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人文:江南第一長橋“垂虹橋”的歌謠丨爾雅齋

蘇州人文:江南第一長橋“垂虹橋”的歌謠丨爾雅齋

蘇州人文:江南第一長橋“垂虹橋”的歌謠

歌謠,是民歌、民謠、兒歌、童謠的統稱。古人以合樂為歌,徒歌為謠,歌與謠都可用於歌唱,合稱歌謠。也有人說,詩歌的童年即歌謠。劉師培《論文雜記》解說:“上古之時,先有語言,後有文字。有聲音,然後有點畫;有謠諺,然後有詩歌。”

蘇州人文:江南第一長橋“垂虹橋”的歌謠丨爾雅齋

江南的歌謠歷史源遠流長,在黃帝時代,吳越地區就流行一首《彈歌》,又名《斷竹歌》:“斷竹、續竹;飛土,逐肉。”雖僅八字,但已是一首完整原始獵歌了。它源自《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文中越國善射者陳音對越王勾踐解釋弓箭的歷史時說了以下一段話:“古者,人民樸質,飢食鳥獸,渴飲霧露,死則裹以白茅,投於中野。孝子不忍見父母為禽獸所食,故作彈以守之,絕鳥獸之害。故歌曰‘斷竹,續竹,飛土,逐肉’之謂也。於是神農、黃帝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四方。”

蘇州人文:江南第一長橋“垂虹橋”的歌謠丨爾雅齋

所謂有生活就有歌謠,且用方言傳唱,不論是歌詞還是音調皆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古人云:“吳歌惟蘇州為佳,往往得詩人之體。”吳歌是江南的民間歌謠,是詩化的民間文化。民間歌謠又常常以山歌、情歌、小調和一些以吟誦形式的出現。蘇州地區有白茆山歌、蘆墟山歌、崑山民歌、同裡宣卷、白洋灣山歌等,其中的蘆墟山歌與同裡宣卷都是我的家鄉“吳江”的寶貴財富。尤其是由張舫瀾、馬漢民、盧群蒐集整理的長篇敘事山歌《五姑娘》,用吳江的蘆墟方言演唱,曲調委婉,內容豐富,填補了漢族無長歌的空白。

蘇州人文:江南第一長橋“垂虹橋”的歌謠丨爾雅齋

近期聽聞“吳江地方誌系列叢書”之一《垂虹橋志》即將正式出版,作為生於斯、長於斯的吳江松陵人,我欣喜之餘,找出檔案局贈送的《松陵鎮志》細細查閱垂虹橋的掌故。厚達一千多頁的鎮志,沉甸甸的,置於書桌前數年,偶爾選擇性瀏覽一二,竟遲遲未曾精讀完。這次我無意間找到首《長橋問答歌》,作者暫時無考。


長橋問答歌(無名氏)

奴唱山歌來問一聲,

問聲哥哥吳江格座長橋幾栱到東門,

長橋面上有幾千幾百幾十塊橫鋪長石板,

兩頭一對啥個獅子滾繡球?

奴唱山歌答一聲,

答回你哥哥來提問。

吳江格長橋六十二栱到東門,

長橋面上九千九百九十九塊橫鋪長石板,

兩頭一對石頭獅子滾繡球。

奴唱山歌來問一聲,

問聲你哥哥啥人對你話吳江長橋六十二栱到東門,

啥人對你話長橋面上九千九百九十九塊橫鋪長條石,

啥人對你話一對石頭獅子滾繡球?

奴唱山歌答一聲,

答回你哥哥來提問。

撐船阿哥對奴話,

長橋六十二栱到東門。

松陵廟格和尚對奴話,

長橋上九千九百九十九塊橫鋪長條石。

石匠師傅對奴話,

兩頭一對活靈活現的石獅子。

奴唱山歌來問一聲,

撐船阿哥是啥地方格人,

看廟和尚是啥地方格人,

石匠師傅又是啥地方格人?

奴唱山歌答一聲,

答回你哥哥來提問。

撐船阿哥是吳江人,

看廟和尚是河南人,

石匠師傅麼蘇州香山人。

奴唱山歌來問一聲,

問聲你哥哥長橋當中有隻啥格亭,

亭子頂上有幾隻角,

亭子裡向有點啥格人?

