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杂谈:经典别解(下)丨尔雅斋

本期继续推荐“尔雅群”文友忘却沧桑的《经典别解(下)》。诗词无达诂,别解自生趣。词义在变化,语气略不同,文言的含义也会南辕北辙。

编语:云巛

古文杂谈:经典别解(下)丨尔雅斋

经典别解(下)

三、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论语·阳货》

男权社会是一直把这句话当作至理名言的——从有历史记载以来,中国大概一直是男权社会,所以从没有人推出异议。但文明终于在不断的进化,女人的地位似乎也在不断的提高,如今不仅有了母亲节,更有了三八妇女节,而男人节好像却并没有出现。于是女人的地位自然要提高了——虽然招工时候往往免不了还是要歧视一下——我们中国人向来讲究“古已有之”,就是没有也可以让古人重新改口。孔老先生是圣人,圣人的话自然是不错的。圣人讲到女人大约也就是这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了,那么重新为圣人再传一次吧:

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不妨选摘一些观点,供大家茶余饭后分享……

先从文字看,这句话,按照逻辑分析,“唯”如果是副词,作“独、只、仅仅”讲,这是历来普遍的用法。杨伯俊先生的《论语译注》就是这样译的。意思是:只有“女子与小人”难养。但只有“女子与小人”难养,并非所有“女子与小人”都难养。则这句话是特称而非全称的命题。前句是论断,后句是论据:“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是“女人与小人”难养的理由和表现,也是孔子所言“女子与小人”的界说:并非所有的女子与小人都难养,只是“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的“女子与小人”难养。孔子所说的“女子”,并不等同于妇女,“女子”这些词,只是妇女中“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者。同样,“小人”也不是男人中的体力劳动者,而只是男人中的“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者。

再从治国之道分析。原来孔老先生所说的女、子、小人为三股政治势力!依据是这句话其实是标点错误。“女子”中间应有标点断开,如“女、子”。“女”指的是君主的妻妾,“子”指的是君主的儿子,“小人”指的是君主周围的宠臣、佞臣、优伶、宦官之类。“女”“子”“小人”三者勾结起来,乱政篡权,是当时引发政治动乱的主要根源,因此,老先生说的是治国平天下的大道。

又有从齐家之道诠释的。此处女子小人指家中仆妾言。妾视仆尤近,故女子在小人前。因其指仆妾,故称养。待之近,则狎而不逊。远,则怨恨必作。善御仆妾,亦齐家之一事。白话试译:先生说:“只有家里的妾侍和仆人最难养。你若和他们接近了,他将不知有逊让。你若和他们远了,他便会怨恨你。”

更有从孔老先生个人恩怨分析的。据说卫灵公的宠姬南子,为了抬高自己的身望,公开炫耀,贬低了孔子。因此,注重礼法和尊卑秩序的孔子才会发出感慨:“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因此,孔子在谈这个话题时之所以忿忿,是有一个特别的所指对象,就是卫国南子这类贵妇。

其余的分析作传的还有许多,但只看这几种,俺是已经昏昏然不晓得东南西北了,借句话,叫作这真是“你不说我还清楚,你越说我越糊涂”了。只是难为了孔老先生,被人骂也是因为这句话,被人赞也是这句话,他也只有安眠地下,装聋作哑,再不肯起来分辩了。

四、学而优则仕

我们中国的文字也可以算得博大深奥了。据说有一次,中国和美国有场体育赛事,赛前中国人放言,中国队将大胜美国队,美国人自然老大不服气,心道你说胜,我偏让你败!于是自作聪明的预言:中国队将大败美国队,一面欣欣然自以为得意,乐得屁颠屁颠,不道中国人正捂着嘴巴偷偷的笑:不管大败大胜,反正都是中国人赢。也难怪外国人学汉语总是弄得稀里糊涂,便是我们中国人自己,有时也晕晕乎乎,解释词句往往南辕北辙,背道而驰。潇湘馆里,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不道这并不是问候,更不是赞美,却是咬牙切齿的怒叱:若不知道语气,能够看懂?!便如俚语讲两船相撞未撞之时,双方艄公见势不妙,齐声大呼:“弗嗨哉,弗嗨哉!”及至“砰”的一声大响,众人长吁一口气,叹曰“奈么嗨!”(吴方言,译作官话,前面一句是“不好了不好了”,后面一句是“这下好!”)究竟好与不好,全看你自己理解了。

