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枭雄,深为朱元璋所重,子孙繁多,因专家缘故,姓氏险遭篡改

元末枭雄,深为朱元璋所重,子孙繁多,因专家缘故,姓氏险遭篡改

上世纪八十年代,湖北群益堂根据张鸿声先生的话本《英烈传》改编出版了有别于明人讲史小说的《大明英烈传》。

此书精彩纷呈,有“小三国”之称。

说是“小三国”,主要是其故事情节直追《三国演义》,实际上书中所写各方势力的互相纠缠、互相绞杀,混乱程度远胜于《三国演义》。

这多方势力中,自然以元朝势力和朱元璋的势力最为突出,但书中所描写的“天下四大邦反王”,也震骇人心,给人印象深刻,说它们象《三国演义》里的蜀魏吴对峙鼎立还不如说它们象《说唐》里面的十八路反王。

这天下四大邦反王里,实力最强的江西汉王陈友谅,小说对他的人设基本按照史实,即原来是江西徐寿辉手下元帅,后杀徐自立。自立前,俨然是不世之枭雄;自立后,智商直线下降,和《三国演义》里的袁绍有得一比,志大才疏,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最后被朱元璋收拾。

天下四大邦反王里的台州王方国珍似乎是《三国演义》里马超的翻版,华丽丽登场,是枪祖宗伯颜图的大徒弟,威风八方,但最后还是投降到了朱元璋帐下。

天下四大邦反王里的姑苏王张士诚一开始就象《说唐》里的程咬金,贩卖私盐,靠十八条盐扁担起家,从高邮起义后攻占平江(苏州)割据称王,但称王后就身陷胭脂粉阵里,不思进取,最后自杀了事。

这里重点说说天下四大邦反王里的四川王明玉珍,实力雄厚,手下谋士如雨,猛将如云,是天下反王里政治水平最高的,类似《说唐》里的夏明王窦建德。朱元璋与陈友谅争天下,他两次听信了陈友谅的忽悠插手进来,也跟窦建德插手李世民与王世充的争锋相同,结果损兵折将,大败而归。

小说这样抬明玉珍,其实也是有事实依据的。

元末枭雄,深为朱元璋所重,子孙繁多,因专家缘故,姓氏险遭篡改

明玉珍是随县(今湖北省随州)人,没读过多少书,投身到农民军中,带兵打仗无师自通,担任了西系天完红巾军徐寿辉麾下统兵征虏大元帅后,不但仗打得有声有色,处理政务也是井井有条。

至正十五年(1355年)春,明玉珍奉徐寿辉之命,领兵万余,由巫峡引兵入蜀,取重庆、克嘉定(今四川乐山),数年之间,便据有川蜀全境。

在明玉珍略蜀期间,陈友谅弑杀徐寿辉,建立了汉政权。

明玉珍怒陈友谅破坏逐元大业,为故主徐寿辉立庙,据川蜀称帝,建国号大夏,定都重庆,建元天统,以其子明昇为皇太子。

明玉珍仿效宋元官制,改六卿为中书省、枢密院,分别管理政务和军务,小朝廷建设得有模有样。

为拓展帝业,明玉珍北取汉中,南征云南,一心将事业做大,进而收取天下。

但是,天妒英才。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也是夏国天统五年,明玉珍病逝于重庆,年仅38岁,葬于江北宝盖山睿陵,庙号“太祖”,溢号“钦文昭武皇帝”。

特别补充一下,朱元璋与陈友谅展开生死搏杀中,是非常忌惮明玉珍从中插手的,为此,曾派遣都事孙养浩携带自己的亲笔信给明玉珍,援引三国时期吴蜀未能结盟,终被晋人分头击破的历史教训,称自己为今日之吴、指明玉珍为今日之蜀,说:“今之英雄据吴蜀之地者,果欲与中国抗衡,延国祚而保社稷,惟合从为上谋。足下处西蜀,予居江左,盖有类昔之吴蜀矣。”

也由此可见朱元璋对明玉珍的重视。

而通过与朱元璋的接触,明玉珍也感觉到了对方是一代雄主,所以,在临终前,知道自己一死,儿子年幼(十岁),必不能与之相争,于是留下遗言云:

中原未平,元虏未逐,予志不能遂也,此殆天意。今西蜀险塞,予没后,汝等同心协力,但可自守,慎勿妄窥中原,亦不可与各邻国构衅。

明玉珍死,太子明昇继位,改元开熙。

一年之后,即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已基本平灭了其他割据势力,开始谋划收取巴蜀。

元末枭雄,深为朱元璋所重,子孙繁多,因专家缘故,姓氏险遭篡改

一开始,朱元璋只是遣使劝降。

明昇年幼,话事的是明玉珍的皇后彭氏手,彭氏一介妇人,不知天下大势走向,坚拒不从。

朱元璋遂于洪武四年(1371年)春,遣汤和、廖永忠、傅友德等领兵伐蜀。

该年六月,明兵抵重庆。

城中震响,举旗出降。

出于对明玉珍的尊重,朱元璋对明昇母子还算厚道,没有加以杀害,而是于洪武五年(1372年),派太监遣送其一家二十七人到高丽定居。

应该说,明昇一家在高丽过得还是相当滋润的,明昇娶高丽总郎尹熙王之女为妻,育有四子:大儿子资宪大夫资宪公明义;二儿子总郎公嘉靖大夫明见;三儿子副使公嘉靖大夫明俊;四儿子侍郎公通训大夫明信。

