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名校積極入華,付出昂貴學費的中國學生能得到什麼?

越來越多的國際教育機構進入中國,通過繳納不菲的學費,中國學生能得到怎樣的融合性教育?

英國名校積極入華,付出昂貴學費的中國學生能得到什麼?

(資料圖)

三年前,擁有八年教學經驗的香港老師黃家聲來到上海的一所雙語學校教書。2017年,他向這裡的一所新學校——浦東新區民辦惠立學校投遞簡歷,並順利獲得教職。

由於新校舍尚未完工,黃家聲和同事們被安排在距離新校址步行十分鐘外的上海惠靈頓外籍人員子女學校辦公。他正準備著開發初中社會研習課程,收集地理、歷史、社會課方面的新材料,希望教給學生們的不僅僅只是教材上的內容。

上海惠立學校即將面向6歲-12歲的中國學生展開首次招生,它由上海陸家嘴集團投資建設,聘請英國惠靈頓公學提供教育諮詢服務,是惠靈頓的嫡系雙語學校。

越來越多的“洋學校”在中國落地,尤其以英國的私立學校最為積極。這些學校通常有數百年的辦學歷史,並以寄宿制、重視體育運動、全人教育理念等聞名,對中上階層家庭頗具吸引力。

起初,這些進入中國的英國名校主要招收在華的外籍人士子女,但隨著越來越多家庭願意投資為子女尋求國際化教育,事情正在發生變化,眾多學校都意圖在中國拓展“版圖”,不僅在更多地區辦學,並且要創辦能招收和吸引中國學生的學校。

通過繳納不菲的學費,中國學生以及他們所在的家庭能得到怎樣的融合性教育,新學校們能否適應中國的教育環境?這些問題都等待著回答。

中國市場的機會

看起來,中國市場正為致力於國際化教育的學校輸送著源源不斷的機會。

民辦國際化學校的比例從2015年的43%增長至50%。除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熱度不減以外,川渝浙等省份的二線城市的學校投建也十分火熱。

與公立學校相比,這些國際學校價格不菲。教育培訓機構新東方列出了上海35所較知名的國際或雙語學校,除公立學校國際班外,收費最低的每年5萬元左右,許多學校每年收費10萬到20萬元不等。

多所知名的英國學校以一線城市為起點向外擴張。

根據英國國際貿易部的統計,截至2017年底,近10所英國學校在中國建立超過25個校區。

哈羅公學的海外辦學之旅於1998年的曼谷開啟,先後在北京、香港、上海建校,主要招收外籍人員子女。2017年10月,哈羅宣稱,將在重慶開設學校,招收國內學生及具有合法居留手續的外籍以及部分港澳臺人員的子女,擬招生1500人-2000人,可提供完整的K-12全年齡段國際教育體系。

2009年英國惠靈頓公學決議在海外開辦分校,於天津和上海先後建起了兩所外籍人員子女學校。今年9月,位於上海和杭州的惠立學校都將開始招生。

2003年就在上海成立外籍人員子女學校的德威學校,先行一步成立了上海閔行區民辦德閎學校,去年9月開始招生。

在這所學校開學之際,德威國際教育集團與魯能集團達成戰略合作,稱將申請設立和運營中國民辦幼兒園和中國民辦學校,招收符合德威入學標準的中國和外籍兒童約2364名,預計2019年開學。

另一所知名英國學校威雅公學也拋出了計劃:在大中華地區總共開辦5所學校。位於江蘇常州的牛津國際公學於2017年9月變更為威雅公學,成為其進入中國的第一所學校。

英國學校和中國公司的合作模式主要分為三種。

第一種由英國學校直接投資或部分投資,但這種方式風險較大,英國學校對中國市場不夠了解,提供的教育未必符合中國家長和學生的需求,容易“水土不服”。此外,英國大量的私立學校是非營利機構,學校一般由慈善基金會擁有,很少進行海外投資。

第二種由英國學校輸出教育方面的技能和品牌,中方出資金、場地、國內的運營能力等,雙方各取所長,英方一般會收取3%-8%的學費分成。這種模式比較穩定,在現實中使用得也比較多。

為什麼是英國學校?