说到语气,就算最简单的一个字,语气不同,意思便也不同。譬如语气词“嗯”,声调不同,意思也就不一样:读作阳平的时候是疑问,发去声的时候是答应,“嗯”上声的时候,就颇有点发嗲味道了,所以,男人万不可“嗯”个上声,否则就近似于小沈阳了。

又有一种难懂处,词义还在不断的变化。《楚辞·九章》云:“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总稀里糊涂,那三闾大夫要望远舒忧,干吗要神经兮兮站人家先人坟头上去?后来才知道,那坟不过是高高的土堆,并非墓地,远古,人死了理起来并不堆土,故《礼记·檀弓》云:“古者墓而不坟。”

闲来无事,翻翻唐宋诗词充斯文,见陆游说“江水不胜绿,梅花无赖香”,好生奇怪这么喜欢梅花的陆游,咋就责梅花为无赖了呢?又见辛弃疾写儿子:“最喜小儿无赖”,心道辛弃疾老糊涂,儿子做了无赖还如此偏爱,这种溺爱实在太也过分,显然不是一个好家长。待得请教了博识的人,却说那无赖不是放刁撒泼、蛮不讲理,乃可爱是也。汉语言要学通,果然大非易事,由此观之,若望文生义,胡乱解之,结果难免大相径庭。

倘是解释文人的诗句,纵使鲁鱼亥豕也无关紧要;但倘是治国平天下的经纬之论,胡乱别解就难免会贻害百姓了。

譬如孔圣人的那句“学而优则仕”,最早对这句话的解释是这样的:优:优裕,有余力,治学而有余力,就去做官。因为前面还有一句:“仕而优则学”,自然是做官有余力就去学习了。也许这确实是孔夫子的本意,孔子是圣人,学习之后的余力毫无疑问是多多的,大可以在读书与做官之间游刃有余。因此夫子要做个官,实在是用牛刀杀鸡的等闲事情。只可惜几百诸侯之中,竟然没有一个识货的,别说待价而沽,自己在大街上叫卖才做了鲁国司寇,但只有几个月,就不得不挂冠还乡,无可奈何之下,只好把这帖为政为学的极妙方子传给弟子门人了。

子夏传下这方子的时候大约也没有走多少样,但辗转几代以后,终于变成了读书读得好才可以做官,这时的“优”解作优秀了。将此话说得更现代一点,就是有高学历、有知识、有专业的人,才应提拔为官,这显然具有很现实的意义,是值得百姓为之叫好也是百姓趋之若鹜的。当今的公务员制度,恐怕正也体现着“学而优则仕”。公务员法不仅要求当公务员必须具备相当的文化学历,而且强调一般的公务员“凡进必考”,每年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人那么多,要能从中胜出,自然要“学而优”,甚至是“优中更优”。所以,毫无疑问,公务员都是人中精英了。

大约从隋、唐开始罢,学而优则仕具体为科举制度的实行,夫子的经纬之论成了国策,久而久之,终于成为读书人自觉的心理追求。“学而优则仕”渗入了读书人的血液——只有读书才能走上仕途,读书就是为了做官。于是,读书成了做官的敲门砖。当下的应试教育,难说不和学而优则仕有关,蔚为壮观的高考大军,蔚为壮观的公考大军,除了我们中国,还有哪个国家有?

毕竟因为我们幸运的有孔夫子这等圣人在!

注:配图系网摘

古文杂谈:经典别解(下)丨尔雅斋

友情提示:

您的每一句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