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人民日报发文痛批‘沉睡’中的大学生:你不失业,天理难容?

那个赵先森

荒唐。

大学生的学习状态确实值得担忧,但他们某种程度上也只是受害者。作为官方喉舌的人民日报不去反思国家教育制度的问题,反而将矛头指向大学生,这比大学生的学习状态更令人担忧。

人民日报文章中说,大学生在游戏上花的时间最多。姑且就这一个问题展开说。

1、教育制度设计和电子游戏设计是一回事

学习和玩游戏,想要成为高手,都需要自己非常投入参与,按照游戏设计好的路径,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最终顺利通关。

作为游戏规则制定者,如何吸引玩家参与,是需要谨慎和用心设计的。每一款游戏吸引人,是因为有玩家自愿参与其中,而不是被迫参与。

而义务教育是什么呢?截取一段百科条文

义务教育: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制教育的制度。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和世俗性的基本特点。

如果有人规定游戏玩家必须先进行9年强迫游戏,并且只准玩国家游戏标准的游戏,最后还要通过考试,你试试看这么下来还有几个人是爱玩游戏的?

正是这样的制度设计导致了大学生对学习失去热情。

2、玩游戏时常年压迫解放后的补偿心理

小时候,由于家里经济条件的限制,我们想吃的零食,想喝的饮料,想玩的游戏,甚至想看的书,这些需求从来就没有痛痛快快的被满足过。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也是如此,多数人在大学,是第一次有固定的生活费,有了最基本的财务自主权,第一次可以自己安排作息时间,有了自我管理的权限,也第一次有机会选择自己要做的事,我可以趁没课的时候去逛街、游戏,而不用面对做不完的作业。

这确实会有一种解放的感觉。然而,我们高压的义务教育阶段,孩子们又没有接受过基本的财务管理、生活管理和时间管理训练。

在上大学前没有痛痛快快玩过游戏的孩子,当然会有一定的补偿效应。

你们把学习搞得如此无聊,他们只好在游戏里去寻找乐趣和刺激了。

这群学生法律上已经成年,但是心智上仍是孩子,原因就是他们没有经历过关于责任感的训练,只知道如何做题考试。

你不能先给人上了手链脚铐,然后又去怪他们不勤劳。


晓题大作

人民日报这个说法就很不讲道理,甩锅真是甩的飞起。

同样是一个人,高考前像猛虎一样,怎么一进了大学就成了病猫了呢?

到底是学生个人的问题,还是高等教育出了问题?大学生为什么沉睡,人民日报你心理没点数么?

大学里有一个非常出名的逃课理论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听过:

早上闹钟响了,好想再睡一会儿啊,要不要起来去上课呢?
哎,
去了不一定会听,
听了也不一定会,
会了也不一定会考,
考了也不一定能过,
过了也不一定能毕业,
毕业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
找到工作也不一定能娶到媳妇,
娶到媳妇也不一定能生孩子,
生了孩子也不一定是自己的,
是自己的也不一定能长大,
长大了也不一定孝顺,
孝顺了也不一定能抱孙子,
抱孙子没准就死了,
唉,那还有什么好上的,
逃了吧。

虽然是个笑料,但也说明了大学生沉睡的逻辑链条是很长的,原因很复杂。

这边无良HR总结了以下几个原因。

1、大学生学习难。

如果你看过一些中国大学的教材,男的会沉默,女的会流泪。真的是惨不忍睹,只把概念理论揉在一起丢给学生,更像是一本字典,而不是一本“教材”,不从生活出发,也不循循善诱,更没有层层递进。要靠看教材学知识,更多时候是天方夜谭。所以书读不进啊。所以你去好一点的211,985大学去看他们的教材,好多都是外国人写的教材。。。

有些人会说,书看不懂所以才要老师教啊。那真是太傻太年轻了,大学里的很多老师,上课就是照本宣科,能脱口而出不看书的老师少之又少,能理论结合最新实际的老师,更是凤毛麟角,最后学生都昏昏欲睡,哈欠连天。更奇葩的是,有的老师讲内容与教材还冲突了,最后一对比,要么是老师讲错了,要么是教材写错了,要知道,现在大多数高校的教师招聘要求,可都是博士了。

