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与公孙渊用项上人头告诉你,套牢时要斩仓

孙子兵法说,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这句话,写起来不过九个字,但踏石有印,抓铁留痕。历史上有两个人物就用自己的人头告诉你,为什么要打不过就走?同样也可以警醒你为什么套牢一定要撤退。

人生的路很长,但是关键时候就几步,尤其是到了危机的时候,如何决策,这是作为考验一个人的谋略水平的,因为其他时候,还有改错的机会。而到了最后关头,一步错,就会万劫不复。首先本博先通过对吕布最后的谋略分析,来给大家一丝启示!

【资治通鉴第62卷】广陵郡太守陈登率领广陵郡郡兵作为曹操的先锋,进抵下邳。吕布亲自率军,屡次与曹操交战,全都大败,只好退守城池,不敢出战。曹操写信给吕布,为他陈述利害,吕布恐惧,打算投降。陈宫说:"曹操远来,势不能停留过久。将军如果率领步、骑兵屯驻城外,由我率领剩下的军队在内守城,如果曹军进攻将军,我就领兵攻击他们的后背;如果曹军攻城,则将军在外援救。不过一个月,曹军粮食吃光,我们再行反击,可以破敌。"吕布同意,打算留陈宫与高顺守城,自己率骑兵截断曹军的粮道。吕布的妻子对吕布说:"陈宫与高顺一向不和,将军一出城,陈宫与高顺必然不能同心协力地守城。万一出现什么问题,将军要在哪里立脚!而且曹操对待陈宫犹如父母对待怀抱中的幼儿,陈宫还舍弃曹操来投靠我们;你待陈宫并未超过曹操,就把全城交给他,抛别妻儿家小,孤军远出。如果一亘有变,我难道能再做你的妻子吗?"吕布就打消那个计划,偷偷派遣部下官员许汜、王楷向袁术求救。袁术说:"吕布不把女儿给我送来,理应失败,为什么又来找我?"许汜、王楷说:"您现在不救吕布,是自取败亡。吕布一破,您也就要破了。"袁术于是整顿动员军队,声援吕布。

吕布与公孙渊用项上人头告诉你,套牢时要斩仓

当时吕布屡战不胜的情况下有三条路可选,

1、投降(类似割肉,认赔出局)

吕布投降无异于,政治生命的终结。一般人特别是聪明人和事业上成功的人,他们的性格特点都是不认输,这也是我们看到象牛顿、凯恩斯这些人反而炒股不成功的原因。

2、死战(逢低再度买入摊平成本)

陈宫给出的计谋,就是通过分兵,疲敌之计。通过拖延时间,来消耗曹操的粮草。看似毫无漏洞其实是大有问题的。那就是,外敌强大的情况下,内部是要分裂的…… 逢低再度买入摊平成本,有可能越陷越深,意志力不坚决的人容易否定自己。股票从40跌到35,你抄底,跌到30你抄底,跌到8元,估计你不会抄底,反而会去卖 掉自己的股票。

3、外援(类似做对冲)

吕布只能依靠外援这个策略,于是去联合袁术。且不说袁术此时自身难保,即使来救,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还有很大可能被曹操,围城打援,直接伏击。舍近求远的计谋,大多在等待中绝望!做对冲也不并能换回股票被套牢的命运。

吕布(套牢者)最佳的应对危机的方案只有一个:保存实力,走为上策。

识时务者为俊杰,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自己的实力能保存多少就保存多少。吕布远比刘备强大的多,但是刘备在徐州几次都没有守住。什么都不顾,什么妻儿老小,什么铁杆部下,关键时候的一匹快马,比什么都重要。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没有什么是不能放弃的。关键时候,舍不得东西,会让你失去的更多。固守孤城,焉能不败。吕布如果带着高顺张辽和自己的铁军一起走才是人生最大的本钱。本钱在,一切都能赚回来。

很多人看了吕布事例后说,吕布是个勇夫,别人不会象他那么笨!可能会觉得不就是逃跑割肉吗,谁不会这么简单的事,我告诉你,大家还真不会!司马懿征公孙的案例也是一个血淋淋的案例。

先说一下历史的背景。

237年7月,魏明帝任命毌丘俭为幽州刺史,率领幽州诸军及鲜卑、乌桓军屯驻与辽南,准备武力征讨,同时征调公孙渊到洛阳。公孙渊当然明白魏明帝的企图,他拒不奉诏,同时起兵反抗。

双方在辽隧爆发激烈战斗(今辽宁鞍山附近)。恰好辽东地区下大雨,十多天不停,劳师远征的魏军形势严峻,毌丘俭作战失利,魏明帝只得下诏退兵。第二次征讨辽东之战又失利了。公孙渊在胜利之后得意忘形,自立为燕王并设立百官。

魏明帝召回在南方领兵的司马懿,向他询问征讨辽东的方略。魏明帝首先问司马懿,公孙渊会有什么对策,司马懿说:“事先弃城逃走,是上策。凭借辽水抗拒我大军,这是中策。坐守襄平是下策。”

魏明帝又问:“公孙渊会采用哪种?”司马懿回答:“只有聪明人能正确估量彼此实力。预先弃城,不是公孙渊所能做到的。他定会认为我们这次孤军远征不能持久,一定会先在辽水抗拒,再退守襄平,这是中计和下计”。魏明帝问:“往还需要多少时间?”司马懿说:“去百日,回百日,攻战百日,用六十天休息,一年时间足够了。”

