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山東主要商業城鎮(七)

天下第一村——周村(續)

公元1904年,在洋務運動和清末新政的推動下,山東巡撫周馥與北洋大臣、直隸總督袁世凱,聯名上書奏請清政府批准山東的濟南、周村、濰縣(今濰坊市)為自開之商埠。清光緒三十年四月初五日,周村被清朝政府批准開闢為商埠,地點是從周村東門至老火車站,第一批工程佔地一千畝。同一年,膠濟鐵路正式通車。一時海內外的商賈雲集於此,商業十分繁榮,最多時商號、作坊達到5000餘家。一批老字號店鋪迅速發展起來,享譽海內外的瑞蚨祥綢緞莊就發源於周村大街。
明清時期山東主要商業城鎮(七)

開埠,引發了外資湧入的浪潮。除了原來在商埠街上的日本大富洋行、德國禮和洋行外,大批外國商號陸續在商埠街上先後開業。代表性的有德國的德和洋行、德園號油棧、美國鴻記油棧、英國與荷蘭的殼牌石油公司、日本鈴木洋行、英美菸草公司、日本小林洋行、日本寺村絲行等,最多的時候達到108家。開埠,加快了周村近代化的進程,促進了機械化大生產,以絲綢業為例,周村絲織業1931年發展到960家,絲織機14000臺,工人5萬人,年產綢緞300萬匹,品種30多個,麻絲9萬箱(180萬斤)。絲綢產值達411.9萬元,佔全省63.2%。1939年出版的《現代本國地圖》記載:“周村絲織業之盛,所織絹、縐、綢、綾之屬,稱山東第一"。

不僅如此,開埠,也引發了上層建築的嬗變。西方資本和商人來到周村的同時,也帶來了真正意義上的近代文化教育、醫藥衛生和新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周村最初的文化啟蒙運動。周村於開埠後成立了第一所女子學校,其後,英國基督教會、南洋兄弟菸草公司、美國天主教會先後在周村開辦了學校,完全採用西方教學方式,他們的物理、化學、外語、地理、生物、天文等課程,極大地開闊了中國學生的眼界,開始改變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為周村及山東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礎。

周村絲綢業中的謙祥益、裕茂公、八大鴻、六大瑞、榮德義、慶和永、三義太等商號,染業的東來升、東元盛、成記、義生永等商號,都在全國各地設有分號,為中國的民族工商業發展,輸送了大批的骨幹力量,成為名副其實的民族工商業的搖籃。

在中央電視臺播出的電視連續劇《大染坊》,就直接取材於周村,並以亂世奇商陳壽亭艱苦創業歷程為主線,講述一個沿街乞討的叫化子,經過奮鬥成為印染業大實業家的故事。
明清時期山東主要商業城鎮(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