肉鹿尾攢盤一品、掛爐鴨子攢盤一品、象眼小饅首一品、白麵絲糕䕷子米麵糕一品、羊肉餡合手包子一品。

此外,尚有各色盒子小菜,全部菜品大概有20種。


到了光緒朝,烹飪技法有了很大改進,菜品種類也大大增加了,且不言“添安盛宴”那種比較特殊的飲食,就日常飲食,我們不妨對比一下,按《日常膳底檔》光緒二十一年正月糙卷條”:

口蘑肥雞、三鮮鴨子、肥雞絲木耳、肘子、燉吊子、肉片燉白菜、大炒肉、雞湯白菜、味羊肉汆黃瓜、豆秧汆銀魚、鮮蝦丸子、肉片燉蘿蔔白菜、排骨、醬包肉、瓤冬瓜、燻雞絲、溜脊髓、裡脊丁黃瓜醬、肉片燜芸扁豆、冬筍絲炒肉、包三樣、炒木須肉、炸汁、小蔥炒肉、口蘑羅漢麵筋、烹掐菜、蘇造五香肉、豬肉絲湯、脂油方脯白蜂糕、豆腐湯、老米膳、溪膳、早稻粳米粥、甜漿粥、煏米粥、小米粥。



兩相對比,清代皇帝的伙食標準就比較清楚了。


紅小豆館主

清代內務府下設“御膳茶房”,負責管理宮廷飲食,現存的“御膳茶房”檔案以及《大清會典》和《國朝宮史》等其他史料中也有很豐富的相關資料。

首先,清代皇帝后妃的每日所用食材,按照等級都有定額,稱為“分例”首先來看看最重要的食材,肉類

皇帝:每日盤肉22斤,湯肉5斤,豬油1斤,羊2,雞2,鴨3,當年雞3

皇后:每日盤肉16斤,菜肉10斤,雞鴨各一

皇貴妃:每日盤肉8斤,菜肉4斤,每月雞鴨各15

按照這種序列,再往下的貴妃,妃,嬪,貴人的分例各不相同,最少的是常在:

每日盤肉3斤8兩,菜肉1斤8兩,每月雞5。

肉食之外,皇宮大內成員每日的分例還包括大量的副食和日用品。

比如皇后,每天的完整分例是:

豬肉十五斤,盤肉(羊肉)一盤,雞鴨各一,新粳米一升八合,黃老米一升三舍五勺,高麗江米一升五合,梗米粉一斤八兩,白麵七斤八兩,麥子粉八兩,豌豆折三合,白糖一斤,盆糖四兩,蜂蜜四兩,核桃仁二兩,松仁一錢,枸杞二兩,幹棗五兩,香油一斤七兩,雞蛋十個,麵筋12兩,豆腐一斤八兩,甜醬一斤六兩五錢,清醬一兩,鮮菜15斤,茄子二十斤,王瓜二十條。

白蠟五枝(內一枝三兩,四枝各重一兩五錢),紅羅炭(夏十斤,冬20斤),黑炭(夏三十斤,冬60斤)

當然在分例之外,皇帝還可以經常自己給自己“加餐”,雍正四年十月十七日:添鵝一隻,鴨五隻,雞三隻,筍雞兩隻。賞信郡王飯桌:添豬肉十六斤,小豬一口,鵝一隻,鴨四隻,雞三隻,筍雞兩隻,文蹄兩個。四阿哥,五阿哥往海子裡去,添豬肉兩斤,五十斤豬半口,跟隨太監23名,添豬肉十六斤八兩。

最有意思的是,雍正這一天還給自己養的四條狗,添了兩斤八兩牛肉做妙鮮包.....

