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捕食不是末日!這種蟲子被鳥吃掉也可以繁衍後代

對於大部分的昆蟲和他們的蟲卵來說,被鳥類捕食者吃掉就意味著生命的結束。

但最新研究表明竹節蟲卵可以在不被損傷的情況下通過捕食者的消化系統,這就意味著鳥類的捕食偏好可能會為這種移動緩慢的昆蟲提供一種新的繁衍方式。

被捕食不是末日!這種蟲子被鳥吃掉也可以繁衍後代

儘管竹節蟲類可以很好地偽裝自己,可禁不住鳥類仍非常喜歡以它們為食。竹節蟲的蟲卵錯綜分佈著許多細小血管,蟲卵的大小、顏色、形狀都與竹節蟲生長環境中的一種植物的種子非常相似。蟲卵表面覆蓋著一層草酸鈣,這使得竹節蟲卵的表面相比於其它蟲卵更平滑結實。

許多種類的竹節蟲都可以對它們的卵進行授精——這是一種被稱為單性繁殖的現象。鳥類捕食攜帶有受精卵的雌性竹節蟲,(雌性竹節蟲)看起來就像攜帶有種子的蘋果或其它水果。

竹節蟲卵的這些特徵——被鳥類捕食和堅硬的外殼——引起了一隊日本科學家的興趣。他們想通過研究知道竹節蟲卵是否在被鳥類吞食和排洩後,依然可以孵化。

來自神戶大學(Kobe University)的 Kenji Suetsugu 主導了這項研究。為了驗證猜想,他們選擇了在日本地區竹節蟲的主要捕食者——棕耳夜鶯,又稱慄耳短腳鵯,並餵給它們三種日本本地竹節蟲的蟲卵(Ramulus irregulariterdentatus,日本棘竹節蟲和 Micadina phluctaenoides)。

三種蟲卵通過鳥類消化系統後的無損概率在 5% 到 20% 之間。科學家也證實,Ramulus irregulariterdentatus 的蟲卵在被從鳥類排洩物分離後,成功孵化出新的竹節蟲。這些研究結果表明,通過棕耳夜鶯與其它鳥類實現竹節蟲繁衍的方式是確實可行的。

“我們接下來會分析竹節蟲的基因結構,”研究小組的組長 Suetsugu 表示。“基於這項研究結果,我們希望調查其它與竹節蟲有相似基因結構的昆蟲是否也可以在鳥類的遷徙路徑沿途被發現,以及竹節蟲與昆蟲都依賴鳥類繁衍後代的原因是否是它們具有基因相似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