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人文:江南第一长桥“垂虹桥”的歌谣丨尔雅斋

苏州人文:江南第一长桥“垂虹桥”的歌谣丨尔雅斋

苏州人文:江南第一长桥“垂虹桥”的歌谣

歌谣,是民歌、民谣、儿歌、童谣的统称。古人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歌与谣都可用于歌唱,合称歌谣。也有人说,诗歌的童年即歌谣。刘师培《论文杂记》解说:“上古之时,先有语言,后有文字。有声音,然后有点画;有谣谚,然后有诗歌。”

苏州人文:江南第一长桥“垂虹桥”的歌谣丨尔雅斋

江南的歌谣历史源远流长,在黄帝时代,吴越地区就流行一首《弹歌》,又名《断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虽仅八字,但已是一首完整原始猎歌了。它源自《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文中越国善射者陈音对越王勾践解释弓箭的历史时说了以下一段话:“古者,人民朴质,饥食鸟兽,渴饮雾露,死则裹以白茅,投于中野。孝子不忍见父母为禽兽所食,故作弹以守之,绝鸟兽之害。故歌曰‘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之谓也。于是神农、黄帝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四方。”

苏州人文:江南第一长桥“垂虹桥”的歌谣丨尔雅斋

所谓有生活就有歌谣,且用方言传唱,不论是歌词还是音调皆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古人云:“吴歌惟苏州为佳,往往得诗人之体。”吴歌是江南的民间歌谣,是诗化的民间文化。民间歌谣又常常以山歌、情歌、小调和一些以吟诵形式的出现。苏州地区有白茆山歌、芦墟山歌、昆山民歌、同里宣卷、白洋湾山歌等,其中的芦墟山歌与同里宣卷都是我的家乡“吴江”的宝贵财富。尤其是由张舫澜、马汉民、卢群搜集整理的长篇叙事山歌《五姑娘》,用吴江的芦墟方言演唱,曲调委婉,内容丰富,填补了汉族无长歌的空白。

苏州人文:江南第一长桥“垂虹桥”的歌谣丨尔雅斋

近期听闻“吴江地方志系列丛书”之一《垂虹桥志》即将正式出版,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吴江松陵人,我欣喜之余,找出档案局赠送的《松陵镇志》细细查阅垂虹桥的掌故。厚达一千多页的镇志,沉甸甸的,置于书桌前数年,偶尔选择性浏览一二,竟迟迟未曾精读完。这次我无意间找到首《长桥问答歌》,作者暂时无考。


长桥问答歌(无名氏)

奴唱山歌来问一声,

问声哥哥吴江格座长桥几栱到东门,

长桥面上有几千几百几十块横铺长石板,

两头一对啥个狮子滚绣球?

奴唱山歌答一声,

答回你哥哥来提问。

吴江格长桥六十二栱到东门,

长桥面上九千九百九十九块横铺长石板,

两头一对石头狮子滚绣球。

奴唱山歌来问一声,

问声你哥哥啥人对你话吴江长桥六十二栱到东门,

啥人对你话长桥面上九千九百九十九块横铺长条石,

啥人对你话一对石头狮子滚绣球?

奴唱山歌答一声,

答回你哥哥来提问。

撑船阿哥对奴话,

长桥六十二栱到东门。

松陵庙格和尚对奴话,

长桥上九千九百九十九块横铺长条石。

石匠师傅对奴话,

两头一对活灵活现的石狮子。

奴唱山歌来问一声,

撑船阿哥是啥地方格人,

看庙和尚是啥地方格人,

石匠师傅又是啥地方格人?

奴唱山歌答一声,

答回你哥哥来提问。

撑船阿哥是吴江人,

看庙和尚是河南人,

石匠师傅么苏州香山人。

奴唱山歌来问一声,

问声你哥哥长桥当中有只啥格亭,

亭子顶上有几只角,

亭子里向有点啥格人?

