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之初的袁世凱:在朝鮮的寒夜裡,冷暖自知

創業之初的袁世凱:在朝鮮的寒夜裡,冷暖自知

在中國的近代史上有這樣一個人,當國父孫中山先生還在為著上書李鴻章而四處奔走時,他已經在朝鮮戰場贏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當孫中山先生還在與楊衢雲先生為著興中會的領導權而爭論時,他已經在與洋人縱橫捭闔,聯繫東南互保的相關事宜,並訓練出中國第一支近代化陸軍。當孫中山先生組織起革命政黨中華同盟會卻因為其內部不和而倍感迷茫時,他已經廢除了科舉制度尋求大清的君主立憲之道了。當孫中山先生還在美國的某個華人小餐館打工維持生計時(唐德剛《晚清七十年》),他已經開始東山再起,尋求南北和談了。沒錯,這個人便是袁世凱。

袁世凱,字慰亭,發跡於朝鮮,因鎮壓義和團運動以及訓練新軍走向了帝國權力的中心,在之後的16年之間,起起落落,浮浮沉沉,卻一直在權力的中心,併為著國家的獨立與個人的私慾而掙扎著。

有關於袁世凱的童年,有太多的文章,筆者也就略去了,從他的發跡地點朝鮮開始說起吧。袁世凱因為學業不精,毅然棄筆從戎。憑著自己的機靈,得到了吳長慶的賞識。任命袁世凱為“前敵營務處”,和現在的後勤主任差不多。保障軍需供應,勘定行軍路線等。算是個閒差吧,畢竟吳長慶是袁世凱叔叔輩的人,讓侄子去前線衝殺,於心不忍。

但此時的朝鮮卻是個亂世之秋,朝鮮大院君與朝鮮王妃兩人為了把持朝政互相爭鬥。筆者在讀這一段歷史時,總覺得朝鮮人在這一點上做的不怎麼好的。這個所謂的大院君,就是朝鮮國王的父親。即對於兒子即位成為國王,本人卻沒有得到王位的人的封號。也就是說,國王的王位不是從爹那傳過來的,而是由於上一代國王沒有子嗣,在族內選了一個孩子過繼給國王了。國王去世了,過繼的孩子繼承王位。新任國王的父親便是大院君了,那這樣的話父子之間肯定會有不和嘛,畢竟國王上面有個爹,到底誰說了算有點說不清楚。可是朝鮮的這位國王(高宗李熙),偏偏是個貪圖享樂的主,不問政事,而他的閔妃又是一個權力慾望很強的人,所以老公公和兒媳婦之間勢必會產生一場爭鬥。外戚與宗室的權力鬥爭在中國屢見不鮮,但是鬥爭的主角是這樣的關係,中國歷史上還真沒有。行文至此筆者不禁想到了之後的端郡王載漪,拼了命的想立自己的兒子當皇帝,最終以八國聯軍侵華的悲劇而告終。歷史不能假設,可如果端郡王的兒子溥儁真的做了皇帝,中國的歷史又是怎樣呢?會不會重蹈朝鮮的覆轍呢?

創業之初的袁世凱:在朝鮮的寒夜裡,冷暖自知

閔妃

大院君和閔妃的爭鬥已經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朝鮮爆發了壬午軍亂。1882年,大院君第二次上臺執政,宣佈閉關鎖國,這引起導致了正在崛起的日本的不滿,戰爭一處即發。閔妃集團以此向清廷求援並清除大院君,此時的清王朝只剩下朝鮮一個藩國,不能再丟,所以派出吳長慶,丁汝昌的軍隊增援朝鮮。並搶在日本軍隊前,進入漢城。袁世凱乃跟隨吳長慶的部隊東渡朝鮮。袁世凱率領一支清軍配合行動,殺死了幾十名兵變參與者。戰鬥中,袁世凱一路放槍,帶頭衝在最前面,他的堅毅勇敢感染了部下,兵變很快得以平定。吳長慶在給清廷的呈報中將他讚揚了一番,說他“治軍嚴肅,調度有方,爭先攻剿,尤為奮勇”,報以首功。隨後不久,大院君被押回清朝問罪。

