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憶舊:吳江老街舊蹤之中山街丨爾雅齋

蘇州憶舊:吳江老街舊蹤之中山街丨爾雅齋

【松陵中山街後河圖景,雲巛 翻拍於《吳江風情•小橋流水人家》】

《蘇州憶舊:吳江老街舊蹤之中山街》

中山街是松陵城內的主街區,也可說是城的脊樑。它起初叫“北塘街”,因西枕市河“北塘河”得名,是條南北向的長年累月自然彙集而成的小街,迷你卻興旺。挨挨擠擠,兩旁商鋪林立,百貨店、糧米店、理髮店、裁縫店、茶館、藥房、布店、肉店、大餅店、刻字店、棕棚店、彈棉花店等居貨山積,行人水流。“吃、穿、住、行”列肆招牌,璨若雲錦,北塘街是城牆內唯一繁華的商貿街區。街的下灘,店家與街坊枕河而居,對岸眺望“下塘街”,石埠頭邊綠水潺潺;街的上灘,東臨大片錯綜的幽曲深巷,民居繁密而潔淨。

蘇州憶舊:吳江老街舊蹤之中山街丨爾雅齋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中山街北段,皮鞋廠門市部附近,色影隨行提供圖片】

蘇州憶舊:吳江老街舊蹤之中山街丨爾雅齋

【1935年彈石路面的北塘街(即後來的中山街)雲巛 翻拍資料】

原先的北塘街,狹窄街面因年代久遠,凹凸不平,雨季易積水,路人行走不便,也不利車輛行駛。自1935年起,政府決定拓寬老街,下令沿街民居限期拆讓,測量“一段工程”自小倉橋起至北門止,告長388公尺;測量“二段工程”自小倉橋至縣府大門止,又自北門吊橋至大有橋南止,共長500公尺,中間配以花圈馬路。改建後的北塘街全路面寬度為7公尺,內車行道寬4.5公尺(二段工程加寬為5公尺),彈石街面以厚10、長6、寬5公分的金山石塊整齊鋪砌而成,路基埋設30公分。路兩旁各建1.25公尺寬的平行水泥人行道,水泥管每隔40公尺建1大陰井、2小陰井。科學設計的路面坡度和排水槽溝利於洩水,實屬築建規範的標準城市街道,在民國的吳江市政建設中算得上跨出了舉足輕重的一大步。1936年,北塘街正式擴建成功,縣政有記載:“北塘街為本縣城區商業繁盛之區,惟街道狹隘,最闊處僅二公尺,人力車對面迎來,行人須側身而過,既於交通消防有礙,且亦有損市容,為便利交通繁榮市面起見,實有拓寬街道從速建寬平馬路之必要。經歷任之倡議於今方克告成。”

蘇州憶舊:吳江老街舊蹤之中山街丨爾雅齋

【民國市政記錄“建設城區北塘街馬路”, 雲巛 翻拍資料】

蘇州憶舊:吳江老街舊蹤之中山街丨爾雅齋

【民國市政記錄“建設城區小菜場”,於北塘街南段東爿,雲巛 翻拍資料】

北塘街拓寬時,正值宣傳孫中山崇拜的推廣,許多城鎮的主幹道被命名為中山路,希冀達到永久紀念孫中山的目的,就此松陵的北塘街改名為中山街。國民黨南京政權建立後,“中山”成為全國各地重要而普及化的空間紀念形式,有中山路、中山紀念堂、中山公園等,松陵也是一應俱全,積極響應,除了擴建中山街,七陽山旁興建了氣派莊嚴的中山堂,並圈以中山公園相配套,也就是當時的吳江公園。“中山”一度成為世界上影響最為廣泛的以人名命名的路名,成為人們形成城市記憶的重要空間載體。生活於今天的人們,談起中山街都不免會聯想到一代偉人孫中山。