那麼,如此多的食材,能做多少菜呢。以乾隆皇帝為例,乾隆三十年,皇帝本人南巡,按照宮中慣例,御膳為每日兩次正餐,其他時間傳喚點心

早飯(早晨6點左右)

卯刻

冰糖燉燕窩一品;

卯正二刻:

皇太后賜炒雞大炒肉燉酸菜熱鍋一品;燕窩鍋燒鴨子一品;豬肉侉餡包子一品;燕窩肥雞掛爐鴨子野意熱鍋一品;廂子豆腐一品;羊肉片一品;羊烏又燒羊肚攢盤一品;竹節卷小饅頭一品;烤祭神糕一品;銀葵花盒小菜一品;銀碟小菜一品;上傳叫馮鼎做:鴨絲肉絲粳米麵膳一品,鴨子豆腐湯一品。

皇帝一個人肯定吃不了那麼多東西,所以“上進畢,賞用”,說白了就是把剩飯剩菜賞賜給親信大臣,表示恩寵,后妃的剩飯剩菜也會賞賜給宮女太監。

然後是晚飯(中午12點到下午兩點):蓮子八寶鴨子熱鍋一品,肥雞火燻燉菜一品,羊肉他他士一品,蓮子豬肚一品,青筍香菌燉肉一品,水晶丸子一品,奶酥油野鴨子一品

青筍爆炒雞一品,攤雞蛋一品,蒸肥雞炸羊羔攢盤一品,象眼棋餅小饅頭一品,葷素餡包子一品,烤祭神糕一品;銀葵花盒小菜一品;銀碟小菜一品,鹹肉一品

隨送:粳米膳一品,村雞湯一品,額食六桌:餑餑奶子十二品一桌,內管領爐食八品一桌,盤肉兩桌,每桌八品,羊肉四方兩桌,上要餑餑兩品,二號黃碗菜二品一盒。

由記載可見,乾隆專門要了餑餑兩品,二號黃碗菜二品一盒,說明皇帝對自己喜歡偏好的食物並沒有次隱瞞,民間傳說關於皇帝為了安全起見,每樣菜不過三勺的說法,只是謠傳。


最後是點心(晚六點)

元宵一品,三號黃碗,炸八件雞一品,火燻豬肚一品,醋溜脊髓一品,小蔥拌小蝦米一品,涿州餅子一品。

這個排場從清代前中期到晚期,基本沒什麼變化,末代皇帝溥儀在回憶錄《我的前半生》裡也說:耗費人力物力財力最大的排場,莫過於吃飯:“我吩咐一聲“傳膳!”跟前的御前小太監便照樣向守在養心殿的明殿上的殿上太監說一聲“傳膳!”殿上太監又把這話傳給鵠立在養心門外的太監,他再傳給候在西長街的御膳房太監……這樣一直傳進了御膳房裡面。不等回聲消失,一個猶如過嫁妝的行列已經走出了御膳房。這是由幾十名穿戴齊整的太監們組成的隊伍,抬著大小七張膳桌,捧著幾十個繪有金龍的朱漆盒,浩浩蕩蕩地直奔養心殿而來。進到明殿裡,由套上白袖頭的小太監接過,在東暖閣擺好。平日菜餚兩桌,冬天另設一桌火鍋,此外有各種點心、米膳、粥品三桌,鹹菜一小桌。食具是繪著龍紋和寫著“萬壽無疆”字樣的明黃色的瓷器,冬天則是銀器,下託以盛有熱水的瓷罐。每個菜碟或菜碗都有一個銀牌,這是為了戒備下毒而設的,並且為了同樣原因,菜送來之前都要經過一個太監嘗過,叫做“嘗膳”。在這些嘗過的東西擺好之後,我人座之前,一個小太監叫了一聲“打碗蓋!”其餘四五個小太監便動手把每個菜上的銀蓋取下,放到一個大盒子裡拿走。於是我就開始“用膳”了。.....隆裕太后每餐的菜餚有百樣左右,要用六張膳桌陳放,這是她從慈禧那裡繼承下來的排場,我的比她少,按例也有三十種上下。