而袁世凱則以幫辦朝鮮軍務身份駐藩屬國朝鮮,協助朝鮮訓練新軍,開啟了袁世凱練兵的先河。袁世凱留鎮朝鮮期間,得到了朝鮮上下的一致好評,朝鮮人士稱讚他:“明達夙成,留京師(漢城)期年,大得都民之心”。他也和金允植、金炳始等多名朝鮮士大夫結為忘年之至交。他在朝鮮被稱為“袁司馬”。這一年,袁世凱僅僅23歲。

但是雖然大院君被拿下,日本的野心卻因此而極度膨脹,拿下朝鮮本就是日本稱霸亞洲計劃的重要一步,於是便再次陰謀顛覆朝鮮。1884年,日本人藉助朝鮮黨爭企圖控制朝鮮王室,朝鮮國王無奈之下求援於袁世凱,袁世凱再次憑藉著自己的能力平定叛亂,維護了朝鮮的主權。北洋大臣李鴻章也開始注意這位年輕有為的少年,開始對他進行關注與關照。但樹大招風風撼樹呀,袁世凱的一些列行為招致了同僚們的不滿,便開始列舉罪狀參奏袁世凱,袁世凱自己的行為也的確有些過了,給人以口舌,便於1885年初回國。

創業之初的袁世凱:在朝鮮的寒夜裡,冷暖自知

隨後,李鴻章為加強清朝對於朝鮮的控制,為了避免朝鮮私底下與日俄等國家暗通曲款,便又一次派袁世凱出使朝鮮。再次進入朝鮮,袁世凱不但沒有吸取上次被人彈劾的教訓,反而更加的變本加厲,不斷干涉朝鮮內政,甚至有廢掉朝鮮國王的打算,袁儼然成為了朝鮮的太上皇。引起了多方的不滿,但由於李鴻章認為袁世凱最適合朝鮮,所以頂住了各方壓力,力挺袁世凱。但是,隨著中日間摩擦不斷加劇,袁世凱自己頂不住了。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日本暗中調度軍隊進入朝鮮。袁世凱也向清朝乞援調兵,但李鴻章此時卻深陷黨爭之中,被翁同龢等人攻擊,李鴻章自顧不暇便要求袁世凱再撐一陣子。此時,身為光桿司令的袁世凱認為再呆下去可能就真的“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了,便化妝為平民逃回中國。

7月22日抵達天津。回國後又於8月6日奉旨前往遼東前線,協助周馥轉運糧械、收集潰卒等後勤事宜,至次年5月請假回籍省親。在前線的這10個月間,通過目睹甲午戰爭清軍兵敗如山倒的慘狀,袁世凱萌生了用西法練兵的設想,他說:“竊查此次軍興,往往易為敵乘,迭見挫敗者,雖由調度之無方,實亦軍制之未善,若不權時度勢,掃除更張,參用西法,認真訓練,則前車之鑑,殊足寒心。”的確,此時的袁世凱即便有心殺賊,卻也無力迴天了。我們可以諷刺袁世凱是一個逃兵,是一個可恥的懦夫,投機分子,但也不得不承認,清王朝的軍隊確實是爛到根了。曾經讓太平天國的軍隊膽寒的淮軍,在日本人的面前卻也一個個的做了逃兵。這個現象不是某一個人造成的,清王朝的軍隊,該換個樣子生存了。

創業之初的袁世凱:在朝鮮的寒夜裡,冷暖自知

甲午戰敗,清政府吸取教訓任命榮祿為北洋大臣訓練新軍,袁世凱也是當仁不讓的得到了榮祿的召喚,拿起了教鞭。此時,他結識了段祺瑞,馮國璋,王世珍,曹錕等人。這些人在日後都成了他北洋團體中的核心成員,都是左右著中華民國命運的北洋強人。

但是,新軍沒有好的政體也無濟於事,就當袁世凱練兵之際,卻又爆發了義和團運動,庚子國難隨之而來,清王朝真的被打疼了。與《辛丑條約》的簽訂幾乎同時到來的,是李鴻章的去世,這個譽滿天下,也謗滿天下的老人,終於再不用為慈禧太后背黑鍋了。而隨著李鴻章的去世,袁世凱也當仁不讓的進入了帝國的權力中心。隨之而來的,是廢科舉,練新軍,建立現代警察機構,直到慈禧去世。在這段時間,袁世凱走向了自己的第一個人生巔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