2、高校教师教课难。

高校教师也很委屈啊,在中国,高校教师的工资是普遍不高的,跟他们的博士学历和海龟身份,根本不匹配嘛。这就导致学术能力突出的人才,根本不考虑在高校就职,是啊,人家也要租房吃饭,养家糊口的嘛。留下来教书的,反而是没有那么优秀的人才了。

留下来教书的也得养家糊口啊,要涨工资必先升职称,而职称呢,是需要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数量的,每年要发多少篇,你才有资格评副教授和教授。要不就搞项目,那就整天实验室,跑企业搞产学研。精力都用来搞试验,搞项目,写论文了,哪还有时间给你们这帮小兔崽子备课啊,随便讲讲就拉倒,更有甚者,直接就让自己带的硕士生,博士生给本科生去上课答疑。教授们也很难啊,要吃饭啊,要供楼啊,没时间啊。

3、国家教育投入长期不达标。

为什么高校教师工资低呢?其实我国93年就规定了教育占GDP的比重要达到4%,然而长期以来这个比例只有百分之二点几,直到2012年才第一次达标,至今不过是5年而已。20年欠下来的教育投资漏洞,想5年达标就堵上?然后教育就可以长足前进了?这不是痴人说梦么!人民日报未免有些操之过急了吧。

4、大学生沉睡的根源是对未来的绝望和恐惧。

因为职业的特殊性,我前几年是直接对接高校学生就业的,参加过很多学校的校园招聘会。然后有一点非常突出的就是,本科生就业远难于大专生。很多企业都愿意去大专招聘,因为大专生对自己的定位就是技术工人,职业期望是班组长,所以工作会踏实很多,而本科生呢,定位大多是职能岗位或技术员,职业期望是管理人员,毕竟不需要那么多管理人员啊。

所以实际情况就是大专生招聘会学生一个班一个班的被录用,而本科生招聘会,每家企业的岗位都是那么一个两个,择优录取,没拿过奖学金的,没当过学生干部的,很多企业压根儿就不考虑,简历都不收,你们能体会那种绝望吗?

特别是双非院校的本科生(非211非985),投了全场的简历,没有企业给他们打电话,最后毕业了去了保险公司混了。这样毕业了的学长学姐给学弟学妹们传播的能是什么样的价值观呢,他们不会勉励说成绩不好找不到工作,这不显得他们很差么,他们会这么说:哎呀,不用那么努力,到最后还是要看能力和关系的,谁看你的成绩啊,毕业了就行了,那些进银行的都是走关系的。

那请问在校的本科生怎么能不感到泄气和绝望呢?既然学不学都是一个样儿,那干脆就不学了呗,今朝有酒今朝醉。

5、高耸入云的房价使得在校本科生一片迷茫。

说实话,一个家庭,辛辛苦苦供出一个本科生来,很不容易,是希望这个孩子能提升阶层,光耀门楣的。然而很多本科生一进入校园,就发现一些对实事非常了解的同学开始聊房价,然后就绝望的发现自己毕了业,不吃不喝几十年也买不起房子。

大城市里,脚都落不下,那还怎么去匹配家长提升阶层,光耀门楣的期望呢?正是期望越大,绝望越深,一些大学生只能把自己沉浸在游戏里,不断麻醉自己的神经。

所以大学生们,难道不是成为了宏观问题的微观牺牲品吗?

人民日报这种批评方式,无异于批评贫困人群为什么这么穷,你不受穷,天理难容,因为你不努力啊。这和题目的批评方式,不是一样的逻辑吗?知道贫困人群这个群体不好欺负写了要被骂,就来欺负弱势的本科生群体,真是越来越本事了。

当然,即使是在这样的环境里,还是有很多优秀的大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或是考上了理想的研究生院校,或是考上了公务员,或是进了一个还不错的单位,或是自主创业当了老板。但是请大家注意,这些大学生不是群体的正常水平,他们是超常水平,同时他们也付出了超常的努力。他们应该是榜样,而不是标准。我们应当期待大学生人人向他们学习,但不能期待人人都能获得这样的结果。