溥儀在回憶錄裡,還提到一份自己的早膳菜單(民國元年三月):口蘑肥雞,三鮮鴨子,五綹雞絲,燉肉,燉肚肺,肉片燉白菜,黃燜羊肉,羊肉燉菠菜豆腐,櫻桃肉山藥,爐肉燉白菜,羊肉片川小蘿蔔,鴨條溜海參,鴨丁溜葛仙米,燒茨菇,肉片燜玉蘭片,羊肉絲燜跑躂絲,炸春捲,黃韭菜,炒肉,燻肘花小肚,滷煮豆腐,燻乾絲,烹掐菜,花椒油炒白菜絲,五香乾,祭神肉片湯,白煮塞勒,烹白肉。還說明,這些菜餚經過種種手續擺上來之後,除了表示排場之外,並無任何用處。它之所以能夠在一聲傳膳之下,迅速擺在桌子上,是因為御膳房早在半天或一天以前就已做好,煨在火上等候著的。他們也知道,反正從光緒起,皇帝並不靠這些早已過了火候的東西充飢。我每餐實際吃的是太后送的菜餚,太后死後由四位太妃接著送。因為太后或太妃們都有各自的膳房,而且用的都是高級廚師,做的菜餚味美可口,每餐總有二十來樣。這是放在溥儀面前的菜,御膳房做的都遠遠擺在一邊,不過做個樣子而已


到了晚清,清代宮廷巨量的剩飯剩菜,太監宮女們也無法完全消化,於是流入民間,根據信修明在《老太監的回憶》中的記載,神武門,東華門和西華門外,專門有一群小販專包宮中折籮飯菜,十個大錢,就能讓市井小民飽餐一頓,這個人數有多少,估計在一萬家,也就是五萬人左右。


晴天有時下豬

歷史到了清朝,皇宮的宮廷御膳在中國歷史上已達到了頂峰。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此時的宮廷御膳不僅用料名貴,而且注重饌品的造型。

清代內務府下設“御膳茶房”,負責管理宮廷飲食。清代皇帝后妃的每日所用食材,按照等級都有定額,稱為“分例”。清宮御膳在烹調方法上還特別強調“祖制”,許多菜餚在原料用量、配伍及烹製方法上都已程式化。如民間烹製八寶鴨時只用主料鴨子加八種輔料;而清宮廚御烹製的八寶鴨,限定使用的八種輔料不可隨意改動。奢侈糜費,強調禮數,這雖說是歷代宮廷御膳的共點,但清宮御膳在這兩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

皇帝用御前,必須擺好與之身份相符的菜餚,御廚為了應付皇帝的不時之需,往往半天甚或一天以前就把菜餚做好。清代越是到後來,皇上用膳就越鋪張。有關資料顯示,努爾哈赤和康熙用膳簡約,乾隆每次用膳都要有四五十種,光緒帝用膳則以百計。因此,後期清宮御膳無論在質量上還是在數量上都是空前的。

清宮御膳風味結構主要由滿族菜、魯菜和淮揚菜構成,御廚對菜餚的造型藝術十分講究,在色彩、質地、口感、營養諸方面都相當強調彼此間的協和歸同。清宮御膳宴禮名目繁多,唯以千叟宴規模最盛,排場最大,耗資亦最巨。

清代的皇帝是一日兩餐,早餐約在現在的6至8時,晚餐在下午的2至4時。每日,皇帝在用餐前,先要查閱膳食清單,上面寫明哪樣菜是誰做的,以備皇帝核查和點菜。皇帝所點的菜品,如果沒有特殊說明要撤換,御膳廚房每次都要預備。在皇帝的膳桌旁還要另設一個几案,以備賞賜。皇帝用膳後,剩下的食品可以分賜給他人。

按理說,享用這麼豐盛的膳食是種享受,可皇帝吃得並不盡興。比如,清代的宮廷裡有這樣一條規矩,用餐的人不能表現出自己“喜歡吃什麼”;即使對於非常喜歡的菜,也要嚴格遵守“吃菜不過三匙”的家法。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清朝內務府已經非常腐敗了。舉個例子說,雖然清朝的皇帝很是節儉的,比如乾隆聽說大臣早上吃了四個雞蛋都覺得奢侈。因為乾隆吃的雞蛋,一個價值10兩白銀!到了光緒皇帝,一個雞蛋已經到了30兩白銀!光雞蛋這一項,內務府一年就要花掉幾十萬兩白銀。這個例子可能說明大清的內務府的腐敗。

從上邊所說可以知道,清朝皇帝的飲食標準還真的不低,與平常百姓相比,真的有天壤之別,如此的腐敗與浪費,清朝怎麼會不滅亡呢?

