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專訪攪局者李健:區塊鏈如何洗牌招聘行業?

【獨家】專訪攪局者李健:區塊鏈如何洗牌招聘行業?

文 | 四角小鹿

引言

一年前,李健還是領勢投資的創始合夥人,也是我的上司。

那時,我們一起尋找前沿科技項目,其中一類便是區塊鏈。當時的區塊鏈還很冷。

之後一年,我經歷了迴歸媒體,並創立媒體的過程。一年後,發現他也成立了區塊鏈基金FBC Capital,並投資了公信寶、NEO、亦來雲、分子未來等項目。

其實,他從2014年就開始關注加密貨幣,一路看過比特幣的瘋狂與陷落。在風吹草動聲、歡呼聲、哀嚎聲、泡沫破裂聲之中,不為所動,眼光始終鎖定在區塊鏈技術和應用上。

去年底,李健有了自己的女兒。而不知怎的,我覺得區塊鏈也被李健當做一個咿呀學語的嬰孩。幣圈的風氣,被他看做是拔苗助長,使它經常有點痛惜的感覺。

【獨家】專訪攪局者李健:區塊鏈如何洗牌招聘行業?

說起來,李健也就三十來歲,卻在IT行業有超過10年經驗,經常自詡自己是心態上47歲的老男人。

他崇尚獨立思考。轉型為投資人後,未曾間斷過高海拔登山、越野跑、攀巖等極限運動,不論是身體還是頭腦,他都保持著高度清醒和警覺。

而在去年12月,他決定再次轉型,成為一個區塊鏈創業者。

說是終於找到了一個區塊鏈,可真正落地的場景:從底層數據的真實性入手,更新人才市場。

李健給自己的應用起了非常簡潔的名字:「職場」。

洗牌招聘行業,他究竟有個什麼打法?

01、招聘市場亂象

招人難,李健在過去幾年深有體會。

在過去多年IT高管經驗中,他看到,“企業里人才流失率超過35%”。

而根源在於,招聘市場上信息不對稱。

用人單位無法得知想要的人才身在何處,也無法準確衡量人才的資質。簡歷中呈現出的,都是千篇一律模糊的樣貌。

而如Boss直聘、智聯招聘、拉勾、前程無憂等頭部平臺,已經打出品牌效應,對他們而言,不免會放鬆審核以提高市場份額。

而信息不對稱的根源在於,底層簡歷信息的不真實。

“20年以來都存在的信息真實性問題,沒有解決。”

比如簡歷上說有多年經驗,面試後發現是個小白;簡歷上說當過總監,實際上試用期沒到就被開除了……

這不能認為是招聘網站的問題。

“每個人的簡歷都是有水分的,輕則語言上加以潤色,重則改寫事實,情節惡劣的會用假經歷、假學位。平臺不可能一個個去排查,也無從查起。”

在這個生態鏈裡,每一方都在互相踢皮球。

求職者簡歷水分大,或加進了不實信息,卻覺得人人都這麼做,就直接丟給招聘網站;招聘平臺不關注簡歷質量,簡歷漂亮顯得平臺有價值,幹得好不好則不關自己的事;獵頭公司很多精力花在維護高管關係,逢年過節送禮,輸送人才的時候,只管完成kpi。

這是一種糟糕的內循環生態。

02、從底層保證信息真實

如何保證求職者信息的真實性?

“初期靠獵頭,後期靠企業。”

比如獵頭每上傳一個簡歷,都會標上在某人在某公司、某年某月,入職了某title;而一個員工,在企業內部,可能入職時是經理,後轉為marketing,之後又升為總監。“一個人在不同節點的信息,都可以被提交。”

類似以上信息都由獵頭、企業提交,對於這些信息,求職者只需確認。如此,信息的準確度將被大大提高。

這會是一個經典的Token經濟體系。

每個參與方,比如獵頭、技術、僱主、求職者,都可以參與到這個社區裡面,持有Token,獲得獎勵,形成良性循環。

比如當獵頭、企業貢獻信息時,會獲得Token獎勵;當信息被真實確認,獎勵會再追加。在這個過程中,個人對簡歷的潤色空間會大大降低。

之前原本軟性和模糊的信息,在鏈上更明晰和細化,每條信息可以得到正面或負面反饋。一旦學歷、經歷、職位、在職時間、技能等信息獲得共識,那麼該信息就將儲存在區塊鏈上,不被篡改。

保證了信息有效性,僱主就可以更精準定位到人才。比如快速搜索到會Python編程的人、有媒體經驗的人、做過某項目的人,簡歷篩選過程大大簡化。

在Token體系中,任何人不需要向「職場」、或者獵頭支付任何費用,因為Token的自獎勵,以及升值體系,會保證體系的運轉。

而他們獲得的Token獎勵可用於換取服務。這將是一個真實信息的“數據庫”,也是一個能完成從尋找到入職所有環節的應用服務。

03、擼起袖子長跑20年

在未來的戰略上,李健已經有了較為清晰的打法。

最終將是全民參與。“要完成這一步,需要把時間線拉長,可能要3~5年。”

在初期,「職場」社區建設會先鎖定幾個行業——信息技術、金融、地產行業。因為這些領域數據化程度更高,存在中介,和Token與這幾個行業有天然結合,隨後的發展將是信息累積和價值提升的過程。

然而,用區塊鏈做招聘平臺的,絕不會只有一家。

國際市場上,已經有Aworker、Hirematch、APII這樣的團隊開始行動。Aworker已經進行到第三輪ICO眾籌,Hirematch已與傳統招聘網站recruiter.com達成合作。這是一個勢在必行的趨勢。

而面臨國內外的競爭,李健一點都不擔心。“我們做的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應用,一點都不神秘。完成它就靠兩個字——耐心。”

的確,這是一條漫漫長路,因為即使當一個社區做到百萬人數級別,與全國十幾億人相比,仍是小規模數據。

“20年都沒解決的問題,我不妄想2年就解決”。 不是所有人都願意從底層信息開始改變,李健是用長線思維在做,“那些投機者會被市場淘汰掉”。

目前,他已經組成了集研發、產品、運營於一體的團隊,這支創始團隊,有阿里雲、螞蟻金服、創新工場的前技術和高管。他們相信,以小體量,就可以高效將「職場」繼續打造下去。

“我們將會傾注大量時間、金錢、精力,從地基開始,來更新古典的招聘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