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忆旧:吴江老街旧踪之中山街丨尔雅斋

苏州忆旧:吴江老街旧踪之中山街丨尔雅斋

【松陵中山街后河图景,云巛 翻拍于《吴江风情•小桥流水人家》】

《苏州忆旧:吴江老街旧踪之中山街》

中山街是松陵城内的主街区,也可说是城的脊梁。它起初叫“北塘街”,因西枕市河“北塘河”得名,是条南北向的长年累月自然汇集而成的小街,迷你却兴旺。挨挨挤挤,两旁商铺林立,百货店、粮米店、理发店、裁缝店、茶馆、药房、布店、肉店、大饼店、刻字店、棕棚店、弹棉花店等居货山积,行人水流。“吃、穿、住、行”列肆招牌,璨若云锦,北塘街是城墙内唯一繁华的商贸街区。街的下滩,店家与街坊枕河而居,对岸眺望“下塘街”,石埠头边绿水潺潺;街的上滩,东临大片错综的幽曲深巷,民居繁密而洁净。

苏州忆旧:吴江老街旧踪之中山街丨尔雅斋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中山街北段,皮鞋厂门市部附近,色影随行提供图片】

苏州忆旧:吴江老街旧踪之中山街丨尔雅斋

【1935年弹石路面的北塘街(即后来的中山街)云巛 翻拍资料】

原先的北塘街,狭窄街面因年代久远,凹凸不平,雨季易积水,路人行走不便,也不利车辆行驶。自1935年起,政府决定拓宽老街,下令沿街民居限期拆让,测量“一段工程”自小仓桥起至北门止,告长388公尺;测量“二段工程”自小仓桥至县府大门止,又自北门吊桥至大有桥南止,共长500公尺,中间配以花圈马路。改建后的北塘街全路面宽度为7公尺,内车行道宽4.5公尺(二段工程加宽为5公尺),弹石街面以厚10、长6、宽5公分的金山石块整齐铺砌而成,路基埋设30公分。路两旁各建1.25公尺宽的平行水泥人行道,水泥管每隔40公尺建1大阴井、2小阴井。科学设计的路面坡度和排水槽沟利于泄水,实属筑建规范的标准城市街道,在民国的吴江市政建设中算得上跨出了举足轻重的一大步。1936年,北塘街正式扩建成功,县政有记载:“北塘街为本县城区商业繁盛之区,惟街道狭隘,最阔处仅二公尺,人力车对面迎来,行人须侧身而过,既於交通消防有碍,且亦有损市容,为便利交通繁荣市面起见,实有拓宽街道从速建宽平马路之必要。经历任之倡议於今方克告成。”

苏州忆旧:吴江老街旧踪之中山街丨尔雅斋

【民国市政记录“建设城区北塘街马路”, 云巛 翻拍资料】

苏州忆旧:吴江老街旧踪之中山街丨尔雅斋

【民国市政记录“建设城区小菜场”,于北塘街南段东爿,云巛 翻拍资料】

北塘街拓宽时,正值宣传孙中山崇拜的推广,许多城镇的主干道被命名为中山路,希冀达到永久纪念孙中山的目的,就此松陵的北塘街改名为中山街。国民党南京政权建立后,“中山”成为全国各地重要而普及化的空间纪念形式,有中山路、中山纪念堂、中山公园等,松陵也是一应俱全,积极响应,除了扩建中山街,七阳山旁兴建了气派庄严的中山堂,并圈以中山公园相配套,也就是当时的吴江公园。“中山”一度成为世界上影响最为广泛的以人名命名的路名,成为人们形成城市记忆的重要空间载体。生活于今天的人们,谈起中山街都不免会联想到一代伟人孙中山。

苏州忆旧:吴江老街旧踪之中山街丨尔雅斋

【1935年弹石路面的中山街,南段,庙前街转弯口,吴江档案馆藏】

70后的我,记忆中印痕最深的是七、八十年代的老街回想。整条中山街,南端以三角井打头,北端红叶造纸厂收尾,从一切都要计划票供应的经济紧缩期慢慢过渡到改革开放期,沿街各类商铺如雨后春笋般冒起一批,又换过一茬,农机公司、新华书店、文具店、钟表店、新风点心店、大众食堂、卫生防疫所、农资公司、食品店、亚洲理发店、茶馆店、中华眼镜店、民乐旅馆、小蒋美发厅、皮鞋厂门市部、老保用品商店、废品收购站、沧桥头菜场、中百公司、鸿济堂药店、松陵照相馆等等。其中,以著名的仓桥头为闹市中心,商贾云集,摊贩遍布。马常宏老师有幅早期的油画习作,亲切保留了仓桥头大黑板的影像,也就是酱油店南墙上的那块家喻户晓的布告栏。镇上有什么重大新闻、通告,有专人及时用粉笔写上,来大街闲逛的、做买卖的、泡茶馆的,但凡经过的人都要在仓桥头布告栏前张望一会儿,交头接耳一番。

