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別用自己的“愛”給孩子“挖坑”!最好的教室就在你的家裡

注意別用自己的“愛”給孩子“挖坑”!最好的教室就在你的家裡

別用“愛”給孩子“挖坑”

你對孩子的態度不一樣,

孩子的成長也就不一樣!

01

總是在學校裡,看到這樣的一個畫面:

一位慈祥的老奶奶,送自己的愛孫上學。孫子不知道是什麼原因,腿腳不方便。走路搖擺不定,十分困難。

可我從未見到過奶奶去攙扶。

特別是會在小學部教學樓的樓梯口,我們總是會不期而遇。我想,樓梯不比平地,奶奶應該會去攙扶了吧。可出乎我意料的是,奶奶看著孫子艱難地上著樓梯,雖然面露心疼與擔憂的神色,但是仍未上前。只是在孫子的後面緊緊地且小心翼翼地跟隨著。

剛開始,我還會看到其他送孩子上學的家長說老奶奶不應該這樣,直接攙扶或是背上去不更好嗎?

可,這位奶奶總是微笑著說:“我幫不了他一輩子,他的路只能他自己走!”

這位奶奶的回答讓我肅然起敬。

注意別用自己的“愛”給孩子“挖坑”!最好的教室就在你的家裡

02

曾經,也在學校看到這樣的畫面:

也是一位奶奶送孫子上學,在學校門口,奶孫二人邊走邊聊。也許是奶奶的話,引起了孫子的反感。於是,孫子一臉怒氣地向奶奶揚起了巴掌,並且是,只要奶奶說一句話,他就一巴掌。

我想,孩子這樣對待奶奶,奶奶該訓斥教育他吧!可奶奶的表現,讓我目瞪口呆!

只見那奶奶,滿臉笑意。任由孫兒那小巴掌落在自己身上,“啪,啪……”的巴掌聲讓人聽著真不和諧。

當過往的家長,制止並批評孩子時,奶奶護孫心切,說道:“哎呀,別說我孫子,他是和我鬧著玩的。”

這位奶奶的回答讓我憂心忡忡。

注意別用自己的“愛”給孩子“挖坑”!最好的教室就在你的家裡

03

經常,還在學校裡看到這樣的畫面:

無論是上學還是放學,在接送的人群中,總是能看到替代孩子背書包的大人。

也許是因為,大人們總是認為,孩子的書包很重;大人們總是在擔心,孩子會受累,甚至有的家長還擔心背個書包,能把脊椎壓壞;大人們也總是覺得,孩子自己做速度太慢,不如我自己動手來得快。

所以,人群中就通常出現的是這樣的情形:要麼大人把書包揹著急匆匆地往前走,孩子在後面慢悠悠地當著甩手掌櫃;要麼大人揹著書包和孩子邊走邊聊;要麼就是大人揹著書包走自己的,孩子在後面邊走邊玩……

有時,還會時不時的聽到家長催促孩子的聲音,可是,孩子總是置若罔聞。

其實,每每看到這樣場景,我總是尬意滿懷。我在想,我們在學校裡總是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此情此景呢?

注意別用自己的“愛”給孩子“挖坑”!最好的教室就在你的家裡

04

每每看到新聞或是別人議論有關熊孩子的問題時,我們總是會唏噓不已。可我們不知道的是,那些熊孩子,都是我們自己在不自覺地情況下培養出來的。

在教育孩子這個問題上,我們總是捨不得孩子吃苦。總是想替孩子包辦一切,卻不知,正是我們的不捨與心疼,讓孩子最終學會的是不知道感恩,不知道承擔責任,不知道自己的事情應該自己做!

同樣是隔代教育,堅決不攙扶身有殘疾缺陷的孫子的奶奶,就比對孫兒捶打自己而無視的奶奶的教育方式要高明得多。

奶奶不攙扶孫兒,既讓他學會了自食其力,也讓他在具體的實踐中積累了解決問題的經驗,同時,也在無形中培養了孫兒的自信心,維護了他的自尊心,沒有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別人同情與施捨的對象。所有,在校園中,總能看到他發自內心的笑容。如今,再在樓梯相遇,奶奶也沒有小心翼翼地跟在身後,而是每每到樓梯口,他就和奶奶告別,自己上樓去教室了。

而無視孫兒巴掌的這位奶奶,不明白孩子的教育不能離開懲戒,自己不教育,孩子又如何懂得感恩奶奶辛苦的付出呢?我真怕十年或二十年後的孫子還向年邁的老人揚起巴掌!

其實,在我們的身邊,這樣的家長很多!

