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2》长林王府覆灭是自找的?对,忠臣都是这么死的

最近《琅琊榜之风起长林》正在热播,其中长林王府可以预见的悲剧走向,引起广大网友的热议。

《琅琊榜2》长林王府覆灭是自找的?对,忠臣都是这么死的

上一部《琅琊榜》中元帅府的没落、赤焰军的悲惨结局还历历在目,如今的长林王府,又即将重蹈覆辙。看剧的人纷纷在问,为何忠臣良将都没有好下场呢?

纵观历史,赫赫有名的忠臣几乎都是以惨死告终。

《琅琊榜2》长林王府覆灭是自找的?对,忠臣都是这么死的

商朝一心辅佐纣王、直谏不悔的比干,最后被纣王挖心而死。

春秋时名臣文种,殚精竭虑帮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勾践王位坐稳后,文种便被赐剑自刎。

《琅琊榜2》长林王府覆灭是自找的?对,忠臣都是这么死的

战国时,商鞅变法使当时较弱的秦国一跃变成强国,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可最终,商鞅被秦惠王下令五马分尸。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为南宋中兴作出了杰出贡献。因一个“莫须有”的谋反罪名,连其长子岳云和部将,一起被宋高宗下旨处死。

《琅琊榜2》长林王府覆灭是自找的?对,忠臣都是这么死的

此外春秋名臣伍子胥、楚国屈原、唐朝辅国大臣长孙无忌、明朝良将于谦等等,无一不是悲惨收场。

《琅琊榜2》长林王府覆灭是自找的?对,忠臣都是这么死的

为何忠臣都只能落得如此下场呢?

君王昏庸,小人陷害是一面,但不是主要原因。正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其实,忠臣之死,主要都死在这个“忠”字上。

历史上著名的忠臣,往往都只做到了“忠”,而忽略了“臣”这个身份。雄才大略、忠心义胆是忠臣的必备素质,但同时都有一个通病,缺乏人情世故。

《琅琊榜2》长林王府覆灭是自找的?对,忠臣都是这么死的

古代是一个皇权高度集中的时代,皇帝至高无上,皇室至尊!连皇亲国戚都要遵循规则,万事以皇帝为尊。哪怕已经立储的太子,逾越了半分,皇帝都能大义灭亲,何况是区区外臣。

忠臣们为君王和国家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只要是他们认为对君王对国家有利的事,都会竭力争取、拼死坚持,哪怕是惹得君王不快,也在所不惜。

《琅琊榜2》长林王府覆灭是自找的?对,忠臣都是这么死的

“忠”字在他们眼里,是高于一切的,这“一切”里往往包括君王。这恰是秉承“朕即是天下”的君主们所不能容忍的。不论是明主还是昏君,都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事超越或撼动他们的帝位。

凡事皆有度,可忠臣们看不到这点。

《琅琊榜2》长林王府覆灭是自找的?对,忠臣都是这么死的

纣王暴虐荒淫,滥用重刑,比干劝谏不成,便喊着“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跑到摘星楼强谏三天。见纣王依旧不听,比干便指着纣王鼻子大骂昏君。纣王问他为何如此胆大放肆,当着众臣面,比干挺着腰杆回道“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

《琅琊榜2》长林王府覆灭是自找的?对,忠臣都是这么死的

也就是说,在此刻比干的眼里,他自己无异于就是正义的化身,万民的寄托,纣王必须要听自己的话,才可以罢休。比干忘了,哪怕他是皇叔,哪怕他曾经排除万难扶了纣王上位,他依然只是个臣子。

自古只有臣子听命君王的份,如此不顾场合要挟君主,本就残暴的纣王,如何能容忍他。所以最终比干只能落得个挖心而亡的下场。

《琅琊榜2》长林王府覆灭是自找的?对,忠臣都是这么死的

商鞅变法,以严酷法律、法不容情著称。秦孝公太想改变秦国的弱势,变法能让秦推陈出新,走上强国,他自然把商鞅看得极重。

秦国的变强、孝公的信任,使商鞅对自己的“法不容情”规则更加执念和推崇。在他眼里,自己制定的法律不论何时都是无上的,所有人都必须服从的。

《琅琊榜2》长林王府覆灭是自找的?对,忠臣都是这么死的

这是让接任的秦惠文公无法忍受的,自己才是至高无上的,商鞅如此没有分寸的行为,简直是对皇权的挑战。

秦国已强大,秩序已步入正轨,商鞅却依旧执意要求秦惠文公以一层不变的旧法治国,惹得惠文王大怒。之前被商鞅严酷法律割掉鼻子的公子虔,以及公孙贾、甘龙等人诬陷商鞅谋反。秦惠文王终于找到机会,便下令将商鞅五马分尸了。