蘇州憶舊:吳江老街舊蹤之中山街丨爾雅齋

【1935年彈石路面的中山街,南段,廟前街轉彎口,吳江檔案館藏】

70後的我,記憶中印痕最深的是七、八十年代的老街回想。整條中山街,南端以三角井打頭,北端紅葉造紙廠收尾,從一切都要計劃票供應的經濟緊縮期慢慢過渡到改革開放期,沿街各類商鋪如雨後春筍般冒起一批,又換過一茬,農機公司、新華書店、文具店、鐘錶店、新風點心店、大眾食堂、衛生防疫所、農資公司、食品店、亞洲理髮店、茶館店、中華眼鏡店、民樂旅館、小蔣美髮廳、皮鞋廠門市部、老保用品商店、廢品收購站、滄橋頭菜場、中百公司、鴻濟堂藥店、松陵照相館等等。其中,以著名的倉橋頭為鬧市中心,商賈雲集,攤販遍佈。馬常宏老師有幅早期的油畫習作,親切保留了倉橋頭大黑板的影像,也就是醬油店南牆上的那塊家喻戶曉的佈告欄。鎮上有什麼重大新聞、通告,有專人及時用粉筆寫上,來大街閒逛的、做買賣的、泡茶館的,但凡經過的人都要在倉橋頭佈告欄前張望一會兒,交頭接耳一番。

蘇州憶舊:吳江老街舊蹤之中山街丨爾雅齋

【1983年的中山街倉橋頭,攝者:馬常宏】

遠走他鄉的松陵人大明的故居就在倉橋頭,他的中山印象停留在四、五十年代裡。鬢髮蒼蒼的老先生曾深情回憶:“中山街這個名字多麼親切,多麼溫馨。它是我故鄉的街道,象我的親兄弟親姐妹一樣,伴隨著我度過了美好的童年。如今它已不復存在,連一點影子也沒有了。中山街,從三角井到北門城門不足千米。兒時的記憶裡卻很長很長,足以藏得下我的童年。從解放前飛機的轟炸聲,到文化革命的群眾遊行示威,都在這條街上烙下了記印。我出生在大倉橋以南,下灘的一個店面房屋內,上幼兒園、小學都在三多橋小學。雖然小學在下塘街,但每天上、下學走的還是這條中山街。從家門口出來,經過三角井,再穿過一條小弄,走過三多橋才能到學校。早上,朱記大餅店買一付大餅油條;中午,幫父親去三角井煤炭店買十斤煤球;晚粥前去趙萬泰醬園買五分錢十景菜。小時候就這樣生活在中山街上。百步之內能搞定全部生活。兒時,中山街上沒有汽車,連自行車都很少。休息天,儘可以在街上跳繩、滾鐵環、飛洋片、打彈子、吃銅板,任你胡作非為;暑天,後面北塘河上可以釣魚、游泳、蕩腳盆,冬天,可在河面上走冰。無數好玩的遊戲充塞了我們的童年,也都在這條中山街上。”

蘇州憶舊:吳江老街舊蹤之中山街丨爾雅齋

【中山街南段,街心花園,攝者:二爺的丸小布】

八十年代後期,隨著城鎮建設的不斷拓展,開闊的新馬路一條條建成,中山街開始步入逐段拆遷時期。倉橋以南是最先拆除的,先是沿河的下灘,後是街東側的上灘,一路向北,白牆上依次畫上血紅的“拆”字,惶惶驅趕著街巷古宅依水的安逸。1988年9月25日,倉橋西面的中山大廈正式開業,原中山街上的國營商店,包括五交化、文化用品、百貨、棉布、糖菸酒等大多集中到新商廈了。部分老字號老商鋪遷移到其他街市,如新華書店、鴻濟堂、中華眼鏡店、牙防所等搬到紅旗路。 1992年,我居住了20年的老宅也被夷為平地,成為後期沿岸景觀花園的一隅。倒是那深陷多年的三角井(明代名臣吳山為便利邑民,捐資在其西宅鑿井井欄以一巨石分三穴取水。當時吳江知縣張明道為褒揚其德,題名為“懷德井”。)在此次道路拓寬時,得以重見天日。