對英國學校而言,海外辦學顯然是一筆好生意。

哈羅公學前校長Barnaby Lenon曾表示,從兩所分校收取的特許經營費每年合計達“六位數”(英鎊)。許多學校將此用於提高英國本校的助學金。

2017年12月,著名的英國威斯敏斯特公學與香港一家教育投資集團合作,宣佈在中國開辦6所民辦雙語學校,希望把賺到的錢補貼倫敦的弱勢學生,首所學校會在2020年於成都開辦。

進入中國的還包括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學校品牌,為什麼英國學校近年的“陣仗”最大?

新學說創始人兼CEO吳越認為,目前來到中國的學校品牌以英國學校最多,並非是英國的基礎教育遠優於其他國家,而是由於英國的教育比較產業化,尤其是在對外輸出教育品牌方面。

在對外推廣教育、促進國家之間的資源對接時,英國國際貿易部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包括搭建平臺、組織會議活動和考察等。該部門預期,2020年前,進駐中國的英國學校品牌數量會翻倍,開辦的校區將增加至50個以上。

2018年初,英國首相特雷莎·梅在訪華期間也強調了中英之間的教育合作,宣佈由英國國際貿易部領銜促成的合作項目總值超過5.5億英鎊,涉及高教、職教、教育科技、幼教、國際學校等眾多領域。

作為一所始建於1708年、以小班化教育著稱的學校,萊克頓學校是中英貿易往來中的一個受益者。

2016年9月,萊克頓學校的代表參加了一場在英國舉辦的國際學校峰會,參會者包括學校和投資方,英中貿易協會上海辦公室注意到了萊克頓學校。一個月後,萊克頓學校接到電話,英中貿易協會上海辦公室向校方推薦了上海的合作方。

“學校有些心動,覺得海外辦學這個想法不錯,或許可以開啟建校300多年後的新篇章,上海是一個有活力的城市,中西文化也比較融合。”羊曦介紹,他是萊克頓學校的第一個中國留學生,曾擔任學生會主席,與學校高層私交甚篤,現擔任萊克頓學校的國際發展總監。

羊曦離開了英國的金融行業,成為國際教育行業的一名探索者。他的工作之一是陪同英國校方前往上海、成都、武漢等城市考察,與地方政府接觸,和不同投資方洽談。

“要找尋理念契合、有一定辦學能力和實力的投資方。教育行業不是純商業行為,而是一個商業和教育結合的行為,商業要成功,教育也要成功,否則學校會開不下去。”羊曦說。

國金證券教育行業首席分析師吳勁草分析,英國的許多大學比美國大學相對容易申請,也助推英式非高等教育在中國的發展。

英國高等教育統計局數據顯示,從2012年到2017年,赴英留學的中國學生數量一直穩步增長,2016年-2017年,中國在英就讀高等教育的留學生總人數接近10萬。A-Level課程是英國的高中課程體系,更適合英聯邦國家高校,IB課程在申請美國大學時更具優勢,必修科目多,被認為更有挑戰性。

新學校的挑戰

對一所新建的學校而言,拿到牌照,完成了基礎建設之後,能否招聘足額優質的老師是接下來的挑戰。

教師和學校所籤的合同期限一般為一年到三年,一個隱憂隨之產生:人員流失。

在上海的一所中外合辦高中,合同到期後,接近一半的外教選擇離職。有業內人士稱,若教師流動率低於15%,團隊可說是比較穩定,若高於20%,學校需要審視學校福利等方面是否存在問題。

“想來中國教書的外教都希望體驗不同的生活方式,否則待在英國就可以了。他們過幾年可能會選擇離開,去泰國、科威特、迪拜等,但是教育需要延續性。”羊曦說。

一些初次來到中國的“老外”還對未來的生活抱著極大預期。羊曦曾被一名外教問起自己若來中國工作,所住的房子會有多大,他的回答是一百多平方。“對方很驚訝,說怎麼這麼小,也沒有花園。拜託,這可是上海,在英國,中產階級的狀態就是一夫一妻,兩個孩子兩條狗,很多人能夠住別墅。”