苏州忆旧:吴江老街旧踪之中山街丨尔雅斋

【1983年的中山街仓桥头,摄者:马常宏】

远走他乡的松陵人大明的故居就在仓桥头,他的中山印象停留在四、五十年代里。鬓发苍苍的老先生曾深情回忆:“中山街这个名字多么亲切,多么温馨。它是我故乡的街道,象我的亲兄弟亲姐妹一样,伴随着我度过了美好的童年。如今它已不复存在,连一点影子也没有了。中山街,从三角井到北门城门不足千米。儿时的记忆里却很长很长,足以藏得下我的童年。从解放前飞机的轰炸声,到文化革命的群众游行示威,都在这条街上烙下了记印。我出生在大仓桥以南,下滩的一个店面房屋内,上幼儿园、小学都在三多桥小学。虽然小学在下塘街,但每天上、下学走的还是这条中山街。从家门口出来,经过三角井,再穿过一条小弄,走过三多桥才能到学校。早上,朱记大饼店买一付大饼油条;中午,帮父亲去三角井煤炭店买十斤煤球;晚粥前去赵万泰酱园买五分钱十景菜。小时候就这样生活在中山街上。百步之内能搞定全部生活。儿时,中山街上没有汽车,连自行车都很少。休息天,尽可以在街上跳绳、滚铁环、飞洋片、打弹子、吃铜板,任你胡作非为;暑天,后面北塘河上可以钓鱼、游泳、荡脚盆,冬天,可在河面上走冰。无数好玩的游戏充塞了我们的童年,也都在这条中山街上。”

苏州忆旧:吴江老街旧踪之中山街丨尔雅斋

【中山街南段,街心花园,摄者:二爷的丸小布】

八十年代后期,随着城镇建设的不断拓展,开阔的新马路一条条建成,中山街开始步入逐段拆迁时期。仓桥以南是最先拆除的,先是沿河的下滩,后是街东侧的上滩,一路向北,白墙上依次画上血红的“拆”字,惶惶驱赶着街巷古宅依水的安逸。1988年9月25日,仓桥西面的中山大厦正式开业,原中山街上的国营商店,包括五交化、文化用品、百货、棉布、糖烟酒等大多集中到新商厦了。部分老字号老商铺迁移到其他街市,如新华书店、鸿济堂、中华眼镜店、牙防所等搬到红旗路。 1992年,我居住了20年的老宅也被夷为平地,成为后期沿岸景观花园的一隅。倒是那深陷多年的三角井(明代名臣吴山为便利邑民,捐资在其西宅凿井井栏以一巨石分三穴取水。当时吴江知县张明道为褒扬其德,题名为“怀德井”。)在此次道路拓宽时,得以重见天日。

苏州忆旧:吴江老街旧踪之中山街丨尔雅斋

【吴江 松陵 怀德井 文物标志 摄影:云巛】

苏州忆旧:吴江老街旧踪之中山街丨尔雅斋

【吴江 松陵 怀德井铭记 摄影:云巛】

苏州忆旧:吴江老街旧踪之中山街丨尔雅斋

【吴江 松陵 三角井与围栏全景 摄影:云巛】

昔日清爽的石板路,现如今却变成了车轮滚滚的水泥大道,绵延地向两头盖通过去,一头覆盖府西街直向南,一头盖过老北门奔向北,长得望不到尽头。老街剧变成大道后,两侧的白墙青瓦、木楼小院都拆得精光,紧挨北塘河的下滩整成了沿岸景观花园,上滩栉比鳞次地耸立起一座座高楼。北塘河的清澈不再,拘在钢筋水泥的缝隙中无力喘息,尴尬地泛着淡淡的水腥味儿。

苏州忆旧:吴江老街旧踪之中山街丨尔雅斋

【1985年前的三角井,王白石溪提供照片】

苏州忆旧:吴江老街旧踪之中山街丨尔雅斋

【1985年9月1日的三角井中心花坛,王白石溪提供照片】

中山老街的身影已经悄然远去,然而它曾经有过的城市空间中的至尊地位却永远矗立在几代人的心里。它不仅是一条纪念孙中山之路,更是一条民族谋求独立平等自由和幸福的康庄大道。无论道路改造中拆迁、安置、规划与修建等工程有多繁复,民众均积极投入建设,并倾全城之力打造它的繁荣。民国时期的中山街就有比较配套的城市化构件,多样兴盛的大小商号聚集、规范的菜场专区建设、公共厕所分布、大河桥的穿插筑就,都大大方便了民众的生活起居,有力促进城市文明进度,也推动了商贸经济的有序发展。

