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怎样把有意义的事做成了无意义?

我们是怎样把有意义的事做成了无意义?

网图,侵删

近日,集体去某地瞻仰红色纪念馆,接受信仰教育。原本一个多小时的车程,结果花了两个多小时,中途竟然三次跑偏,这说明什么?说明事先并未搞清线路,全程只有个模糊的方向。摸索着上路,能不状况频出?好在,方向正确,延误而已,终归能到。倘若方向有错呢?错了还固执己见,不去变更呢?则路况越好、车性越佳、车技越精,就越是南辕北辙。所以说,做正确的事重要,正确地做事同样重要。未雨绸缪,事先考虑周详就是一种正确的做事方式。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计划不足、仓促上路的情况呢?或许是犯了经验主义错误,总以为了解大致位置,凭着以往的模糊印象也能去得;也可能是活动组织者并未真正重视,认为小事一桩,没有计划的必要,干脆走一步看一步。深究起来,怕是后一种原因更为主要吧?

瞻仰红色遗迹,当下是方兴未艾。目的是让受训者心灵受震撼,思想得教育,行动更积极,在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攻坚克难,作出贡献。目标是在瞻仰时获得直观感受,更加珍惜无数英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大好局面,加倍热爱今天的美好生活。

出发点很好,然而实际情况呢?

第一,一些地方所谓的红色场馆并无值得瞻仰的革命圣物,拼凑、嫁接、伪造、挪借了些历史遗物,无法让参观者受到强烈的触动;第二,场馆所在地铜臭味太重,从交通、门票、导游、餐饮无不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对待游客的态度来对待参训者,把严肃的信仰教育变质为纯粹的旅游行为;第三,一些地方打着红色的旗号,行着迷信的实务,严重削弱了红色主题。比如寺庙、佛像、神祇随处可见,红色纪念物件反倒退而居其次,成了点缀;第四,受教育者缺乏敬畏,不庄重,把活动初衷抛诸脑后,浑然以游客自居,全程戏谑、调侃、哄闹,参观者与接待者心照不宣地合作了一场秀。其后,牌照打、肉照吃、物照购、闲话照说。

我们是怎样把有意义的事做成了无意义?

网图,侵删

目的不能实现,目标不能达成,这种行为根本就是无效行为,毫无价值可言。除了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的浪费外,顶多能在工作总结中添上一笔材料,冠之以创新活动方式的名号,而这竟然是许多活动开展的真正动因,这岂非典型的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的实质是演戏。演的人知道,看的人多半也知道,双方合伙完成一台戏。集体行为如此,个人行为中,是否也存在形式主义呢?也是有的,还不少见。做事的「我」明知道这件事无意义而去做,验收的「我」掩耳盗铃地通过了验收。比如个人行为中的一些忙忙碌碌的假相,不就是两个「我」在合作唱戏,自我欺骗吗?

形式主义最大的危害就是无意义。一是事情本身无意义,比如一整晚都在看那些无脑的综艺节目;二是把有意义的事做成了无意义,比如上面说到的信仰教育活动。人是要为意义而活着的个体,无意义多了、久了,人就非人了。

然而,有时候人们并不知道行为是否有意义,怎么判别?关键是看行为有没有带来改变。如果一件事情做与不做并无不同,做了之后原有情状仍是一成不变,这件事情多半便无意义。有人会说,我看了一本书,生活没有改变,我的阅读没有意义吗?阅读行为当然有意义,而如果从阅读中不能得到改变自己生活的东西,那么阅读的目的究竟何在呢?阅读价值又从哪里体现呢?“腹有诗书气自华”,不错的,正是腹中有了才有气质上的变化啊。从无到有就是改变。所以说,不产生改变、不带来变化就一定是无意义的。即便导致坏的变化,至少也能暴露问题所在,从中获得让人警醒、规避、改正的教训,“其不善者而改之”,是“择其善者而从之”的反向收获。

我们是怎样把有意义的事做成了无意义?

网图,侵删

知道了什么是无意义,是不是就可以画句号了呢?当然不行,解释不是目的,解决才是目的。必须拿出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来。有了策略才会有后续的执行,而一切改变都从行动开始。否则,光想不做,就不会产生真正的改变,因而还是无意义。“行百里者半九十”,无论如何,总要尝试着提出假设的策略。

1. 目的要明确,不能假大空。目的是行动的发端,目的不明确,行动就无指向、难聚焦,终于成为口号,用来表表决心则可,倘若用来指导行动,那就是自欺欺人。

2. 目标要具体,切忌虚、泛、浮。目标是目的的精细化、实在化,倘若把目的比作指明方向的星斗,目标就是攥在手中照路的火把。它必须实实在在,有着力点和把握处,有检验的标准,有规定的时限。

3. 必要条件须具备。也就是说,有了这个条件此事虽不见得成,但缺少这个条件此事万万不能成。这样的必要条件一旦具备,就可以着手去行动了,不要再等待观望所有的条件都充分起来。战略上期待完美,战术上更注重完成。

4. 基本策略要可行。做事的关键在于做,而做就要做好,想做好就必须要有可行的策略来框定范围和思路,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靠撞大运。基本策略还要可行,不能大而化之,让人望而生畏;也不能玄虚之至,让人摸不着头脑。

5. 步骤执行不费力。策略好不好,终归靠执行。行动前,务必考虑到位,拿出最为详尽的方案。一旦行动,就不再费脑。只管去做的方案最可靠,也最能取得实效。否则,边做边想,往往就做不下去,因为想着想着就忘了为什么而做了。一件事可以不加思索地做,就等于有了惯性的加持,最容易一口气做到底,不会半途而废。

6. 事后改变易检验。一件事情做完之后最好能及时生效,需要过一段时间才能看到变化的往往会不了了之;事先要立个明确的比照标准,能让事前事后形成鲜明反差,若不明显,极易产生行为无效的挫败感。

看来,这次锻炼对我而言还是很有意义的。作了以上这样一篇反思,实践了自己的问题分析模型,检验了流程的合理性,从无意义中寻出了意义来,本身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