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怎樣把有意義的事做成了無意義?

我們是怎樣把有意義的事做成了無意義?

網圖,侵刪

近日,集體去某地瞻仰紅色紀念館,接受信仰教育。原本一個多小時的車程,結果花了兩個多小時,中途竟然三次跑偏,這說明什麼?說明事先並未搞清線路,全程只有個模糊的方向。摸索著上路,能不狀況頻出?好在,方向正確,延誤而已,終歸能到。倘若方向有錯呢?錯了還固執己見,不去變更呢?則路況越好、車性越佳、車技越精,就越是南轅北轍。所以說,做正確的事重要,正確地做事同樣重要。未雨綢繆,事先考慮周詳就是一種正確的做事方式。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計劃不足、倉促上路的情況呢?或許是犯了經驗主義錯誤,總以為了解大致位置,憑著以往的模糊印象也能去得;也可能是活動組織者並未真正重視,認為小事一樁,沒有計劃的必要,乾脆走一步看一步。深究起來,怕是後一種原因更為主要吧?

瞻仰紅色遺蹟,當下是方興未艾。目的是讓受訓者心靈受震撼,思想得教育,行動更積極,在工作中發揮先鋒模範作用,攻堅克難,作出貢獻。目標是在瞻仰時獲得直觀感受,更加珍惜無數英烈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大好局面,加倍熱愛今天的美好生活。

出發點很好,然而實際情況呢?

第一,一些地方所謂的紅色場館並無值得瞻仰的革命聖物,拼湊、嫁接、偽造、挪借了些歷史遺物,無法讓參觀者受到強烈的觸動;第二,場館所在地銅臭味太重,從交通、門票、導遊、餐飲無不以市場經濟為導向,以對待遊客的態度來對待參訓者,把嚴肅的信仰教育變質為純粹的旅遊行為;第三,一些地方打著紅色的旗號,行著迷信的實務,嚴重削弱了紅色主題。比如寺廟、佛像、神祇隨處可見,紅色紀念物件反倒退而居其次,成了點綴;第四,受教育者缺乏敬畏,不莊重,把活動初衷拋諸腦後,渾然以遊客自居,全程戲謔、調侃、鬨鬧,參觀者與接待者心照不宣地合作了一場秀。其後,牌照打、肉照吃、物照購、閒話照說。

我們是怎樣把有意義的事做成了無意義?

網圖,侵刪

目的不能實現,目標不能達成,這種行為根本就是無效行為,毫無價值可言。除了造成了人力、物力、財力和精力的浪費外,頂多能在工作總結中添上一筆材料,冠之以創新活動方式的名號,而這竟然是許多活動開展的真正動因,這豈非典型的形式主義?

形式主義的實質是演戲。演的人知道,看的人多半也知道,雙方合夥完成一臺戲。集體行為如此,個人行為中,是否也存在形式主義呢?也是有的,還不少見。做事的「我」明知道這件事無意義而去做,驗收的「我」掩耳盜鈴地通過了驗收。比如個人行為中的一些忙忙碌碌的假相,不就是兩個「我」在合作唱戲,自我欺騙嗎?

形式主義最大的危害就是無意義。一是事情本身無意義,比如一整晚都在看那些無腦的綜藝節目;二是把有意義的事做成了無意義,比如上面說到的信仰教育活動。人是要為意義而活著的個體,無意義多了、久了,人就非人了。

然而,有時候人們並不知道行為是否有意義,怎麼判別?關鍵是看行為有沒有帶來改變。如果一件事情做與不做並無不同,做了之後原有情狀仍是一成不變,這件事情多半便無意義。有人會說,我看了一本書,生活沒有改變,我的閱讀沒有意義嗎?閱讀行為當然有意義,而如果從閱讀中不能得到改變自己生活的東西,那麼閱讀的目的究竟何在呢?閱讀價值又從哪裡體現呢?“腹有詩書氣自華”,不錯的,正是腹中有了才有氣質上的變化啊。從無到有就是改變。所以說,不產生改變、不帶來變化就一定是無意義的。即便導致壞的變化,至少也能暴露問題所在,從中獲得讓人警醒、規避、改正的教訓,“其不善者而改之”,是“擇其善者而從之”的反向收穫。

我們是怎樣把有意義的事做成了無意義?

網圖,侵刪

知道了什麼是無意義,是不是就可以畫句號了呢?當然不行,解釋不是目的,解決才是目的。必須拿出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來。有了策略才會有後續的執行,而一切改變都從行動開始。否則,光想不做,就不會產生真正的改變,因而還是無意義。“行百里者半九十”,無論如何,總要嘗試著提出假設的策略。

1. 目的要明確,不能假大空。目的是行動的發端,目的不明確,行動就無指向、難聚焦,終於成為口號,用來表表決心則可,倘若用來指導行動,那就是自欺欺人。

2. 目標要具體,切忌虛、泛、浮。目標是目的的精細化、實在化,倘若把目的比作指明方向的星斗,目標就是攥在手中照路的火把。它必須實實在在,有著力點和把握處,有檢驗的標準,有規定的時限。

3. 必要條件須具備。也就是說,有了這個條件此事雖不見得成,但缺少這個條件此事萬萬不能成。這樣的必要條件一旦具備,就可以著手去行動了,不要再等待觀望所有的條件都充分起來。戰略上期待完美,戰術上更注重完成。

4. 基本策略要可行。做事的關鍵在於做,而做就要做好,想做好就必須要有可行的策略來框定範圍和思路,不能東一榔頭西一棒槌,靠撞大運。基本策略還要可行,不能大而化之,讓人望而生畏;也不能玄虛之至,讓人摸不著頭腦。

5. 步驟執行不費力。策略好不好,終歸靠執行。行動前,務必考慮到位,拿出最為詳盡的方案。一旦行動,就不再費腦。只管去做的方案最可靠,也最能取得實效。否則,邊做邊想,往往就做不下去,因為想著想著就忘了為什麼而做了。一件事可以不加思索地做,就等於有了慣性的加持,最容易一口氣做到底,不會半途而廢。

6. 事後改變易檢驗。一件事情做完之後最好能及時生效,需要過一段時間才能看到變化的往往會不了了之;事先要立個明確的比照標準,能讓事前事後形成鮮明反差,若不明顯,極易產生行為無效的挫敗感。

看來,這次鍛鍊對我而言還是很有意義的。作了以上這樣一篇反思,實踐了自己的問題分析模型,檢驗了流程的合理性,從無意義中尋出了意義來,本身就是一件有意義的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