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周相国(上):大智若愚的大学士何以被黑化?丨尔雅斋

吴江周相国(上):大智若愚的大学士何以被黑化?

姑苏城外,吴江境内,有一座千年古城“松陵”,城内“玉带河”南畔有一条小巷叫“阁老厅”,因明朝内阁首辅周道登的祠址而得名。每次路过,我都会想起故相周道登与才女柳如是的故事,想起那段被后人大肆黑化的情缘,以及被黑化的阁老生涯。

那么,真实的周道登何许人也?是愚是智?是好色是钟情?是庸官是廉吏?且听松陵人士云巛一一道来,客观还原阁老的高洁、博学、憨直、深情本色。


【家学渊源】

谈起名篇《爱莲说》,读到“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大家即会赞誉作者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人格和“志趣高远,博学力行”的洒落胸襟。

吴江周相国(上):大智若愚的大学士何以被黑化?丨尔雅斋

(北宋理学鼻祖周敦颐)

周敦颐(1017年-1073年),又名周元皓、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是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也是宋明道学的开创者,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等。在当时儒、佛、道合流的形势下,周敦颐确有"发端之功"。二程的"扩大",朱熹的"集大成",不过是在周敦颐原有思想基础上的完善化、系统化而已。

周敦颐人如其名“敦实”,他提倡"文以载道",强调文辞是艺,道德为实。笃其实而书之,美则爱、爱则传,贤者得而学之,是为教化。他也强调尊师重道,指出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他的后人较多秉承其敦实品行,谦谦君子,恭而安。

据谱牒记载,周敦颐原为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曾定居庐山,为纪念家乡,将住所旁的溪水命名为濂溪,并终老于庐山。周敦颐有子二人。长子周寿生六子,从官居吴中,成为江浙一带周姓始祖之一支,周恩来、鲁迅等均为其后裔。次子周焘生三子,居道州,其子孙主要在横岭、淇田、南岸、斋江等地。这些周氏后裔广泛分布于江、浙、湘、赣、粤、闽等省并移居繁衍至海外,其中周寿有一支迁至江苏“吴江”。周道登的曾祖周篪,字仲达,游学吴江,赘吴江望族沈氏为婿;祖父周受,父亲思沈,后都因周道登而诰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东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周道登的母亲万氏,生育道登、道生二子。

吴江周相国(上):大智若愚的大学士何以被黑化?丨尔雅斋

(明朝大学士周道登)

周道登(公元?-1632年),字文邦、文岸,苏州吴江人,晚明政治人物,为官清廉务实,待人谦和礼让,一生治学勤勉,著有《清生阁集》等。史书称他一表人才,从小就很聪明。清乾隆《吴江县志》卷二十八记载:“少有器识,仪观甚伟”。县志文集中收录他的《吴江新筑石塘碑记》和《霍侯履亩清册序》二文。

(补注一句:周道登曾是才女柳如是的前任丈夫,第一任丈夫。)


【时代背景】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 百官之长。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大兴冤狱,诛杀功臣,洪武十三年(1380年),杀胡惟庸,罢中书省,废除1600余年来的丞相制度,全国每天发生的重大政务都由皇帝独揽亲理。由于政务繁忙,明太祖另设殿阁大学士,侍从左右,以备顾问。后来这些辅臣逐渐参与决策,形成内阁制度。

阁老一词,是明朝对内阁辅臣的通俗称谓。内阁辅臣分三个层次,一是首辅,二是次辅,三是剩下的都称为群辅。明代共出了一百六十几位阁老(南明不算),其中首辅有八十几位。明代内阁制度不同于现代,内阁不是行政机构,内阁辅臣没有具体官职,只是皇帝身边随叫随到的近臣,他们叫做殿阁大学士或翰林院学士。

明代殿阁大学士也有多种,如中极殿大学士,建极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和东阁大学士,华盖殿大学士,谨身殿大学士,左、右春坊大学士等。一旦被授予大学士,就等于进入内阁,称为辅臣,也称阁老,但民间仍习惯称之为宰相。

周道登在崇祯朝内阁,曾坐到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首辅位置,吴江人称之为明朝故相,松陵曾建有他的名人专祠,那里被乡民称为“阁老厅”,此老地名沿用至今未变。

东林党是明代晚期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朝野人士政治集团。公元1604年(万历三十二年),正值明末社会矛盾日趋激化之时,顾宪成等人修复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等朋党讲学其中,讽议朝政,裁量人物,其言论被称为清议。他们主张廉正奉公,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反对权贵贪纵枉法。朝士慕其风者,多遥相应和,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也遭到宦官及其依附势力的激烈反对。因朝政日趋腐败,党派林立,明末东林党与宦党、浙党、齐党、楚党、昆党、宣党之间党争迭起。