苏州忆旧:吴江老街旧踪之中山街丨尔雅斋

【中山街南段,商业局门前,摄者:二爷的丸小布】

从早期自然形成的自由贸易小街市“北塘街”,到民国系统扩建后的标准城市街道“中山街”,到文革期间被改名的“东方红大街”,到恢复“中山街”路名,再到现今往两端延伸的“中山南路”和“中山北路”,这条老街数百年来走过的风风雨雨,是老城变迁的主要写照。

苏州忆旧:吴江老街旧踪之中山街丨尔雅斋

【中山街南段,国营肉店附近,浪打穿提供图片】

中山街,它承载了城市的大部分记忆,与松陵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蕴涵着不可再生的文化积淀,延续着难以抹去的乡土情怀。

苏州忆旧:吴江老街旧踪之中山街丨尔雅斋

【1990年左右的中山街北段,摄者:红霞】

苏州忆旧:吴江老街旧踪之中山街丨尔雅斋

【1990年左右的中山街北段,摄者:红霞】


附中山随想一则:

《远去的中山街》

夏夜,漫步中山路,中山老街的旧地块,“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闷热的天,将惆怅的心烘得更干更涩。踱上渊博桥,手中的冰淇淋不及品尝已化掉大半,滴落着,飘入市河里,犹如那忘却的前尘往事散落在或甜蜜或伤感的记忆中。

苏州忆旧:吴江老街旧踪之中山街丨尔雅斋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中山街中段,亮叔学堂附近,色影随行提供图片】

倚栏,回首凝望,昔日的中山街荡然无存,旧影不见,风姿不再,只剩脚下那静静的北塘河泛着淡淡的水腥味儿,在路灯的光影里黑亮亮地闪着波纹。都说这条市河臭了,成死水了。遥想原来的松陵古镇,河道纵横、湖荡棋布的一派水乡泽国景象;想着推开老宅后窗,闲看妇人们洗刷、孩童们河中戏水的悠然;想着载满新鲜蔬果、鱼虾的小船摇过,人们站在河埠头讨价还价挑选抛飞的热闹场面;想着清粼粼的水中忽隐忽现的穿条杠小鱼儿;想着撅起屁股在河阶上捣鼓小蝌蚪正欢时,却不小心滑入河中大惊失色的狼狈相;想着搂住哥哥的腰,坐在凤凰自行车后面,歪歪扭扭在石板路上颠簸、尖叫;想着攥紧红红绿绿的计划票,茫然挤在仓桥头帮大人排队的拥堵长龙;想着大清早拎着竹篮筐一路狂奔,冲到大饼油条店的急吼吼样;想着一群小赤佬端着自制的木枪、纸炮,来回穿梭混战于街巷中......

苏州忆旧:吴江老街旧踪之中山街丨尔雅斋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中山街中段,食品厂附近,色影随行提供图片】

伸出纤细的手,向远处比划丈量老街的距离。八百多米长、四米多宽的中山街,由民国时期吴江县长徐幼川指派修建成弹石路,八十年代中期一度铺成清爽的石板路,现在却变成了车轮滚滚的水泥大道,绵延地向两头盖通过去,一头覆盖府西街直向南,一头盖过老北门奔向北,长得望不到尽头。老街剧变成大道后,两侧的白墙青瓦、木楼小院都拆得精光,紧挨北塘河的下滩整成了沿岸景观花园,上滩栉比鳞次地耸立着一座座高楼。

苏州忆旧:吴江老街旧踪之中山街丨尔雅斋

【中山街北段 ,云巛 截拍于吴江旧影展】

一阵微风徐徐吹来,眼前隐约晃动:啊,对面的小园弄还在,弄口那家人的黄狗仍忠实地趴在门前,机警地观察着走过的路人,墙边叉着的竹架上晾晒着主人的衣物。弄口北面那个有名的敞门堂子,红光布厂老宿舍区,人称七十二家房客,大头菜和毛豆夫妻俩又打得鸡飞狗跳。弄口南面的国营大栈房门前,一堆赤膊的男子围着玩扑克。欧式风格的大栈房有个辉煌的名字“东方红旅馆”,源于红色年代,中山街曾叫“东方红大街”。“大河桥”的长长石阶上,搓洗衣物的女人们在忙碌中打趣闲聊,家长里短,快速传播着或大或小各类信息,嬉笑的声浪一波波传开。公共自来水龙头旁,男人们提着洋铅桶、木桶排队拎水。健硕的长生爷爷一点也不服老,两大桶水端得四平八稳,健步如飞。远处街底,水关桥桥堍突兀矗立着的邮电大楼像个大门神拦在中山街和北门街中间。

