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梟雄,深為朱元璋所重,子孫繁多,因專家緣故,姓氏險遭篡改

元末梟雄,深為朱元璋所重,子孫繁多,因專家緣故,姓氏險遭篡改

上世紀八十年代,湖北群益堂根據張鴻聲先生的話本《英烈傳》改編出版了有別於明人講史小說的《大明英烈傳》。

此書精彩紛呈,有“小三國”之稱。

說是“小三國”,主要是其故事情節直追《三國演義》,實際上書中所寫各方勢力的互相糾纏、互相絞殺,混亂程度遠勝於《三國演義》。

這多方勢力中,自然以元朝勢力和朱元璋的勢力最為突出,但書中所描寫的“天下四大邦反王”,也震駭人心,給人印象深刻,說它們象《三國演義》裡的蜀魏吳對峙鼎立還不如說它們象《說唐》裡面的十八路反王。

這天下四大邦反王裡,實力最強的江西漢王陳友諒,小說對他的人設基本按照史實,即原來是江西徐壽輝手下元帥,後殺徐自立。自立前,儼然是不世之梟雄;自立後,智商直線下降,和《三國演義》裡的袁紹有得一比,志大才疏,剛愎自用,聽不進別人的意見,最後被朱元璋收拾。

天下四大邦反王裡的台州王方國珍似乎是《三國演義》裡馬超的翻版,華麗麗登場,是槍祖宗伯顏圖的大徒弟,威風八方,但最後還是投降到了朱元璋帳下。

天下四大邦反王裡的姑蘇王張士誠一開始就象《說唐》裡的程咬金,販賣私鹽,靠十八條鹽扁擔起家,從高郵起義後攻佔平江(蘇州)割據稱王,但稱王后就身陷胭脂粉陣裡,不思進取,最後自殺了事。

這裡重點說說天下四大邦反王裡的四川王明玉珍,實力雄厚,手下謀士如雨,猛將如雲,是天下反王裡政治水平最高的,類似《說唐》裡的夏明王竇建德。朱元璋與陳友諒爭天下,他兩次聽信了陳友諒的忽悠插手進來,也跟竇建德插手李世民與王世充的爭鋒相同,結果損兵折將,大敗而歸。

小說這樣抬明玉珍,其實也是有事實依據的。

元末梟雄,深為朱元璋所重,子孫繁多,因專家緣故,姓氏險遭篡改

明玉珍是隨縣(今湖北省隨州)人,沒讀過多少書,投身到農民軍中,帶兵打仗無師自通,擔任了西系天完紅巾軍徐壽輝麾下統兵徵虜大元帥後,不但仗打得有聲有色,處理政務也是井井有條。

至正十五年(1355年)春,明玉珍奉徐壽輝之命,領兵萬餘,由巫峽引兵入蜀,取重慶、克嘉定(今四川樂山),數年之間,便據有川蜀全境。

在明玉珍略蜀期間,陳友諒弒殺徐壽輝,建立了漢政權。

明玉珍怒陳友諒破壞逐元大業,為故主徐壽輝立廟,據川蜀稱帝,建國號大夏,定都重慶,建元天統,以其子明昇為皇太子。

明玉珍仿效宋元官制,改六卿為中書省、樞密院,分別管理政務和軍務,小朝廷建設得有模有樣。

為拓展帝業,明玉珍北取漢中,南征雲南,一心將事業做大,進而收取天下。

但是,天妒英才。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也是夏國天統五年,明玉珍病逝於重慶,年僅38歲,葬於江北寶蓋山睿陵,廟號“太祖”,溢號“欽文昭武皇帝”。

特別補充一下,朱元璋與陳友諒展開生死搏殺中,是非常忌憚明玉珍從中插手的,為此,曾派遣都事孫養浩攜帶自己的親筆信給明玉珍,援引三國時期吳蜀未能結盟,終被晉人分頭擊破的歷史教訓,稱自己為今日之吳、指明玉珍為今日之蜀,說:“今之英雄據吳蜀之地者,果欲與中國抗衡,延國祚而保社稷,惟合從為上謀。足下處西蜀,予居江左,蓋有類昔之吳蜀矣。”

也由此可見朱元璋對明玉珍的重視。

而通過與朱元璋的接觸,明玉珍也感覺到了對方是一代雄主,所以,在臨終前,知道自己一死,兒子年幼(十歲),必不能與之相爭,於是留下遺言云:

中原未平,元虜未逐,予志不能遂也,此殆天意。今西蜀險塞,予沒後,汝等同心協力,但可自守,慎勿妄窺中原,亦不可與各鄰國構釁。

明玉珍死,太子明昇繼位,改元開熙。

一年之後,即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已基本平滅了其他割據勢力,開始謀劃收取巴蜀。

元末梟雄,深為朱元璋所重,子孫繁多,因專家緣故,姓氏險遭篡改

一開始,朱元璋只是遣使勸降。

明昇年幼,話事的是明玉珍的皇后彭氏手,彭氏一介婦人,不知天下大勢走向,堅拒不從。

朱元璋遂於洪武四年(1371年)春,遣湯和、廖永忠、傅友德等領兵伐蜀。

該年六月,明兵抵重慶。

城中震響,舉旗出降。

出於對明玉珍的尊重,朱元璋對明昇母子還算厚道,沒有加以殺害,而是於洪武五年(1372年),派太監遣送其一家二十七人到高麗定居。

應該說,明昇一家在高麗過得還是相當滋潤的,明昇娶高麗總郎尹熙王之女為妻,育有四子:大兒子資憲大夫資憲公明義;二兒子總郎公嘉靖大夫明見;三兒子副使公嘉靖大夫明俊;四兒子侍郎公通訓大夫明信。