注意別用自己的“愛”給孩子“挖坑”!最好的教室就在你的家裡

05

中國有這樣一句古話:“嬌兒不孝。”

可我們有多少家長,正在無視我們祖先留下的治家教子的古訓,總是一味地遷就,縱容,溺愛各自的孩子呢?

孩子是無知的,但是作為教育他們的家長,我們不能無知!

我們更不能用我們所謂的“愛”,在孩子的人生路上,給孩子“挖坑”!

要知道,“坑”挖得多了,最終,深受其害的必定是我們自己的孩子!

與其等到發現孩子出現諸多問題後再去補償教育,倒不如一開始正確引導,要知道,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作為家長的我們,應該適時地:

給孩子一點“不方便”,從而培養他解決問題的能力。

給孩子一點“不安逸”,從而培養他艱苦奮鬥的能力。

給孩子一點“不順遂”,從而培養他逆境圖強的能力。

給孩子一點“自由”,從而培養他獨立自主的能力。

給孩子一點“嘗試”,從而激發他探索求知的慾望。

給孩子一點“懲戒”,從而培養他知錯就改的好品質。

給孩子一點“示範”,從而培養他知恩行孝的好品質。

願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是那個在孩子成長路上,用“愛”“挖坑”的人!

注意別用自己的“愛”給孩子“挖坑”!最好的教室就在你的家裡

【邊玉芳專欄】

最好的教室就在你家的客廳

本文由“京城教育圈”推薦,選自“現代教育報”

教育其實和每個人的生活密不可分,融合在我們每個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家庭教育尤其是如此。我們應該讓每日家庭生活融入教育之思,讓家庭教育充滿生活之美。

什麼叫做家庭活動?家庭活動是家庭成員一起參加的活動,這裡特指父母和孩子之間開展的活動,比如父母和孩子一起閱讀、一起吃飯、一起做運動、一起散步、一起做遊戲、一起看電影、一起旅行等等。家庭活動帶給孩子美好的回憶,是孩子童年最好的禮物。

有研究證明父母和孩子一起吃晚飯的頻率越高孩子的學習成績越好,我們課題組做的追蹤研究也表明和父母一起散步、一起運動頻率越高的孩子,親子關係越好,成績越好,網絡成癮問題也越少;和父母一起看電影、閱讀更多的孩子感恩意識越高,親社會行為越多。

家庭活動類型要多元化,包括一起吃飯、看電視、散步,一起閱讀等等;安排家庭活動時要結合孩子的興趣和個性,尤其應該考慮孩子的意見。要保障與孩子相處,共同開展家庭活動的時間。

通過制定每週家庭活動計劃可以顯著提高家庭活動時間。計劃包括以下四個方面:“做什麼活動?在哪做活動?什麼時候做活動?怎樣做活動?”通過計劃,父母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自己時間,為家庭活動的開展提供時間上的保證。

注意別用自己的“愛”給孩子“挖坑”!最好的教室就在你的家裡

因此家庭成員可以以周為單位共同商量、合理分工,開展形式豐富的家庭活動。可以固定一些核心家庭活動的時間,如週四是我們家的閱讀日、週六是洗澡日。計劃一旦確定不要輕易打破,當然計劃裡預留一定的空閒時間作為機動。

有一個四年級的孩子寫了一首打油詩來表明他們家生活的日常:爸媽天天抱手機,小孩天天手握筆。爸媽天天把頭低,小孩天天把題思……美國密歇根大學和伊利諾伊州立大學的一個研究調查了在170個家庭中父母陪伴孩子的狀況,發現近一半父母陪孩子活動的時候會查看三次及以上的手機信息,所以帶孩子時看手機不是中國特有的現象,是全世界共同的一個話題。

家庭活動僅僅由父母形式上的參與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有情感的投入。有效的家庭活動一定需要有父母對孩子說話時的傾聽,有孩子與父母眼神的對視甚至肌體的接觸,有父母與孩子間語言和動作的交流。

美國心理學家建議高質量親子活動要做到“五個一”:每天至少一次完全沒有手機干擾的對話;每天至少一次和孩子一起瘋狂傻笑;每天至少一次身體接觸(擁抱、親吻等);每天至少一次放下“教”孩子的念頭,而是跟隨孩子玩;每天至少一次看著孩子的眼睛說,我愛你,我喜歡和你在一起!這五條建議在我國同樣具有借鑑意義。

家庭教育本身就是基於家庭活動的,沒有家庭活動就沒有家庭教育。最好的教材是兒童的生活,最好的教室就在你家的客廳和大自然裡,透過家庭活動,讓家庭教育迴歸美好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