《琅琊榜2》长林王府覆灭是自找的?对,忠臣都是这么死的

岳飞的精忠报是有目共睹的,他赏罚分明,手握南宋最强的军队岳家军,在民间有很高的威望。

“易江山容易,撼岳家军难”是当时流传民间的一句口头禅,形容岳家军所向披靡的同时,也在宣告岳飞功高震主这个事实。

《琅琊榜2》长林王府覆灭是自找的?对,忠臣都是这么死的

这一直是卡在宋高宗喉咙的一根鱼刺。岳飞如若一直听命自己倒罢,否则,岳飞手里的军队就是威胁自己帝位的隐患。

所以当岳飞不顾圣命,坚决要去救出被金军俘虏的两个皇帝宋徽宗和宋钦宗时,宋高宗觉得忍无可忍了。

岳飞只想着把那两个皇帝救回来,履行自己身为忠臣的义务,却忽视了现任君王宋高宗的为难。皇位只有一个,两个老皇帝回来了,宋高宗这个新皇帝怎么办?退位让权吗?

《琅琊榜2》长林王府覆灭是自找的?对,忠臣都是这么死的

这无疑直接触犯了宋高宗的底线。对于一个可能把自己拉下皇位的人,哪怕他还没行动,高宗也是不能容忍的。

于是,高宗示意弄臣秦桧找出一个“莫须有”的谋反罪名,把岳飞打入监狱。并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为由,逼得以忠义为上的岳飞,不得不自杀。

《琅琊榜2》长林王府覆灭是自找的?对,忠臣都是这么死的

《琅琊榜》里的林大元帅府,手握赤焰军这个强大军权,又推崇当时爱民如子的太子祁王,二者的结合,引起梁帝的猜疑是无法避免的。

《琅琊榜之风起长林》中的长林王府也一样,长林王仅凭怀疑就问皇帝要了兵符;长子萧平章不但代太子迎接外交使团,还妄图让长林王府军政结合;二儿子不顾宫廷礼仪、忌讳随性在宫中待人行事。等等。

《琅琊榜2》长林王府覆灭是自找的?对,忠臣都是这么死的

虽然他们一家都没有任何叛逆之心,但明显僭越了君臣之度。所以长林王府注定也将没落,悲剧收场。

由此可见,这些忠臣之死,都脱不了轻视人情世故的缘故。

忠臣们都犯了一个致命错误,没把握好忠义的“度”。他们一味地按自己认为的忠义去要求君主,并强烈而执着地要求君主认可的行为。

在作为上位者的君王们而言,这是一种“我是忠臣,是民意代表,皇帝不敢拿我怎么样,否则皇帝就是昏君”的要挟。这种被挑战甚至蔑视的感觉,没几个高高在上的君王能忽略和容忍。所以一旦有点关于忠臣的风吹草动,君王们自然而然地他们拿去开刀,以儆效尤了。

《琅琊榜2》长林王府覆灭是自找的?对,忠臣都是这么死的

假如这些忠臣们,能在秉持忠义之心的同时,把握好君臣之度,懂得并且愿意放下对“忠义”名号的过分执着,适当讲究一定的策略来实现自己的追求和抱负,宾主尽欢,下场定不会如此悲惨刚烈了。

就像《琅琊榜》里的梅宗主林殊一样,哪怕和景琰这个皇帝有再深的情谊、多重的信任,始终都将君臣之度维持得刚刚好。因此,景琰这个皇帝才会更加信任他,林殊自己才能实现自己仕途的理想和抱负。

《琅琊榜2》长林王府覆灭是自找的?对,忠臣都是这么死的

其实不仅是古时的君臣,如今社会,上下级、朋友、哪怕爱人,都是一样的。只有把握好一个度,关系才能持久。

天下关系,惟度不破。可谓真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