蘇州憶舊:吳江老街舊蹤之中山街丨爾雅齋

【吳江 松陵 懷德井 文物標誌 攝影:雲巛】

蘇州憶舊:吳江老街舊蹤之中山街丨爾雅齋

【吳江 松陵 懷德井銘記 攝影:雲巛】

蘇州憶舊:吳江老街舊蹤之中山街丨爾雅齋

【吳江 松陵 三角井與圍欄全景 攝影:雲巛】

昔日清爽的石板路,現如今卻變成了車輪滾滾的水泥大道,綿延地向兩頭蓋通過去,一頭覆蓋府西街直向南,一頭蓋過老北門奔向北,長得望不到盡頭。老街劇變成大道後,兩側的白牆青瓦、木樓小院都拆得精光,緊挨北塘河的下灘整成了沿岸景觀花園,上灘櫛比鱗次地聳立起一座座高樓。北塘河的清澈不再,拘在鋼筋水泥的縫隙中無力喘息,尷尬地泛著淡淡的水腥味兒。

蘇州憶舊:吳江老街舊蹤之中山街丨爾雅齋

【1985年前的三角井,王白石溪提供照片】

蘇州憶舊:吳江老街舊蹤之中山街丨爾雅齋

【1985年9月1日的三角井中心花壇,王白石溪提供照片】

中山老街的身影已經悄然遠去,然而它曾經有過的城市空間中的至尊地位卻永遠矗立在幾代人的心裡。它不僅是一條紀念孫中山之路,更是一條民族謀求獨立平等自由和幸福的康莊大道。無論道路改造中拆遷、安置、規劃與修建等工程有多繁複,民眾均積極投入建設,並傾全城之力打造它的繁榮。民國時期的中山街就有比較配套的城市化構件,多樣興盛的大小商號聚集、規範的菜場專區建設、公共廁所分佈、大河橋的穿插築就,都大大方便了民眾的生活起居,有力促進城市文明進度,也推動了商貿經濟的有序發展。

蘇州憶舊:吳江老街舊蹤之中山街丨爾雅齋

【中山街南段,商業局門前,攝者:二爺的丸小布】

從早期自然形成的自由貿易小街市“北塘街”,到民國系統擴建後的標準城市街道“中山街”,到文革期間被改名的“東方紅大街”,到恢復“中山街”路名,再到現今往兩端延伸的“中山南路”和“中山北路”,這條老街數百年來走過的風風雨雨,是老城變遷的主要寫照。

蘇州憶舊:吳江老街舊蹤之中山街丨爾雅齋

【中山街南段,國營肉店附近,浪打穿提供圖片】

中山街,它承載了城市的大部分記憶,與松陵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蘊涵著不可再生的文化積澱,延續著難以抹去的鄉土情懷。

蘇州憶舊:吳江老街舊蹤之中山街丨爾雅齋

【1990年左右的中山街北段,攝者:紅霞】

蘇州憶舊:吳江老街舊蹤之中山街丨爾雅齋

【1990年左右的中山街北段,攝者:紅霞】


附中山隨想一則:

《遠去的中山街》

夏夜,漫步中山路,中山老街的舊地塊,“綠槐高柳咽新蟬,薰風初入弦。”悶熱的天,將惆悵的心烘得更幹更澀。踱上淵博橋,手中的冰淇淋不及品嚐已化掉大半,滴落著,飄入市河裡,猶如那忘卻的前塵往事散落在或甜蜜或傷感的記憶中。

蘇州憶舊:吳江老街舊蹤之中山街丨爾雅齋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中山街中段,亮叔學堂附近,色影隨行提供圖片】

