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解釋一下“形而上學”?

浩浩59170

形而上學一詞,來自《易經》“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通俗說法就是“玄學,”比如“三玄”:《老子》、《莊子》、《易經》。也稱“出世的哲學。”西方哲學中的這一部分,由嚴復翻譯過來就稱為“形而上學。”

形而上學大致分三個部分:本體論、精神學、宇宙論。

一、本體論

又叫本質論,研究關於本質的抽象概念。就比如一張桌子,它的本質是什麼?桌子只是它的名稱,它的本質是木頭或者金屬。木頭的本質又是纖維,金屬的本質是元素等“打破砂鍋問到底”式的追根問底,這就是“本體論。”

二、精神學

又叫靈魂學,研究精神意識、靈魂、上帝的學問。著名的有黑格爾和胡賽爾的《精神現象學》。莊子夢蝶也屬於精神意識學,到底我是蝴蝶,還是蝴蝶是我?究竟是夢中的現象是真實的,還是醒來後的是真實的?

現代的量子物理學就是“科學”的精神學,它證明靈魂也是一種物質。這些靈魂物質是如何產生的?最終會到什麼地方去?是誰掌控著它們?這個神秘的超能力者是否就是造物主“上帝?”

三、宇宙論

宗教認為是上帝創造了宇宙,但哲學家們認為“上帝”是自然神,是一個抽象的、沒有人格的自然超能量創造了宇宙。對宇宙的生成以及持續性等方面的研究,就叫做宇宙論。



霍大勝

《物理學之後》這部書一共收集了14篇文章,主要內容類似於中國古代所說的“道”。所以,這部書傳入中國以後,翻澤家嚴復根據《易經•繫辭上》中的“形而上者謂之道”,譯作“形而上學”。“形而上學”這一概念就是這樣來的。

但是,《易經•繫辭上》中說完“形而上者謂之道”,緊接著又說“形而下者謂之器”,從全句來看與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之後(形而上學)》是有區別的。《易經》認為“道”和“器”不是孤立靜止的,而是相互作用的。“道”、“器”相互作用發生的變化,叫做“變”。順著變化而推廣發揮,叫做“通”。取此變通之理而施於天下百姓,叫做“事業”。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之後(形而上學)》則認為,“非物質存在”是“最高程度抽象的存在”。他把《物理學之後(形而上學)》和神學一併稱為“第一哲學”。更重要的是他認為:“對象中自身靜止和運動的原因,永遠是獨立自主”的。還認為一切構成都是具體事物的簡單堆積,都是孤立的,沒有聯繫的。通過以上比較可以看出,《易徑》中的“形而上者謂之道”所包含的哲學觀點與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之後(形而上學)》所包含的哲學觀點,是完全不同的。嚴復不過是借用了“形而上學”這個概念而已。

黑格爾哲學認為,《物理學之後(形而上學)》的哲學觀點是反辯證法的,是反辯證法的同一語,是不可接受的。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物理學之後(形而上學)》是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世界的,認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立的,是永遠不變的。即使有變化,也只是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而事物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其原因不在於事物的內部,而在於事物的外部,是外力作用的結果,從而否認事物的內在矛盾是推動事物變化的根本動力。馬克思主義哲學當然也不接受“形而上學”。

這種“形而上學”的哲學觀點,曾於十五世紀下半期到十八世紀,在歐洲廣泛流行,而且派生出了許多以“形而上學”為特徵的哲學流派。如庸俗進化論、相對主義、折衷主義等等,都是“形而上學”的變種。



王寶山10

形是介於有形與無形中間的那個點,或者說一條線。

形而下就很好理解,就是有形的東西,稱為器世界。每個不同形狀的物件有著不同的作用。即使相同作用的物件,起碼體現出某些特異性,比如滿足視覺不同的感受。

形而上的東西,就是沒有形狀的,沒有相體的,比如心思,進一步說,比如心。

心屬於形而上的,心臟屬於形而下的物件。

正是無形無相,只能意會,不可言傳。只能學,感悟,不能解剖,不可觸摸到。

心分為八層,甚至九層,十層,每層都不相同,可是,誰知道心在哪裡呢?唯有學,悟才能瞭解。


餐具清洗專家

有形而理解淺薄是形而下,無形又理解不了的還要捕風捉影的都是形而上。都是虛妄型小聰明,與大智慧無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