奴唱山歌答一声,

答回你哥哥来提问。

长桥面上有只四角亭,

东南西北四个门。

亭子里向坐满捉鱼人,

坐勒里向看风景。

亭子格名字叫垂虹亭。


长桥问答?唱的不就是咱松陵的垂虹桥么。早在五年前(2013年春天),我曾写过一篇《吴江长桥风貌》——解读北宋《千里江山图》中的桥影。那时手头尚无现成的白话志书可翻,全凭度娘帮忙,颇吃功夫。

(附链接:吴江长桥风貌——解读北宋《千里江山图》中的桥影)

苏州人文:江南第一长桥“垂虹桥”的歌谣丨尔雅斋

吴江诸镇,松陵为之城关。松陵长桥,也叫利往桥、垂虹桥,位于吴江城东门外,始创于北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原为木桥。当时的吴江县城为古松江所分隔,东门外泱泱一片水域,百姓往返均靠船只摆渡,时遇风浪侵扰,十分不便。《利往桥记》中有详细的兴建介绍。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的冬天,县知事李问与县尉王廷坚募捐要建县学,上级不允,遂将募捐款项用来造桥。1048年6月18日,新桥落成,全长千余尺,用木万计,取名利往桥,意思是“便来济往,安若履道 ”。桥两堍各有一亭,一名“汇泽”,一名“底定”,桥身中央建有九脊飞檐的正方桥亭一座,名 “垂虹亭”。登桥四望,万景在目,世人也称之谓“垂虹桥 ”。

苏州人文:江南第一长桥“垂虹桥”的歌谣丨尔雅斋

垂虹桥的木桥历史延续了270余年,期间曾因风涛冲击或兵燹之灾而数度重建,桥孔最多时达99孔。后来易木为石,又经改修,建成多孔联拱石桥,更为壮美,令垂虹桥的盛名远播,成为当时的江南第一长桥。它消除了苏杭驿道的最后一个险要大渡口,不仅有利通航,吸引商贾云集,多孔桥身也是重要的泄洪口。自此,吴江成为车船之都会,带动了一方经济繁荣,有诗云:“插天带东势嵯峨,截断吴江一幅罗。江北江南连地脉,人来人往渡天河。龙腰撑云渔舟去,鳌背高驰驷马过。桥上青山桥下水,世人曾见几风波。”垂虹桥横跨湖泽之磅礴气势,引无数骚人墨客争相吟咏,太湖流域的太湖文化风潮曾一度鼎盛。

苏州人文:江南第一长桥“垂虹桥”的歌谣丨尔雅斋

再轻轻吟唱这首《长桥问答歌》,诙谐生趣,却又那么陌生,不知何时开始传播开来,我第一次发现它的存在。严谨地考据,垂虹桥最长达99孔,是木桥时期。改建为联拱石桥后,曾达62孔,再以后随着自然变迁与地貌改变,长桥下的河道渐渐变窄,桥孔数只会缩,不会扩。石桥时期62孔最早可追溯到1325年,距今接近700年。经兵燹之后又重修,1471年仍为62孔。到1866年重修时,冯桂芬作《重建垂虹亭记》说到长桥所在地已不是当年临太湖枕吴淞江的景观,蒿芦拥塞渐成平陆之状始于明中叶。到1957年,存47孔。1967年发生主桥体夜塌,此后成断桥至今未恢复。1985年建垂虹桥遗址公园。

苏州人文:江南第一长桥“垂虹桥”的歌谣丨尔雅斋

《长桥问答歌》通俗易懂,接地气,歌词多处巧思,充满民间智慧。譬如:“长桥面上九千九百九十九块横铺长石板”,其“九”的巧用,谐音“久”,九千九百九十九既是个长久的吉祥数字,又代表数量之多、长桥之宏伟。又如:“撑船阿哥是吴江人,看庙和尚是河南人,石匠师傅么苏州香山人”,将职业人的特色精准展示。旧时在苏州地区,木匠石匠堆里,就属香山帮顶有名气。河南嵩山少林寺天下闻名,看庙诵经的大头和尚自是河南来的灵光。而水乡泽国的太湖流域自然是渔人身手了得,吴江本地人大多通水性。

苏州人文:江南第一长桥“垂虹桥”的歌谣丨尔雅斋

另外,松陵歌谣里还有一首《拜地藏》也提到了长桥,反映了垂虹桥与周边乡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景,也展示出江南“质朴、向善”的民风。我索性一并摘录,与大家分享。


拜地藏(无名氏)

七月三十拜地藏,

拜得地藏菩萨庙堂堂。

家家侪烧狗屎香,

条条路上放红光,

南无阿弥陀佛。

长桥河里放水灯,

水灯放到三天门。

三天门里拜唔伲格地藏王,

南无阿弥陀佛。


这首《拜地藏》看似简单,却颇为押韵,朗朗上口,其内涵信息量不小。熟悉松陵掌故的老吴江人,应该能隐隐瞧出烧香河与三天门的身影及它们的箱底故事。且待云巛下回分解吧。

(文中配图系网摘)

苏州人文:江南第一长桥“垂虹桥”的歌谣丨尔雅斋

友情提示:

您的每一句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