说实话,好在是有王者荣耀,英雄联盟这样的游戏来背锅,要不然,每个大学生都努力学习,拼死奋斗,结果还是找不到工作,有些人得多尴尬啊。


无良HR

我曾经也是“沉睡”的大学生,进入职场后,得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去弥补当年的沉睡。我特别认同“你不失业,天理难容”,看到有很多回答一杆子把现在的大学生打死,其实都是分人的,不是所有大学生都这么沉睡的啊,我也看到很多不沉睡的大学生。

接下来我想从3点来说说这个问题:1、为什么大学生会“沉睡”;2、“沉睡”大学生进入职场会遇见啥?3、如果你正在“沉睡”,请做好这4点。

1、为什么大学生会“沉睡”

话题扯远一点先,话说北欧的社会阶层已经固化,经济处于底层的人早已看不到任何希望。北欧那边的社会保障制度很好,失业有补贴,反正及时不工作也饿不死人,但是做任何工作,跟领取补贴差不多,因为社会阶层固化,再怎么努力,结果都差不多。其实在我看来,这些人也是在沉睡,不过,他们的沉睡,是因为看不到希望。

说回大学生吧,大学生为什么会“沉睡”,我得说说我当年为啥“沉睡”。

(1)首先当然如问题中所说,刚高中毕业,就像脱缰野马,大学了,终于没人管了,想干啥就干啥了,堕落起来很容易,人性就这样啊,能坐着就不站着,能躺着就不坐着。不做任何事情,只是娱乐都是很容易的事情。

(2)其次,周围的小环境。如果你寝室的人都是这么放纵不上进,那你也很容易影响,甚至如果一个寝室,只有你那么上进,估计还要被其他人奚落。(如果你是大学生,赶紧看看周围,如果不能改变,先换个积极向上的小环境再说),前不久,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到一个新闻,说的是一个寝室的人都特别优秀,获得奖学金,这里真的是有小环境的同伴影响的。所以,很多人沉睡,环境也是一个因素。

(3)也正是因为有个不太好的环境,你看待事物,看待未来的眼光同样会受到限制。在这个环境下,你无法看到比你优秀的人都在干啥,很难看到未来的职业中,你将因为今天的不作为而要付出的惨痛代价。(这话也只有我这样一个沉睡过的人,进入职场10年后才这么说,因为,如果你问我,最想回到什么时候的话,我最想去的就是去大学,利用好那段时间)

反正呢,我大学的时候就是谈谈恋爱,打打游戏的这么过了,每次考试前抱佛脚两天。

2、“沉睡”大学生进入职场会遇见啥?


接下来,我得说说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吧~

(1)就算你不失业,也要被骂死,除非你脸皮厚。

感觉手上的事情已经做的差不多了,交给领导当作完成,以完成工作的心态,并不会追求把手上的事情做到有多好。试想,如果你是领导,你喜欢这样的下属吗?反正,当时我没少挨骂,事情做不到一个月,马上就被以试用期不过关辞退了好伐。

被开掉对于当时的我来说,这简直跟天塌了差不多,幸好,找了第二家,第二家公司算是领导比较好,手把手带起来的,虽然没少挨骂,但是好歹也是一点一点地把自己的缺点给磨掉啊,比如,错别字,错一个错别字就要被骂很久,再到后来为了不挨骂,所有内容都得好好自己过一遍啊,也是这样慢慢的,工作态度修正过来了。

(2)知识储备薄弱,活该你比其他人成长慢。

因为大学时没有好好学,另外也没有好好规划过未来,所以知识储备都很薄弱,这让我在处理事情,看待问题上没有其他人透彻。原本不知道这个影响的,只是在工作中才发现,原来优秀的人在思维能力上都那么好。原本学习时觉得很多知识枯燥,看不下去,工作时才发现,学校给你选的教材那都是元知识啊,工作后实践才发现,那些干巴巴的东西,可以指导你解决问题啊。比如营销中的定价理论,实际当你要用的时候,你才知道,定价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考虑。


3、如果你正在“沉睡”,应该如何做?