倚欄,回首凝望,昔日的中山街蕩然無存,舊影不見,風姿不再,只剩腳下那靜靜的北塘河泛著淡淡的水腥味兒,在路燈的光影裡黑亮亮地閃著波紋。都說這條市河臭了,成死水了。遙想原來的松陵古鎮,河道縱橫、湖蕩棋佈的一派水鄉澤國景象;想著推開老宅後窗,閒看婦人們洗刷、孩童們河中戲水的悠然;想著載滿新鮮蔬果、魚蝦的小船搖過,人們站在河埠頭討價還價挑選拋飛的熱鬧場面;想著清粼粼的水中忽隱忽現的穿條槓小魚兒;想著撅起屁股在河階上搗鼓小蝌蚪正歡時,卻不小心滑入河中大驚失色的狼狽相;想著摟住哥哥的腰,坐在鳳凰自行車後面,歪歪扭扭在石板路上顛簸、尖叫;想著攥緊紅紅綠綠的計劃票,茫然擠在倉橋頭幫大人排隊的擁堵長龍;想著大清早拎著竹籃筐一路狂奔,衝到大餅油條店的急吼吼樣;想著一群小赤佬端著自制的木槍、紙炮,來回穿梭混戰於街巷中......

蘇州憶舊:吳江老街舊蹤之中山街丨爾雅齋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中山街中段,食品廠附近,色影隨行提供圖片】

伸出纖細的手,向遠處比劃丈量老街的距離。八百多米長、四米多寬的中山街,由民國時期吳江縣長徐幼川指派修建成彈石路,八十年代中期一度鋪成清爽的石板路,現在卻變成了車輪滾滾的水泥大道,綿延地向兩頭蓋通過去,一頭覆蓋府西街直向南,一頭蓋過老北門奔向北,長得望不到盡頭。老街劇變成大道後,兩側的白牆青瓦、木樓小院都拆得精光,緊挨北塘河的下灘整成了沿岸景觀花園,上灘櫛比鱗次地聳立著一座座高樓。

蘇州憶舊:吳江老街舊蹤之中山街丨爾雅齋

【中山街北段 ,雲巛 截拍於吳江舊影展】

一陣微風徐徐吹來,眼前隱約晃動:啊,對面的小園弄還在,弄口那家人的黃狗仍忠實地趴在門前,機警地觀察著走過的路人,牆邊叉著的竹架上晾曬著主人的衣物。弄口北面那個有名的敞門堂子,紅光布廠老宿舍區,人稱七十二家房客,大頭菜和毛豆夫妻倆又打得雞飛狗跳。弄口南面的國營大棧房門前,一堆赤膊的男子圍著玩撲克。歐式風格的大棧房有個輝煌的名字“東方紅旅館”,源於紅色年代,中山街曾叫“東方紅大街”。“大河橋”的長長石階上,搓洗衣物的女人們在忙碌中打趣閒聊,家長裡短,快速傳播著或大或小各類信息,嬉笑的聲浪一波波傳開。公共自來水龍頭旁,男人們提著洋鉛桶、木桶排隊拎水。健碩的長生爺爺一點也不服老,兩大桶水端得四平八穩,健步如飛。遠處街底,水關橋橋堍突兀矗立著的郵電大樓像個大門神攔在中山街和北門街中間。