吴江人周道登身为江南士大夫,亦为明朝东林党成员,有着极强的道德标准,不肯附阿阉党,为官廉正奉公。在激烈的党争中,他再隐忍也难逃漩涡。

熹宗朱由校逝世后,天启七年(1627)八月,其弟朱由检(1611—1644)匆匆即位,年仅十七岁,年号崇祯。他继承的是一个风雨飘摇的皇朝,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当道,正直官员迭遭杀戮、贬斥,国家财政走向崩溃边缘,加之内忧外患与积弊已久的阶级矛盾乱如麻,使得新帝求治心切,“急躁、褊狭、猜疑”的性格弱点日益严重,所戮大臣不计其数,更替之繁前所未有,人人自危。崇祯帝在位的17年是明代最为动乱时期,最终明皇朝随着他的自缢而宣告灭亡。


【仕途沉浮】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周道登中了进士,主考官李文清“盛称其才”,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万历四十年(1612年),他荣升司业,署国子监事,后又历迁少詹事兼侍读学士。泰昌(1620年)初,以礼部左侍郎署部事。次年,明熹宗朱由校改元,周道登任礼部左侍郎,充经筵讲官。天启二年(1622年),周道登补经筵日讲官。天启七年丁卯十二月由太子宾客礼部右侍郞升尚书。

在“连遭大丧,又值熹宗大婚”之时,周道登作为礼部左侍郎,仍能“拮据赞囊,皆有条理”,从容处理好殷繁的典礼,办事谨慎务实。因他为人老实正派,做事清廉,屡遭乱臣阉党排挤。升尚书后,根基浅薄的周道登更遭嫉妒与争执,生性淡泊的周道登主动辞官,称病隐退,回到家乡吴江。然逍遥没多久,周道登又被廷推礼部尚书,不得不回朝重新为官。

“廷推”,知道啥叫廷推?

明制,凡朝廷遇有重大政事,或遇有文武大臣出缺,皇帝必诏令廷臣会议,以共相计议,衡量至当,然后报请皇帝,取旨定夺,其有关政事得失利弊之研商者,谓之廷议;其有关人事升补任用之拟议者,则谓之廷推。

廷推之至意,实所以重视选贤荐能,以为国用,期能贤人在位,能者在职,相与共谋国事之兴隆,而杜佞幸之窃位,明代廷推之制,实有其深远之意义,有如吏部尚书陆光祖上疏有言:“...夫爵人於朝,与众共之,祖宗定制,凡大臣员缺,吏部与九卿会推,请旨简用,至推吏兵两部尚书,各边总督及内阁大臣,则九卿之外,复益以六科十三道。盖其任愈重,则举愈当公,询谋佥用,方敢推用,实所以广忠集众,而杜偏听之奸,绝阿私之患也。…臣愚以为会推大典,祖制绝不可废,私荐内降,其端不可启。”

今人不懂明制,跟风野史歪传,拿抓阄说事,贬议周道登之所以当上阁臣,靠的不是实力,而是运气。但是,大明朝的惯例就是如此!能怪崇祯帝草率么?没有两把刷子,能被大家“廷推”为候选人么?那些附和野史里“乱臣阉党构陷周道登不学无术”的妄评者有脑子么?真以为“从进士到大学士”这一路的升迁如孙大圣翻跟斗那么容易啊?站着说话不腰疼!

当时,天启七年(1627年)冬,明崇祯刚即位,朝政正把持在权阉魏忠贤之手,“五虎”、“五彪”、“十狗”、“四十孙”之辈遍布朝野,横行霸道,肆意陷害忠良,根本不把年轻的新帝放在眼里。崇祯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清除魏忠贤及其阉党”。因原来的阁臣皆魏忠贤之人,不足所倚,皇帝下诏请廷臣推举10位新的宰相候选人。然后按惯例“古枚卜典”,《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九有云:“贮名金瓯,焚香肃拜,以次探之,首得钱龙锡,次李标、来宗道、杨景辰。辅臣以天下多故,请益一二人,复得周道登、刘鸿训,并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吴江县志》亦云:“上自祝天取,会推诸臣姓名,署金瓶中,卜之,得钱龙锡六人,(周)道登与焉。”诏令削籍为民的周道登马上赴京入朝。

闻知周道登重获器重,亲朋好友纷纷前来送行道贺,留下不少赠别诗章。著名文学家、戏曲家沈璟(吴江人)作有《送周文岸太史还朝》,诗云:“五载居庐痛蓼莪,九重侧席望岩阿。然黎已照青油舫,载笔还催白玉珂。平淮无书须著述,盐梅有鼎待调和。东南杼柚曾留意,讲幄应传谠论多。”

吴江周相国(上):大智若愚的大学士何以被黑化?丨尔雅斋

(明朝议政图)

当年十二月,周道登到达北京,正式拜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副宰相),入参机务。周道登起初也是踌躇满志,对新帝寄以厚望,入朝晋见时,即面陈“三事”:“一曰守祖制,二曰秉虚公,三曰责实效。”皇帝欣然接纳,“一日发本,内有明日请旨改票签”。周道登持之以请:“履霜坚冰,渐不可长,今若此,是去一忠贤,复来一忠贤也。”殊不知因此得罪了阉党司礼监王某,引“群阉侧目”。

注意,“群阉侧目”什么情况?——阉党们群体炸毛了!