如果要回到大学,一定要这么做,才对得起自己了~

(1)大学课程得认真学:

实话说,虽然大学学的很多东西跟后来的职业瓜葛不太大,但是任何学科的学习党你学进去了,你会发现有很多东西都是相通的。学到的东西,你甚至不知道什么时候正好用上,就像乔布斯在学书法时,也没想过正因为自己学过书法,所以苹果才有了那么优美的字体。

(2)做好职业规划:

虽然,这个很难,但是有网络,不妨跟很多过来人聊聊看,以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方向。做好了方向,才能更好的把时间用在准备上。比如,如果是做文案、市场营销一类的工作,至少要了解清楚,她们都在做什么工作内容,具体是怎样的。

(3)主题学习:

根据规划,做好主题学习,规划需要看的不同的书。比如,如果我大学时规划未来职业是文案,那我就要去搜索文案需要哪些能力,我还需要补充哪些知识,根据这些,来做学习计划。

(4)职场基本技能的学习:

思维能力、沟通能力都应该找经典书籍来学学,当然,参加大学社团去锻炼也是一个不错的途径。

其实,我看到现在很多大学生都特别有想法,不是所有大学生都在沉睡,希望沉睡的早点清醒吧,否则职场真的没啥竞争力,我们国家也没有那么好的社保制定,养不活自己总能啃老了吧~


叶小鱼跑跑跑

虽然文章所列举的现象基本都是事实,但文章回避了两个很关键的问题:1、现在的大学生比以前的大学生更堕落、更懒惰吗?2、现在的大学生是因为手机而堕落的吗?

相信很多人都听老师说过这样的话:现在的学生一届不如一届……你们是我带过的最差的一届学生。

这当然不是事实,而是个很有趣的心理现象。其原理接近幸存者偏差和心理防御机制。比如我们的父母既有关爱我们的时候也有打骂我们的时候,但当我们多年后尤其是父母过世后回忆起他们时,想到的往往

都是他们的好。即使还记得被打骂的经历,也早忘了当年的痛了。教师回忆学生时也是一样的心理过程。每一届学生都有可爱和可恶的时候,但多年以后回忆起来总是想起他们的可爱多于可恶。当老师们在比较毕业生和眼前的学生时,常常会不自觉地把毕业生最优秀、最成熟的时期来比较眼前学生最糟糕、最不听话的时期。这么比是不公平的。

再换个角度,激发一个人将两个事物进行比较的动机,往往是对眼前事物的不满。比如看到医闹的新闻,就会比较美国警察将医闹抓进监狱;看到国足输球给越南,就会比较几年前国足虽然踢不过日韩,但赢越南是闭着眼睛的……所以激发教师用毕业生来比眼前学生的动机,往往是眼前的学生不乖了。但老师在比的时候,常常没意识到,这种不乖也曾发生在毕业生身上。

回到《人民日报》的这篇文章。大学生上课睡觉、玩手机、打游戏、不肯动手、不肯动脑、学无所成是近几年才出现的吗?现在的大学生比以前更堕落吗?仅凭现象,没有调查比对的数据,显然是缺乏说服力的。

本文将大学生堕落的矛头指向了手机,开篇就是“乔布斯发明了智能手机,却让中国人低下了高傲的头颅,为什么?因为,我们都在玩手机。”

没有手机的年代,中国的大学生就人人勤奋好学了?

我读本科是在2002年,那个时候别说智能手机,连彩屏手机都是高端货,手机是纯粹的通讯工具,自然不存在沉迷玩手机的现象。但是那时候网吧遍地,魔兽争霸和大话西游无人不知。不少大学生,包括我同寝室的同学经常在网吧包夜,第二天带着早饭和睡眼回到寝室。如果一大早的课不点名就在寝室补觉,如果要点名就在教室补觉或找人代点。补完后晚上继续到网吧通宵。

等我读硕士的时候个人电脑已经便宜到成为家家户户必备品。很多家庭以买电脑为考上大学的奖励。大学寝室也准许学生拉网线、配电脑。于是那时候的大学生不用再去网吧包夜了,可以在寝室里没日没夜的玩游戏、看片,比在网吧舒服、便宜多了。

等我硕士毕业的时候笔记本电脑已经相当普及了。大学生不需要逃课玩电脑,他们带着笔记本到课堂上玩!