如果您喜歡歷史與文化,請您關注 譚論古今,會帶給您更多有趣的歷史文化,讓歷史與現實為您照亮人生前程!如有不同意見或建議,請您在下邊留言交流,歡迎您的批評指教!


譚論古今

清代皇帝的伙食都是有規定的:每天吃兩頓早膳和晚膳,每次120道菜,伺候皇帝吃飯就有150人。內務府是掌管著皇傢伙食的部門,溥儀一年花在伙食上就要20萬兩銀子。

乾隆

乾隆時,皇帝吃的一枚雞蛋進價10兩銀子。

乾隆有次問上早朝的大臣早上吃了什麼;

大臣回答:隨便吃了幾個雞蛋;

乾隆驚呼:雞蛋這麼貴,10兩銀子一枚,我都不敢多吃,你還隨便吃好幾個。

嚇得大臣立馬回:我們吃的雞蛋都是殘次品,不像皇宮裡的優質。

還有一次一個大臣乾脆就說自己從小得了一種病,不能吃雞蛋。避免了乾隆的進一步追問。

因為內務府是宮內肥缺最大的部門,在採購食物上並不會節儉,加上層層貪汙,導致每種食物的進價都比市面上貴幾百上千倍。

光緒

到了光緒時期,一枚雞蛋的進價已經高達30兩銀子,而市面上一枚雞蛋才賣3文錢。

光緒跟老師翁同龢聊天說:雞蛋挺好吃的就是太貴了,老師你家平時吃嗎?

翁同龢只能說:雞蛋太貴了吃不起,只能過年過節的時候買兩個給孩子解解饞,平時不敢買。

可憐的光緒帝到死都以為雞蛋是很名貴的食物。

清廷內部的腐敗導致了清朝的滅亡,咎由自取。


扒哥歷史

清朝的皇帝很“節儉”。例如,乾隆,聽說大臣早上吃了四個雞蛋都覺得奢侈。因為,乾隆爺吃的雞蛋,一個價值10兩白銀!到了光緒皇帝,一個雞蛋已經到了30兩白銀!光雞蛋這一項,內務府一年就要花掉幾十萬兩白銀。

上面這件事,雖然難以區分真假。但是,起碼反應一個問題,宮內腐敗很嚴重。皇帝再怎麼能吃,一頓飯的成本也不會太高。這麼高的花銷,都被內務府負責採辦的各個環節貪汙了。

我們詳細聊聊每天皇帝都是怎麼吃。

清朝的皇帝,每天用膳兩次,這兩次是正餐,早膳和晚膳。在每次正餐以後,各有一頓小吃,皇帝想吃什麼可以點。早膳一般是在早上六點至八點半進行,晚膳在十二點至下午兩點進行。具體用膳時間,因季節略有調整。

皇帝一頓飯準備多少菜品,我們以溥儀為例。溥儀每次用膳,菜品在幾十道至上百道不等。光太后或太妃們送來的菜品,就有二十來道。太后或太妃們都有各有的膳房,而且都是高級廚子,飯菜可口。御膳房做的菜品,就偏向於華而不實了,並不好吃。

這麼多道菜品,皇帝每道菜只能最多吃三口。吃完第三口,就要撤掉。這是為了不讓外人知道皇帝喜歡吃那道菜,防範有人投毒。所以,民間流傳的吃貨乾隆都說好的故事,真的就是個故事!

(《走向共和》慈禧舉著筷子,看了眼桌上118道菜,嘆了口氣,說:“就這麼點菜,真沒辦法下筷子。)

根據御膳房史料記載,清朝皇帝每天菜肉消耗二十二斤,一個月共660斤。其中:湯肉五斤共一百五十斤,肥雞二隻共六十隻,肥鴨三隻共九十隻,菜雞三隻共九十隻。

這些東西,現在咱們去菜市場買,估計也花不了多少錢。但是,這是內務府御膳房採購的,都是天下最好的食材。而且,還養活著上百人的御膳房。所以,核算到菜品的價值應該跟同等重量黃金的價值差不多了。

(文|勇戰王聊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