所幸,對萊克頓在上海開設的高中來說,師資還不算是一個大問題。學校打算在上海延續小班傳統,將每個班級控制在16人或以下,總學生數在300人左右。

4月底,學校剛敲定7名學科帶頭人,均為外教,他們都擁有英國的教師資格證以及十年以上的從教經驗。

但全部使用外教對中國學生來說未必最合適,政策要求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需要提供中國國家課程,年齡太小的孩子也難以適應純英文的環境,因而尋找能流利使用中英文上課和講解的雙語老師成為許多國際化學校的目標。

吳越指出,聘請優秀的雙語老師比聘請外教要難得多。在中國內地,只有長春師範大學曾開辦過國際雙語教師的項目,每年招收幾十名學生,這些學生非常搶手,沒有畢業就都已經被“預訂”了。

一些耐心的學校選擇自己培養。惠立學校的師資隊伍中外教和中國教師各佔一半。

中方校長周淑群介紹,對於低年齡的孩子,學校需要保證較高的師生比,讓孩子在有足夠支持的情況下接受教育。因此,學校為低年齡的班級配備了助教,對小學高年級和中學的孩子,教學助理更多協助做一些教學準備,提高課堂授課效率。

為了人才儲備和更多有潛質的教育工作者,惠靈頓和英國杜倫大學合作,從去年開始在中國合作辦學的幾所學校啟動內部的教師培訓計劃,甄選具有較好教育背景和雙語水平的教師助理參加。

中西教育能融合嗎?

無論是哈羅、德威、惠靈頓,還是威斯敏斯特,宣佈將招收中國籍學生的新項目之後都會表示,在義務教育階段會向中國學生教授中國國家教育課程,符合主管部門和義務教育法的要求。

4月底公佈的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也要求,實施普通高中教育、義務教育的民辦學校,應當按照國家課標實施教學,選用相應教材,在國家課程之外,可自主開設特色課程,使用境外教材的,應當經省級以上教育行政部門批准。

這些學校在教學上的自由空間,相比可以全英文授課的外籍人員子女學校要小。同時,中英課程的融合有相當的要求,學校需謹慎思考,要引入哪些國際元素,是使用中文還是英文來教學。

有英國學者指出,如果這些英國學校在中國採用中國教材,未必能將英國傳統的精英教育模式和系統帶到中國。從長遠來看,兩種系統下培養出來的學生的思維模式不一致,但他們卻有共同的學校出身,會對學校既有品牌造成影響。

不過,許多學校並不這麼想,他們更希望的是為學生提供國際的視野,將更加適合未來人才培養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帶給中國學生,而非全盤接受西方文化的“香蕉人”——黑頭髮黃皮膚,卻連中文都用不好。

在周淑群看來,在義務教育階段,不管是美國課程、英國課程還是中國課程,內容上並沒有太大的區別,都需要學習數學、科學等基礎的知識,主要的區別在人文課程,比如歷史課的教授順序。惠立的課程特色體現在教學方法和模式上,如雙語模式、啟發式教學、探究式學習。

在小學階段,惠立學校的語文、品德與社會課由中方教師授課,教學和自然科學課由中方的雙語老師授課,涵蓋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知識的主題課則由中西方教師合作教學。

語文課程中還會加入毛筆、硬筆書法和國學經典的學習,在品德與社會課上,一方面教師會講授中國傳統的道德教育,一方面惠靈頓特色的幸福關懷課程也被融入其中。

英式教育的特色,還在於完善的評估體系。周淑群介紹,這一評估體系分為形成性評估和總結性評估。前者通過評估,能讓老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整下一階段的教學安排,後者則用於評估一段時間內學生對已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從而瞭解學生在這段時間內的學習進展。

不少家長選擇早早將孩子送出國,成為小留學生,他們的心態也在發生變化。

吳越指出,十年前把孩子送到國際學校的人,想把孩子培養得越西式越好,但現在不同,家長們希望能把孩子培養成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能自如地在國際環境中談判、交流,但又有著中國的文化和精神,對中國有深刻的理解和認知。如果想讓孩子完全西化,更好的路徑是移民,不過,那樣會錯失中國的許多機會。

(本文首刊於2018年5月7日出版的《財經》雜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