奴唱山歌答一聲,

答回你哥哥來提問。

長橋面上有隻四角亭,

東南西北四個門。

亭子裡向坐滿捉魚人,

坐勒裡向看風景。

亭子格名字叫垂虹亭。


長橋問答?唱的不就是咱松陵的垂虹橋麼。早在五年前(2013年春天),我曾寫過一篇《吳江長橋風貌》——解讀北宋《千里江山圖》中的橋影。那時手頭尚無現成的白話志書可翻,全憑度娘幫忙,頗吃功夫。

(附鏈接:吳江長橋風貌——解讀北宋《千里江山圖》中的橋影)

蘇州人文:江南第一長橋“垂虹橋”的歌謠丨爾雅齋

吳江諸鎮,松陵為之城關。松陵長橋,也叫利往橋、垂虹橋,位於吳江城東門外,始創於北宋慶曆八年(公元1048),原為木橋。當時的吳江縣城為古松江所分隔,東門外泱泱一片水域,百姓往返均靠船隻擺渡,時遇風浪侵擾,十分不便。《利往橋記》中有詳細的興建介紹。北宋慶曆七年(1047年)的冬天,縣知事李問與縣尉王廷堅募捐要建縣學,上級不允,遂將募捐款項用來造橋。1048年6月18日,新橋落成,全長千餘尺,用木萬計,取名利往橋,意思是“便來濟往,安若履道 ”。橋兩堍各有一亭,一名“匯澤”,一名“底定”,橋身中央建有九脊飛簷的正方橋亭一座,名 “垂虹亭”。登橋四望,萬景在目,世人也稱之謂“垂虹橋 ”。

蘇州人文:江南第一長橋“垂虹橋”的歌謠丨爾雅齋

垂虹橋的木橋歷史延續了270餘年,期間曾因風濤衝擊或兵燹之災而數度重建,橋孔最多時達99孔。後來易木為石,又經改修,建成多孔聯拱石橋,更為壯美,令垂虹橋的盛名遠播,成為當時的江南第一長橋。它消除了蘇杭驛道的最後一個險要大渡口,不僅有利通航,吸引商賈雲集,多孔橋身也是重要的洩洪口。自此,吳江成為車船之都會,帶動了一方經濟繁榮,有詩云:“插天帶東勢嵯峨,截斷吳江一幅羅。江北江南連地脈,人來人往渡天河。龍腰撐雲漁舟去,鰲背高馳駟馬過。橋上青山橋下水,世人曾見幾風波。”垂虹橋橫跨湖澤之磅礴氣勢,引無數騷人墨客爭相吟詠,太湖流域的太湖文化風潮曾一度鼎盛。

蘇州人文:江南第一長橋“垂虹橋”的歌謠丨爾雅齋

再輕輕吟唱這首《長橋問答歌》,詼諧生趣,卻又那麼陌生,不知何時開始傳播開來,我第一次發現它的存在。嚴謹地考據,垂虹橋最長達99孔,是木橋時期。改建為聯拱石橋後,曾達62孔,再以後隨著自然變遷與地貌改變,長橋下的河道漸漸變窄,橋孔數只會縮,不會擴。石橋時期62孔最早可追溯到1325年,距今接近700年。經兵燹之後又重修,1471年仍為62孔。到1866年重修時,馮桂芬作《重建垂虹亭記》說到長橋所在地已不是當年臨太湖枕吳淞江的景觀,蒿蘆擁塞漸成平陸之狀始於明中葉。到1957年,存47孔。1967年發生主橋體夜塌,此後成斷橋至今未恢復。1985年建垂虹橋遺址公園。

蘇州人文:江南第一長橋“垂虹橋”的歌謠丨爾雅齋

《長橋問答歌》通俗易懂,接地氣,歌詞多處巧思,充滿民間智慧。譬如:“長橋面上九千九百九十九塊橫鋪長石板”,其“九”的巧用,諧音“久”,九千九百九十九既是個長久的吉祥數字,又代表數量之多、長橋之宏偉。又如:“撐船阿哥是吳江人,看廟和尚是河南人,石匠師傅麼蘇州香山人”,將職業人的特色精準展示。舊時在蘇州地區,木匠石匠堆裡,就屬香山幫頂有名氣。河南嵩山少林寺天下聞名,看廟誦經的大頭和尚自是河南來的靈光。而水鄉澤國的太湖流域自然是漁人身手了得,吳江本地人大多通水性。

蘇州人文:江南第一長橋“垂虹橋”的歌謠丨爾雅齋

另外,松陵歌謠裡還有一首《拜地藏》也提到了長橋,反映了垂虹橋與周邊鄉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場景,也展示出江南“質樸、向善”的民風。我索性一併摘錄,與大家分享。


拜地藏(無名氏)

七月三十拜地藏,

拜得地藏菩薩廟堂堂。

家家儕燒狗屎香,

條條路上放紅光,

南無阿彌陀佛。

長橋河裡放水燈,

水燈放到三天門。

三天門裡拜唔伲格地藏王,

南無阿彌陀佛。


這首《拜地藏》看似簡單,卻頗為押韻,朗朗上口,其內涵信息量不小。熟悉松陵掌故的老吳江人,應該能隱隱瞧出燒香河與三天門的身影及它們的箱底故事。且待雲巛下回分解吧。

(文中配圖系網摘)

蘇州人文:江南第一長橋“垂虹橋”的歌謠丨爾雅齋

友情提示:

您的每一句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