那时候的媒体跟今天一样,隔三差五就会刊登批判电脑游戏、批判青年人沉迷电脑的文章。有用吗?最终让人离开电脑的不是教育,不是自律,而是手机!

那么没有手机、没有电脑的八九十年代,大学生是不是人人勤奋好学?那么沉迷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的是哪一代人呢?

现在人们觉得八九十年代大学生个个都是真正的天之骄子,是社会栋梁,是社会精英。这些印象到底有多少是事实,多少是“幸存者偏差”的因素呢?

心理学研究表明,口唇期没有获得满足的婴儿长大后常会有咬指甲的行为。爱玩是人类的天性,中国的学生从小就被压抑着读书,在该玩的年纪没有玩够,进了管理松散的大学当然报复性地玩。

众所周知,法治与道德一外一内约束人的行为。单纯地批评大学生,要他们从内在自发地勤奋好学对抗欲望,是收效甚微的。大学的管理要跟上,要改革。中小学老师又要教学又要管理又要科研,凭什么大学老师拿着更高的待遇和福利却只用教学和科研不用管理?

一切商品都是针对人的欲望。未来的年轻人必然面对更多的诱惑。大学不能用一句“你是成年人,你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为自己的未来负责”就推卸自己的管理责任。


非著名语文教师王振宁
“上课时清醒没有发呆的多,发呆没有睡觉的多,睡觉没有玩手机的多;下课时,自修没有吃零食多,吃零食没有看连续剧多,看连续剧没有游戏多。如此这般,就业时的失败怎能不比成功多?”

这篇文章确实戳到了很多人的痛点。

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现实是,许多大学生在大学几乎没有学到任何东西。

我说的学习,不仅仅是课堂学习,指的是广义上的学习:

课堂的学业、 课外的阅读、能力的培养、见识的增长……

这些其实都属于学习的一部分。

然而现实就是,许多大学生对有关学习的一切毫无兴趣。

他们最钟爱的娱乐方式,就是一群人窝在寝室里打游戏,为此翘课无算,通宵达旦。

以及,他们热衷于某些能为自己所作所为开脱的负能量话语:

高考,其实真的就是决定你在哪里打4年DOTA而已。

打dota是吧,行。

打dota打到挂科是吧,行。

打dota打到成绩稀烂打到退学,到底还行不行?

即便事情没有那么极端,打了四年dota最终勉强毕业,但请问一个成绩稀烂、身无长技的大学生,到社会上怎么可能有竞争力?

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

不幸在于,寒窗苦读12年,那么多学生仍旧不明白,18岁以后的人生,自己究竟要什么。

12年里,学子们的目标只有高考,而当他们达成这一目标,多少学生就此迷失了前进的方向。

大学4年,是迎接社会残酷竞争之前的一座避风港,也是提升自我的黄金时光:

扎实学业,拓展眼界,锻炼能力,丰富自己的兴趣爱好,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好地基……

所有的一切,时不我待,刻不容缓。

然而这一切毕竟不如高考那般白纸黑字清晰明确,又不如中学时代那般有家长和老师在背后强力监督。

于是多少大学生耽于游戏和娱乐,最终让人生中的黄金4年从指缝中白白溜走,人生的黄金四年里,一无所学,一无所得。

《人民日报》这篇文章写得很好。

它警醒大学生,应该如何度过四年的宝贵时光,已经成年的大学生应该为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

不要再无所事事堕落迷茫。

清晰明确地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在大学四年里一以贯之地贯彻执行:

努力学习、锻炼能力、拓展事业,学有余力者,可以考虑校外实习,为进入职场做好准备。

要记得:

我们每一个人都值得未来更好的人生。


吴清缘老师

人民日报指出大学生存在的问题,很可惜,又没有给出特定的解决方法。

我们都知道要解决一个问题,首先你得知道这个问题是怎么产生的。

不思进取,碌碌无为,白天浑浑噩噩坐在教室里玩王者荣耀,晚上回到宿舍精神亢奋地通宵LOL的人,在大学校园里一抓一大把。

为什么在高中三年拼尽全力地学习,到了大学却堕落成这样子?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在高中度过的三年时间,都有非常强烈的目的性,熬夜学习,认认真真答题的原因,是我们都想考一个好的大学,都想在高考这场战争中夺得一枚亮丽的勋章。