当问需要多少兵力的时候,司马懿回答道需兵四万。当时许多大臣认为四万人出征保障后勤极为困难。司马懿反驳道,征讨辽东需行军四千里,这种长距离行军虽说是企图奇兵取胜,但也需要有足够的实力,不能只考虑军费。

公元238年正月,司马懿正式启程讨伐辽东。

吕布与公孙渊用项上人头告诉你,套牢时要斩仓

公孙渊得知司马懿进兵的消息后却成了热锅上的蚂蚁。为了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公孙渊又向吴国称臣,并请求吴国进行北伐,以缓解辽东的压力。辽东的使者来到吴国时,吴人纷纷要求杀了他们为张弥报仇。但孙权听取了大臣羊衜的建议厚待辽东,并派秘使前往辽东。

得知公孙渊向吴国称臣后,魏明帝也颇为担忧。他问蒋济,孙权会派兵救辽东吗?蒋济认为孙权不会为辽东而出兵北伐的,现在孙权大张声势无非是为了欺瞒辽使和迷惑我方。但我们也要做好准备,辽东的登陆地点沓渚(今辽宁旅顺),据公孙渊的老巢襄平很远,但如果我军在辽东久攻不下,孙权很有可能派兵从海上来袭击我们。

这时司马懿的大军经碣石到达了辽东。公孙渊立刻派将军卑衍、杨祚等率步、骑共数万前来迎击。辽东军以辽隧为核心组织起一个南北六七十里的防线来阻挡魏军。司马懿看到这个情况立刻改变行动方案,决定以一部兵力多树旗帜佯攻辽隧防线,自己率主力绕过辽隧防线偷渡辽水突袭公孙渊的老巢襄平。

当时很多将领对于司马懿的方案不了解。司马懿就向众将解释道,敌军坚营高垒,如果我们进攻势必会师老兵疲,这样正中敌军下怀。现在敌军主力都留在这个防线上,老巢一定兵力空虚。他们看到我军去攻击老巢,一定会折返与我军交战,这样我们就能趁机大破敌军。

果然如其所料,当卑衍看到司马懿出现在自己后方时,连夜撤出了辽隧防线赶往襄平。司马懿看到辽东军惊慌赶来,立刻命令魏军发起进攻。魏军三战三捷大破辽东军。卑衍只得率军退守襄平。司马懿命令魏军挖掘堑壕对襄平进行围困。

这时正值七月,辽东大雨不停。这场大雨却令魏军喜忧参半。喜的是,魏军的粮船可以通过辽河直接运到城下,使大军不必担心后勤问题。忧的是,大雨一月不止,即便是平地都水深数尺,对于魏军的士气打击极大,三军将士都纷纷请求移营。

司马懿却下令军中敢有言移营者斩。都督令史张静犯令,司马懿立刻将其斩首示众,军中才稳定下来。司马懿还下达命令,禁止诸将擅自出击,并允许城中的守军出城樵采。

这时军中的司马陈珪就向司马懿问道,从前进攻上庸,八部并进,昼夜不停,半月之内就克坚城,斩孟达。现在怎么打的这么迟缓。司马懿回答道,孟达兵少但粮多,我军兵多却粮少,我军只能进攻,况我军当时兵力四倍于孟达,即便只有一半的胜算也得进攻,因为我们要与粮食竞争。

现在的情况是敌军人数是敌众我寡,但粮食方面却是敌饥我饱,况且现在的雨那么大,我军根本无法进行合围,如果现在我军还不让其出城樵采那不是逼他们逃跑吗?我军从洛阳出师,不担心敌人进攻,就担心敌人逃跑。夫兵者诡道,善因事变。我们现在的目的就是要让敌人安心的待在城中,不让其逃离。

雨停之后魏军立刻对襄平进行合围。魏军起土山,挖地道,昼夜不停的发起进攻。城中很快就弹尽粮绝,随之而来的是人人相食的惨剧。在这种情况下辽东军的将官也开始发生动摇,杨祚向魏军投降。

八月,公孙渊在无可奈何之下派自己的相国和御史大夫谈判,向魏军提出先撤围后投降的请求。司马懿斩杀使者、拒绝了公孙渊的请求。公孙渊只得再次派人向魏军谈判,并把自己的儿子作为人质送入魏军。司马懿还是拒绝了公孙渊的条件,开出自己的条件,让公孙渊在死亡还是投降上做选择 复遣侍中卫演乞克日送任。司马懿喝骂公孙的使者说:“军事大耍有五,能战当战,不能战当守,不能守当走,余二事惟有降与死耳。汝不肯面缚,此为决就死也,不须送任。” 。公孙渊看到这个情况彻底绝望了。

这时魏军加紧了进攻,8月23日魏军攻入襄平,公孙渊和自己的儿子公孙修只得率数百骑突围,但还是被魏军斩杀于梁水。司马懿进城之后,对辽东公卿以下七千多军民进行了屠杀,并将其尸体做成了京观,以炫耀胜利。辽东48年的割据状态就此终结。

最简单的事情最难做,逃跑谁不会,割肉谁不会?可是出于自尊自爱,和对现实力量的不切实际的暗想,很多人真是不会逃跑,也就一步步走上套牢的不回头之路。当我们帐户出现百分之十二的套牢时,一定要毫不犹豫地斩仓出逃。让我们再次回顾一下司马懿说的:“ 军事大要有五,能战当战,不能战当守,不能守当走,余二事惟有降与死耳。汝不肯面缚,此为决就死也,不须送任。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