苏州忆旧:吴江老街旧踪之中山街丨尔雅斋

【中山街后河 ,云巛 截拍于吴江旧影展】

转头南望,马地主家老楼里,四扇大木门的中间两扇敞开着,大厅里两桌麻将已哗啦啦开场。里面后厢房,顾家大少爷率领的围棋大阵杀得正欢。丁家大院门前的电线杆下,纪家那个知青返城后疯傻掉的小女儿摇着蒲扇,痴笑着,自语着。曾经靓丽的她是评弹团演员,那把心爱的琵琶静卧在花被上。食品厂里飘出阵阵饼香,玫瑰馅、豆沙馅的酒酿饼让人垂涎,健脾养胃的八珍糕尤其香喷喷。新华书店与文具商店门对门,喜掐小孩脸蛋的老朱晃悠在木框玻璃柜前,正逮着逗乐的机会。我摸着曾被掐过无数次的脸蛋,提心吊胆的又痛又羞又恼的滋味涌上心头。文具店的门板上有个小门洞,电影《特高课在行动》拍摄时,有个特写镜头,敲敲板门,小门洞打开,露出一双警惕的大眼向外骨碌张望。文化站黄站长全家上阵,漂亮的老婆、女儿都当起了群众演员。文具店旁边的油漆商店,高大帅气的汤经理,英年早逝,吴江电视台点歌档里飘出刘德华的《来生缘》,不知是哪个情深的人为汤帅送去的一片心意。热闹的仓桥头,摊头摆位,商铺云集。酱油店西墙面的大黑板上,大大的粉笔字醒目登着两位生第二胎的处分,仰头观望的人们交头接耳在议论。斜对面的“浑塘”(松陵浴室),脏兮兮的木地板,衣服挂在房顶上,热毛巾甩来甩去,修脚师傅劲道足,又搓背来又扦脚。“浑塘”夏天的冷饮摊,上海光明牌的奶油大雪糕、可可棒冰顶好吃,提着保温瓶去灌冰冻水、酸梅汤、绿豆汤的人在排队。仓桥上的糖果店,畅销的苏打饼干、克力架、华夫夹心饼干经常断货。3分一包的咸支卜、5分一包的甜支卜、两毛一包的奶油话梅整整齐齐码在大糖缸里。肉店北面的新风点心店,汤包、馄饨鲜咂咂,门前招牌上写的“今日供应大肉包子”,不知被哪个恶作剧的抹掉一横,成了“人”肉包子,路人观之皆吐舌哄笑。点心店对面的大众食堂,面条味道相当灵,单浇面、双浇面,就连阳春面的清汤都是那么鲜。最南端的地标三角井,埋在地下许多年,90年代道路拓宽时才得以重见天日。三角井西面是红极一时的饭馆“鸿运楼”......

苏州忆旧:吴江老街旧踪之中山街丨尔雅斋

【吴江 松陵 三角井 摄影:云巛】

苏州忆旧:吴江老街旧踪之中山街丨尔雅斋

【中山街南段,鸿运楼附近,王白石溪提供照片】

“云姑娘,好久不见啊!”我蓦地恍过神来,迎面,老乡邻黄阿姨在打招呼。开心地同她寒暄几句,拍拍肩道别,迈下小桥,继续踽踽独行于街头。常说,回忆是醇香的酒,苦涩也是醉;回忆是精神盛宴,怀旧也是享受。今夜的我却分明惆怅满怀,沉醉和乐享在脑中纷乱萦绕,深深叹息那恬静的、悠闲的、温润的、精致的、不紧不慢的水乡民居生活的渐渐远离,缅怀那积淀下的浓浓乡情的悄悄淡去。

苏州忆旧:吴江老街旧踪之中山街丨尔雅斋

【中山街中段 ,作者故居附近,云巛 截拍于吴江旧影展】

无力挽回什么,过往如尘烟飞逝。诗意的江南迷失了,迷失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温婉的柔情、安祥的神采、清丽的姿容、梦回的小楼、静谧的庭院、远去的老街只能点点滴滴弥留在记忆里,捡拾,回味。

苏州忆旧:吴江老街旧踪之中山街丨尔雅斋

【中山街中段,小园弄口的大栈房,云巛 截拍于吴江旧影展】

友情提示:

您的每一句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