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壮的崖山海战,八岁小皇帝投海自沉

悲壮的崖山海战,八岁小皇帝投海自沉

公元1271年,忽必烈统一北方大部分地区建立元朝,次年水陆并进南下攻打南宋的残余势力。元军在襄樊大破宋军以后,直逼南宋首都临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五年后,五岁的小皇帝宋恭帝出城献降。杨淑妃眼看着都城陷落,于是带着自己的两个儿子出逃,在金华与大臣陆秀夫会合。

悲壮的崖山海战,八岁小皇帝投海自沉

忽必烈一看不是已经投降了么,怎么还在顽抗,于是派大将伯颜征剿。没办法,杨淑妃带着老赵家最后的火种一路逃到了福州,国不可一日无君,杨淑妃扶植了自己七岁的大儿子赵昰当了皇帝,是为宋端宗,又重新搞起了一套班子,什么陆秀夫陈宜中文天祥这拨人,用以继续对抗元军。

悲壮的崖山海战,八岁小皇帝投海自沉

结果不到一年,福州也沦陷了,小皇帝继续跑到了泉州,到了地方才发现人家早就投降元朝了。于是偷了船又逃往广东雷州,这一次呢,又刮起了台风,小皇帝还掉到水里得了肺炎。当时的丞相陈宜中说,留在大陆是没有希望了,不如我们逃到占城,大概在今天越南的一个地方。杨太后说那哪行,蛮夷之地怎么可以住人,而且小皇帝病了怎么远行。陈宜中摇了摇头,这样,作为臣子的我先过去看一看地方,顺便再拉起一帮人马日后再接应陛下,结果陈宜中前脚刚走,小皇帝病重夭折,弟弟赵昺继续登基顶上皇位,也是南宋最后一个皇帝宋怀宗。

悲壮的崖山海战,八岁小皇帝投海自沉

那边元军又追了过来,没办法,只能继续逃,最后逃到了崖山也就是今天的广东江门。打开地图你会发现,崖山这个地方,东西两面是山,两山之脉向南延伸进入大海,就像一半开掩的门,而山两岸的中间就是一个非常大的港湾。所以元军到了这个地方,没有急着攻城拔寨,而是三面包围了这里。

悲壮的崖山海战,八岁小皇帝投海自沉

那么南宋最后逃到崖山还剩多少人呢?史书上记载的大概是二十万左右,另外还有近千艘战船。可是这二十万人,也不是什么精锐,你想一想从建安跑到福建又逛了一圈广东,大部分兵士都是一些什么游勇散兵,没有什么组织性,更没有什么战斗力,最后从陆地上打到海上,准备逃跑的时候,船的方向都掌握不好。反观元军这边,也是鱼龙混杂,总数两万人的部队,其实正儿八经的蒙古人一千人不到,其中掺合着什么汉人,金人,契丹人,甚至还有西夏人。唯一区别的就是蒙元那边的军队是一路高歌猛进,士气正盛。

悲壮的崖山海战,八岁小皇帝投海自沉

公元1279年,张弘范率元军攻至崖门,元军浩浩荡荡陆续抵达崖山,这个张弘范就是个汉人,他采取围而不攻的策略,把明军路上的补给线大部分都切断了。南宋的统帅叫张世杰,他采取破釜沉舟的战法,把小皇帝陆地上所建的宫殿粮仓全部焚毁,你们元军不是厉害么,我自己活不成,你们来了也没东西吃。然后自己跑到港湾里把船都连上,用船重新拼了一个大蜘蛛网,然后这张网就停在东西两面山的港湾里。

悲壮的崖山海战,八岁小皇帝投海自沉

结果人家元军一来,在两个最南边的出海口搞了一道封锁线,切断了宋军最后一条来自海南方面的补给线,宋军成了瓮中之鳖。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万余火箭齐发,对着宋军一顿乱射。可怜的宋军将士几天都没有吃饭,水也没得喝,一下子慌了神。后面就是宋军大败,元军冲散宋军队形,张世杰见大势已去,带着杨太后率十余只船舰斩断大索离开主力部队向外突围而去。

悲壮的崖山海战,八岁小皇帝投海自沉

陆秀夫比较倒霉,自己在的那个船的掌舵手是个混子,方向都不会掌握,还把船撞了一个大洞。陆秀夫对着小皇帝说: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负宋末帝投海。时年宋末帝也只有八岁。宋末帝死后,杨太后痛哭:“我忍死历尽艰险到这里,是为着赵氏的一块骨肉,他现在也去了,我还有什么好牵挂的?于是跳海而亡。紧接着数以千计南宋军民蹈海自尽,元朝人编的《宋史》记载,“七日之后,海上浮尸以十万计……”虽然有些夸张,如此也可见一斑。

悲壮的崖山海战,八岁小皇帝投海自沉

传说小皇帝落海之后,遗骸浮出海面。有一群仙鸟遮住少帝遗骸,随海水漂流到天后庙。一天庙主往海边巡视,忽见海面群鸟异象。庙主认为这必定是神仙的指示,便设法将它拖上岸来。等到群鸟飞去,露出一个孩童,身上穿着黄袍,面色红润如生人。庙主知道这就是少帝赵昺。就在这时,海边天后庙里的一根栋梁突然塌下。庙主与乡绅父老认为此栋梁是天后娘娘送给少帝做棺材用的木料,便用它做成棺材,礼葬少帝于天后庙西边的小南山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