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孩子,注定比我们优秀

我们的孩子,注定比我们优秀

01

前些天,某名校幼升小的“牛娃简历”颇火了一把。

“一岁可以熟练表达自己的意愿”、“与外国游客流畅交流”、“懂微积分和核反应堆”、“最喜欢的游戏是编程”,这些学前的娃娃,会的东西简直不可思议。

虽然当事学校已经出面辟谣,但这样的简历之所以有那么多人相信,也说明类似的超前教育在生活中确实存在。

有了现实的基础,才让谣言跑得飞快。

02

有人说,那份牛娃简历暴露了家长们的焦虑。

这说得不错。在“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理念的驱动下,现在的孩子,从胎儿时期,便开始了学习的旅程。伴随着胎教音乐,父母恨不得孩子在母亲肚子里翩翩起舞。

出生以后,父母的心愿便是让孩子早一点说话,早一点走路,早一点上各类培训班充实自己,去最好的学校得到最优秀的教育。

有微博网友在评论区中写道:“同事的孩子不过七八岁,放学后在学校操场上一边荡秋千,一边和别的孩子用英文对话。”

而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投资区块链货币、学习游戏引擎、研究发明专利、创作歌曲,如今的孩子们做的事或许让我们一头雾水,但也让我们刮目相看。

03

其实从另一种意义上讲,这种超前教育的普及,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一种进化。

在大多数家庭衣食无忧的当下,家长们自然会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孩子的教育当中来。

在我们的童年,在我们牙牙学语的年纪,整天只是奔跑打闹,甚至没有听说过现在的孩子简历中出现的专业名词。

现在的孩子,哪怕只是对那些深奥的知识有了最粗浅的了解,这些娃儿们也早已超越了曾经的我们。

这并不是坏事。

04

当然,我们并不奢求每个孩子都成为爱因斯坦一般的天才。

但看到这些“牛娃简历”,看到现在的孩子们所做的事,心里应该感到欣慰而不是悲哀——毕竟,我们的孩子,注定比我们优秀。

他们占有着一两代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积累,更有着紧跟时代潮流的能力。

他们是站在了我们的肩膀之上,理应比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后代才有希望,社会的未来才有希望。

05

有许多专家倡议,“把童年还给孩子”。

但谁又能说,“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的孩子没有童年,读遍科普读物、知道核反应堆原理的孩子没有童年呢?

童年没有人能够剥夺,只不过,不同时代的孩子有不一样的童年经历。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是古时孩子的童年;踢沙包、弹弹珠、玩卡片是我们的童年;而发展兴趣爱好、学习各类知识、参与社会活动何尝不是现在孩子们的童年。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尽可能多地让孩子了解自己、了解这个世界,才是负责任的家长该做的事情。

真的,我盼着自己的孩子成为“牛娃”,也希望这个社会“牛娃”越来越多。

让孩子们不再重复我们昨天的故事,从童年开始就站在较高的起点,这是个人和家庭向上流动的必然途径,也是这个社会进步的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