崇祯元年(1628年),推恩辅臣,加周道登太子太保,进文渊阁大学士。不久,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上书房总师傅、国史官正总裁,管理户部事务。皇帝如此倚重周相国,更是引来阉党嫉恨,故意诸多刁难,大事扳不到,就吹毛求疵在小节上夸大诋毁,党徒们一时串通构陷出多起笑话广为传播,将性格内向、老实憨直又不肯低头附阿的周道登贬为平庸无术之流。

阉党之首魏忠贤仍执大权,18岁的小皇帝羽翼未丰,周阁老结果被免职回乡。天启七年十二月至崇祯二年正月 (1627-1629年),任东阁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 (副宰相),周道登的首辅时间仅一年余。

清乾隆《吴江县志》称:当时党争方张,周道登持平,一无所徇;他“裁冒滥,杜请谒,故忌疾者众。自掌礼曹,至入相朝廷,屡有恩荫,皆坚辞不受。”并说道:“盖道登固无才略,犹不失为憨直。而是时党局纷争,人言亦未可尽信也。”


咱纵观皇帝的表现:

崇祯帝在位十七年,先后换了50余名阁臣。有明一代,阁臣不过一百六十余人,而崇祯一朝即占三分之一。内阁与七卿更替之繁也是前所未有,仅以刑部尚书言,居然换了17任。

看到了没?就一个位置,平均一年换一个,屁股还没坐热就被一脚踹下去了!天大的才能也没法施展啊!这皇帝小儿,狂躁症么?

崇祯初年,尚有一些为人较正直且有才能的阁老,如刘鸿训、钱龙锡、韩爌、李标、孙承宗、钱象坤、文震孟等,但比例较小。

随着阉党的猖獗,皇帝的褊狭与猜疑,暴戾日盛,多数正直的辅臣心灰意冷,沦为庸碌之辈,如周道登、郑以伟、程国祥、刘宇亮、范复粹、吴宗达、方逢年、姚明恭、黄士俊、李建泰、方岳贡等,他们或拘于文墨,不通时变,或胆小怕事,委蛇其间,无所建树。

真正受崇祯宠信的恰恰是那些被正直臣僚“耻与为伍”的人物,如:周延儒、温体仁、薛国观、王应熊、陈演等。这些宠臣有个共同点:善于窥伺帝王心理,以排斥异己为能事,奸猾无比。温体仁就因攻讦钱谦益而重用。

(再补注一句:钱谦益是才女柳如是的后任丈夫, 最后一任丈夫。)

吴江周相国(上):大智若愚的大学士何以被黑化?丨尔雅斋

(崇祯帝)

反复无常的崇祯帝,确也任用过一些人才,但由于他的急躁与褊狭,或用之不专,或刻薄寡恩,使得人心溃散,所用之才动辄遭咎,所戮大臣不计其数,其中总督7人,巡抚11人。总督袁崇焕之冤加速敲响亡国丧钟,兵部尚书陈新甲之死也有冤难言,近臣阁老们更是鲜有得善终者。

可想而知,“性木强,不好矜饰”,既不谙官场之道,又不擅虚与委蛇的老实人周道登,居然能在屡遭排挤的党争漩涡里屡次全身而退,已属不易,乱世中的大幸。面对多疑善变的皇帝,明知无力斡旋的乱世,贤臣的抱负犹如飞萤扑火、螳臂当车,不如留得善终吧。

笔者以为,周道登在抱负受阻、无所作为的事实下,选择隐忍退让和装傻充愣,实则大智若愚。他不卑不亢始终保持江南士子的风骨,拒绝同流合污,坚守正派官员的清流底线,虽屡招构陷,仍可明哲保身、进退自如,大智慧也!

换谁能做得比他好比他谨慎~~


凑一曲三折,暂收上篇:

今立朝堂,犹立危墙。你若说书,我且游离。

忽欲归乡,独自神伤。你笑我迂,我叹你悲。

忍俊无藏,风过耳旁。少许糊涂,进退自知。

下篇待续~~

注:配图源自网络

吴江周相国(上):大智若愚的大学士何以被黑化?丨尔雅斋

友情提示:

您的每一句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