就这样,明昇一家在朝鲜半岛落地生根,繁衍生息,至今已形成一个有四万人之众的旺族。

元末枭雄,深为朱元璋所重,子孙繁多,因专家缘故,姓氏险遭篡改

也许是因为明玉珍后裔不在国内的缘故,后世史家在对明玉珍其人进行历史研究时,突然对明玉珍的姓氏感到困惑起来,致使有的史书记载有“明玉珍,一曰旻氏”之说,有的记载有 “明玉珍,一曰旻端”之说。

到后来,很多人认为“明玉珍”只是一个代号,明玉珍应该姓“旻”;或者是姓复姓“旻端”,至于名字,已经无从考究了。

到底是姓“旻”还是姓“旻端”?

著名的历史学专家吴晗大胆推测、小心求证,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明玉珍本姓“旻”,因信奉明教而改姓“明”。

无独有偶,另一历史学家白寿彝在不知吴晗研究结果的情况下,也着力考证,在自己主编的《中国通史》隆重介绍:明玉珍本姓“旻”,因明教之故而改姓“明”。

两大专家的结论一出,几成定论。

比如重庆作家黄兴邦在作长篇历史小说《明玉珍》时,就郑重地介绍了明玉珍的本姓为“旻”。

此种滥觞引起了明玉珍的后代子孙的抗议。

明玉珍留在国内的后裔已经改姓为甘,有一个名为甘旭清的明氏子孙解释,明玉珍的两位妻子彭氏和林氏分别为其生下长子明昇和次子明重。明昇和母后彭氏去了高丽,而明重则在重庆失陷前逃难往了甘肃境内,因甘肃简称甘,故改姓甘。

甘氏子孙出示了正德元年(1506年)四川甘大滨、甘大江、甘大汉所修撰的《甘氏家谱》,上面有详细记载:“我族祖宗渊源,始于姬姓,至秦穆公时,有百里奚、孟明视父子二人考之于史……孟明视为秦国开疆拓地,战功卓著,名振西戎。其后子孙遂以百里孟明之‘明’字为姓。传至魏时,有明亮公,为阳平太守,代代相传,至元朝末年有玉珍公。因群雄作乱,继而红巾军起义,玉珍公率部攻重庆,后立为夏王。”

该家谱清楚地指出从明玉珍起上到明亮公28代明氏名讳近800年的历史记载,力图证明“明玉珍本姓明”。

一个叫明在律的韩国釜山人也提供了韩国《明氏大同谱•壬申谱序》、《明氏大同谱•乙丑谱序》、《明氏大同谱•辛巳谱序》等几种,指出上面记载的文字:“惟我明氏系出孟明,以名为氏”,以证明“明玉珍本姓明”。

但是没有用。

作为国家权威工具书的《辞海》还是遵循了吴晗先生和白寿彝先生的结论,记载明玉珍本姓“旻”。

明氏子孙对此吐槽不已。

有明氏子孙撰文说:纵观元、明、清以来的各种正式书籍,没有一个人说过“明玉珍本姓旻,后因信奉明教而改姓明”的。如果说因信奉明教就要改姓明,那么朱元璋就应该叫明元璋,徐寿辉就应该叫明寿辉,特别是韩山童、韩林儿更应该叫明山童、明林儿了。

事情发生逆转是在1982年。

元末枭雄,深为朱元璋所重,子孙繁多,因专家缘故,姓氏险遭篡改

这年3月底,重庆市在江北上横街重庆织布厂扩建厂房时,在工地现场发掘了湮没数百年之久的明玉珍墓,出土了“玄宫之碑”及一批丝织“龙袍”等珍贵文物。

“玄宫之碑”的第一句即为:“太祖随州随县梅丘人,姓明氏,御讳玉珍,为人英武有大志,不嗜声色货利,善骑射。”

由此可见,明玉珍本来就姓“明”。

铁证如山,《中华明姓总谱》编委会在编纂《中华明姓总谱》之时,针对明玉珍是姓“旻”之谬误作出了更正,并专门写了《明玉珍姓“明”不姓“旻”》的论文,以证明“明玉珍本姓明。”

今版《辞海》也尊重历史事实,改正了明玉珍本姓“旻”错误

元末枭雄,深为朱元璋所重,子孙繁多,因专家缘故,姓氏险遭篡改

明氏在韩后裔有3万多人,朝鲜有1万多人。韩国的明氏成立有明氏宗亲会,并在三八线上征地修建了望祭台,每年祭祖两次。

明玉珍墓发掘后,明氏宗亲会首批会员访问团一行32人于1995年到重庆祭祖访问,第二年清明节,第二批会员到重庆祭祀。

此后,几乎年年都有规模不等的明氏后人来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