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三分鐘的熱度,就有三分鐘的收穫

一個網友分享過一個故事。

有一次她加入一個新的圈子,談起自己的興趣愛好時,她說自己興趣愛好廣泛,但大多三分鐘熱度。

那時候,她習慣性地覺得,“三分鐘熱度”是個常用的貶義詞。

但有一個前輩沉默了一下,回了她一句:

“沒關係的。有三分鐘熱度,就有三分鐘收穫。”

小時候,總挨媽媽的罵“這孩子,做什麼事都堅持不下來,也就三分鐘熱度!”

現在回想起來,比三分鐘熱度更可怕的,是你對什麼東西都提不起興趣。

如果我們說一個人做事“三分鐘熱度”,大意就是說他一開始對某事很感興趣,但接觸了一段時間就沒了最初的熱情,覺得堅持下去也沒意思,最終放棄。

有三分鐘的熱度,就有三分鐘的收穫

我們都覺得,這個詞是貶義,所以從小到大,無論爸媽還是老師,總是一臉嚴肅地告誡我們:“做事不能三分鐘熱度,一定要有始有終。”

現在很流行“一萬個小時”,get一項技能,讓它變得很精通,需要一萬個小時,可是沒有那剛開始的“三分鐘熱度”哪裡談得上一萬個小時。

想到前幾天看咪蒙的一篇關於特長在人生中的重要性,你的特長首先要拿的出手,這是一個持久苦練的過程,可苦練的開始,還是需要對這件事充滿好奇與熱情。

如果一開始只是為了最後的成果,可能就在事情做到最無聊最枯燥時就沒有什麼能支持你做下去的信心了,當然也有特例,但畢竟我們生活中還是希望帶著一份愛去做自己喜歡的事,而不是憋著勁去做自己覺得無意義甚至深惡痛絕的事情吧~

所以你是否覺得"三分鐘熱度"還是件壞事?那是最開始你愛上某件事的初心,要牢記在心,在枯燥無趣時,拿來警醒或者慰藉自己的心,突然覺得這就像愛上某個人,一定要記得那最美的最初,才能知道此時的得來不易,不放手懂得珍惜~

小時候被問理想,基本上都是科學家,宇航員,這些“高大上”的職業。

而我們真的喜歡嗎?真的瞭解嗎?並不是,其實我們根本就不清楚自己喜歡什麼。

嘗試的多了,我們認識這個世界的圍度就廣了。

心理學家亞瑟·夏皮羅就說:

“我們需要行動,通過行動而學習,通過學習而瞭解,通過了解而經歷奇蹟,通過奇蹟而擁有智慧,通過智慧而發現簡單,通過簡單而引起注意,通過注意——最後我們明白我們需要做什麼。”

“三分鐘熱度”,其實是勇於嘗試,因為肯定不是每一樣事情你都會喜歡。

你說怕自己不能堅持,但連試都不敢試,你怎會發現那個能讓自己保持三萬分鐘熱度的事情?

羅大佑曾經說過:“假如一首歌的長度是3分20秒,你聽完了,就有3分20秒的人生被改變了。”

一首歌如此,你做過的事情也是如此,哪怕只有三分鐘,它依然能夠發出微弱的光,給予你溫暖。

中國有句老話,叫“功不唐捐”,出自《法華經》,原句是:“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

“福不唐捐”後來被寫成“功不唐捐”,意思就是“你付出過的努力,絕不泡湯、絕不白費”。哪怕再小、再不起眼,也會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胡適也說:“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寸就有一寸的歡喜。”

所以,怕什麼“三分鐘熱度”?先去做了再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