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的「全民阅读」观


孔孟的「全民阅读」观

《论语》,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泉,其第一篇第一章如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开篇第一字,就是“学”字,而非他字,故“学”在儒家思想、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至圣先师孔子的核心思想,集中体现在“学”之一字。

既然“学”之事,如此重要,何谓“学”呢?

学者觉也,觉乃觉悟之意,故“佛陀”之意正是“觉悟者”,孟子亦云“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学者明也,明乃悟明之意,故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通俗而言,“学”就是“阅读”;孟子言“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正是告诫我们,凡是人皆应受到教育,亦即凡是人皆应阅读;故时下国家提倡的“全民阅读”,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已经说了出来。

那学习可以得到什么?学习的方法是什么?应该学习何物?还是让孔子来告诉我们吧!

首先,学习可以得到什么?孔子言“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则学习可以得到内心的喜悦、精神的满足;孔子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则学习可以吸引志同道合之人而来,获得身体上的快乐;孔子言:“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则学习可以消除烦恼忧愁,可以成为人所称赞之君子。孔子言“不迁怒,不贰过”,乃是学习之最终目标。

其次,学习的方法是什么?孔子言“时习之”,“时”字,谓时时而不间断,学习不能心情好时学一学、不好时就偷懒,必须有恒心、必须坚持,才能有所收获;“习”字,谓温习,学习不能走马观花地看一遍就束之高阁,而应当读过一遍还有第二遍,读了二遍还有第三遍……,如此才能发觉书中之“黄金屋、颜如玉”,故孔子言“温故而知新”,亦是此意。孔子言“人不知而不愠”,学习非是求名、非是求利、亦非求他人知,故应该始终怀着平静的心来学习。孔子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故学习应当有“无求饱、无求安”的勇气与耐力。

再次,应该学习何物?孔子言“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又言“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故学习的对象是《易经》、《道德经》、《金刚经》之类的古圣人留下来的经典,而非只是浪费时间、毫无意义的肥皂剧等。论语言“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故学习对象应当是传播孝、悌、忠、信、仁、义、礼、智等社会正能量的东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