就這樣,明昇一家在朝鮮半島落地生根,繁衍生息,至今已形成一個有四萬人之眾的旺族。

元末梟雄,深為朱元璋所重,子孫繁多,因專家緣故,姓氏險遭篡改

也許是因為明玉珍後裔不在國內的緣故,後世史家在對明玉珍其人進行歷史研究時,突然對明玉珍的姓氏感到困惑起來,致使有的史書記載有“明玉珍,一曰旻氏”之說,有的記載有 “明玉珍,一曰旻端”之說。

到後來,很多人認為“明玉珍”只是一個代號,明玉珍應該姓“旻”;或者是姓複姓“旻端”,至於名字,已經無從考究了。

到底是姓“旻”還是姓“旻端”?

著名的歷史學專家吳晗大膽推測、小心求證,最終得出的結論是:明玉珍本姓“旻”,因信奉明教而改姓“明”。

無獨有偶,另一歷史學家白壽彝在不知吳晗研究結果的情況下,也著力考證,在自己主編的《中國通史》隆重介紹:明玉珍本姓“旻”,因明教之故而改姓“明”。

兩大專家的結論一出,幾成定論。

比如重慶作家黃興邦在作長篇歷史小說《明玉珍》時,就鄭重地介紹了明玉珍的本姓為“旻”。

此種濫觴引起了明玉珍的後代子孫的抗議。

明玉珍留在國內的後裔已經改姓為甘,有一個名為甘旭清的明氏子孫解釋,明玉珍的兩位妻子彭氏和林氏分別為其生下長子明昇和次子明重。明昇和母后彭氏去了高麗,而明重則在重慶失陷前逃難往了甘肅境內,因甘肅簡稱甘,故改姓甘。

甘氏子孫出示了正德元年(1506年)四川甘大濱、甘大江、甘大漢所修撰的《甘氏家譜》,上面有詳細記載:“我族祖宗淵源,始於姬姓,至秦穆公時,有百里奚、孟明視父子二人考之於史……孟明視為秦國開疆拓地,戰功卓著,名振西戎。其後子孫遂以百里孟明之‘明’字為姓。傳至魏時,有明亮公,為陽平太守,代代相傳,至元朝末年有玉珍公。因群雄作亂,繼而紅巾軍起義,玉珍公率部攻重慶,後立為夏王。”

該家譜清楚地指出從明玉珍起上到明亮公28代明氏名諱近800年的歷史記載,力圖證明“明玉珍本姓明”。

一個叫明在律的韓國釜山人也提供了韓國《明氏大同譜•壬申譜序》、《明氏大同譜•乙丑譜序》、《明氏大同譜•辛巳譜序》等幾種,指出上面記載的文字:“惟我明氏系出孟明,以名為氏”,以證明“明玉珍本姓明”。

但是沒有用。

作為國家權威工具書的《辭海》還是遵循了吳晗先生和白壽彝先生的結論,記載明玉珍本姓“旻”。

明氏子孫對此吐槽不已。

有明氏子孫撰文說:縱觀元、明、清以來的各種正式書籍,沒有一個人說過“明玉珍本姓旻,後因信奉明教而改姓明”的。如果說因信奉明教就要改姓明,那麼朱元璋就應該叫明元璋,徐壽輝就應該叫明壽輝,特別是韓山童、韓林兒更應該叫明山童、明林兒了。

事情發生逆轉是在1982年。

元末梟雄,深為朱元璋所重,子孫繁多,因專家緣故,姓氏險遭篡改

這年3月底,重慶市在江北上橫街重慶織布廠擴建廠房時,在工地現場發掘了湮沒數百年之久的明玉珍墓,出土了“玄宮之碑”及一批絲織“龍袍”等珍貴文物。

“玄宮之碑”的第一句即為:“太祖隨州隨縣梅丘人,姓明氏,御諱玉珍,為人英武有大志,不嗜聲色貨利,善騎射。”

由此可見,明玉珍本來就姓“明”。

鐵證如山,《中華明姓總譜》編委會在編纂《中華明姓總譜》之時,針對明玉珍是姓“旻”之謬誤作出了更正,並專門寫了《明玉珍姓“明”不姓“旻”》的論文,以證明“明玉珍本姓明。”

今版《辭海》也尊重歷史事實,改正了明玉珍本姓“旻”錯誤

元末梟雄,深為朱元璋所重,子孫繁多,因專家緣故,姓氏險遭篡改

明氏在韓後裔有3萬多人,朝鮮有1萬多人。韓國的明氏成立有明氏宗親會,並在三八線上徵地修建瞭望祭臺,每年祭祖兩次。

明玉珍墓發掘後,明氏宗親會首批會員訪問團一行32人於1995年到重慶祭祖訪問,第二年清明節,第二批會員到重慶祭祀。

此後,幾乎年年都有規模不等的明氏後人來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