蘇州憶舊:吳江老街舊蹤之中山街丨爾雅齋

【中山街後河 ,雲巛 截拍於吳江舊影展】

轉頭南望,馬地主家老樓裡,四扇大木門的中間兩扇敞開著,大廳裡兩桌麻將已嘩啦啦開場。裡面後廂房,顧家大少爺率領的圍棋大陣殺得正歡。丁家大院門前的電線杆下,紀家那個知青返城後瘋傻掉的小女兒搖著蒲扇,痴笑著,自語著。曾經靚麗的她是評彈團演員,那把心愛的琵琶靜臥在花被上。食品廠裡飄出陣陣餅香,玫瑰餡、豆沙餡的酒釀餅讓人垂涎,健脾養胃的八珍糕尤其香噴噴。新華書店與文具商店門對門,喜掐小孩臉蛋的老朱晃悠在木框玻璃櫃前,正逮著逗樂的機會。我摸著曾被掐過無數次的臉蛋,提心吊膽的又痛又羞又惱的滋味湧上心頭。文具店的門板上有個小門洞,電影《特高課在行動》拍攝時,有個特寫鏡頭,敲敲板門,小門洞打開,露出一雙警惕的大眼向外骨碌張望。文化站黃站長全家上陣,漂亮的老婆、女兒都當起了群眾演員。文具店旁邊的油漆商店,高大帥氣的湯經理,英年早逝,吳江電視臺點歌檔裡飄出劉德華的《來生緣》,不知是哪個情深的人為湯帥送去的一片心意。熱鬧的倉橋頭,攤頭擺位,商鋪雲集。醬油店西牆面的大黑板上,大大的粉筆字醒目登著兩位生第二胎的處分,仰頭觀望的人們交頭接耳在議論。斜對面的“渾塘”(松陵浴室),髒兮兮的木地板,衣服掛在房頂上,熱毛巾甩來甩去,修腳師傅勁道足,又搓背來又扦腳。“渾塘”夏天的冷飲攤,上海光明牌的奶油大雪糕、可可棒冰頂好吃,提著保溫瓶去灌冰凍水、酸梅湯、綠豆湯的人在排隊。倉橋上的糖果店,暢銷的蘇打餅乾、克力架、華夫夾心餅乾經常斷貨。3分一包的鹹支卜、5分一包的甜支卜、兩毛一包的奶油話梅整整齊齊碼在大糖缸裡。肉店北面的新風點心店,湯包、餛飩鮮咂咂,門前招牌上寫的“今日供應大肉包子”,不知被哪個惡作劇的抹掉一橫,成了“人”肉包子,路人觀之皆吐舌鬨笑。點心店對面的大眾食堂,麵條味道相當靈,單澆面、雙澆面,就連陽春麵的清湯都是那麼鮮。最南端的地標三角井,埋在地下許多年,90年代道路拓寬時才得以重見天日。三角井西面是紅極一時的飯館“鴻運樓”......

蘇州憶舊:吳江老街舊蹤之中山街丨爾雅齋

【吳江 松陵 三角井 攝影:雲巛】

蘇州憶舊:吳江老街舊蹤之中山街丨爾雅齋

【中山街南段,鴻運樓附近,王白石溪提供照片】

“雲姑娘,好久不見啊!”我驀地恍過神來,迎面,老鄉鄰黃阿姨在打招呼。開心地同她寒暄幾句,拍拍肩道別,邁下小橋,繼續踽踽獨行於街頭。常說,回憶是醇香的酒,苦澀也是醉;回憶是精神盛宴,懷舊也是享受。今夜的我卻分明惆悵滿懷,沉醉和樂享在腦中紛亂縈繞,深深嘆息那恬靜的、悠閒的、溫潤的、精緻的、不緊不慢的水鄉民居生活的漸漸遠離,緬懷那積澱下的濃濃鄉情的悄悄淡去。

蘇州憶舊:吳江老街舊蹤之中山街丨爾雅齋

【中山街中段 ,作者故居附近,雲巛 截拍於吳江舊影展】

無力挽回什麼,過往如塵煙飛逝。詩意的江南迷失了,迷失在鋼筋水泥的叢林中,溫婉的柔情、安祥的神采、清麗的姿容、夢迴的小樓、靜謐的庭院、遠去的老街只能點點滴滴彌留在記憶裡,撿拾,回味。

蘇州憶舊:吳江老街舊蹤之中山街丨爾雅齋

【中山街中段,小園弄口的大棧房,雲巛 截拍於吳江舊影展】

友情提示:

您的每一句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