而到了大学,这个强烈的目标导向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每个人方向感的多元。

四年大学时间,每个人都可以选择完全不同的赛道。有些人可能会励志考研,有些人则想要考取老家的事业单位,另外一些人则想着如何在校园里创业,赚取人生的第一桶金。

总之一旦到了大学这个看似充满多元的外部环境里,如果内心缺乏强烈的目标导向,就很容易在茫茫的人群中迷失了自我。

看到别人要考研,心里就十分着急,赶紧想着自己要不要也去试试;看到别人考公务员,自己就害怕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于是赶紧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去;看到别人想要创业,自己琢磨着如今也是创业的黄金时代,再不行动,就要被人远远甩在后边。

你就如同时代浪潮中一枚不起眼的浮萍,任何一朵浪花,都能驱使你往任意一个方向飘荡。

大学四年最为整珍贵的,是一段时间,只做好一件事情。

只有在这件事情之上,获取到足够的满足感,你才能不断地往其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样,你才不会在本来应该奋斗的时光里,选择安逸和妥协。


曾少贤

可笑的一点是,我们都不想输在起跑线上,小学中学拼尽全力就是为了

挤入大学这座独木桥,可是讽刺的是,到了大学,有太多的人肆无忌惮地放纵……我们辛辛苦苦不想输在起跑线上,不承想我们居然可以如此轻而易举地输在终点线以前。

人民日报的这篇文章,斧凿痕迹颇重,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可否认它所说的的确是存在的普遍事实。

我是一个执拗的理想主义者,在高中就风闻大学生如何的堕落,以至于我对“大学生”这个身份全无好感。

我是骑着自行车从跨过千里去上的大学,我把上大学当做是一件朝圣般的事情,带着无比的虔诚,此外,我还给自己下了一个极端的自我约定:必须在大学毕业期限之前学到自己所需要的能力,然后提前辍学,如果我乖乖等到发毕业证那天还没有学得所需要的能力,那对我将是一个失败!

可即便如此,到了大学还是抵制不住整个堕落文化的熏陶,事实证明:环境对人的影响之大,是你无法想象的!

看到教官的寝室一片狼藉,各种光着膀子打游戏的场景,就如网上照片的重现;课堂上睡觉的,假装听课的,抄作业的,去上课只是因为害怕被点名的,睡觉过头的,逃课成习的……屡见不鲜。

正是因为对周围的环境和同学有这般的了解和失望,我有很多时候会觉得,如果自己创业了,绝对不会收这些人,我也真想不明白,为什么那些来校园招聘的人,只是因为他们经过了包装参加了面试就可以被录用。

因此,从个人的角度讲,我是不觉得这些人是值得被雇主录取的。

不管大家怎么说,我这次对人民日报点一个赞。


白诗诗

看到了很多答案,足以见得这个问题很有价值。回归本质,有那么多孩子到大学后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到底是为什么?浅谈两个观点。

\n

从家长角度,我们的教育观念需要变革。多数家庭还是想要把孩子用各种方式送进重点大学,然后当父母的就可以清闲了。我想说,真的不可取。

\n

有个数学老师的孩子,非常聪明,非常贪玩,父亲是个严父。高中时期,一路大骂,把儿子打到了本地名校,也是工科的东北老大,自己高枕无忧。儿子呢,到了大学以后,如脱笼野兽,沉迷游戏,门门课面临红灯,后面不知如何处理了。

\n

说这件事,私以为我们的教育急功近利,注重眼前。作为一线教师和班主任,我非常理解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对于分数的渴求。但是,我们在追逐分数及其背后的名校时,也偶尔能给思考一下怎么给予孩子未来一生获得幸福的能力。

\n

我也在乎分数,但是我尽量做到让孩子们知道分数不能决定一切,有些向上向善的品质更加可贵,有一个自己的爱好能够让自己未来面临困难时排解压力,让自己在平淡的生活中更能够感知快乐。

\n

从学生角度,应尽早对自己进行生涯规划。虽然说,有些时间就是拿来浪费的,我也很认同,因为人不可能一直绷着一根弦去努力,适当的休整会让后面的工作学习更加高效。但是文中的那些学生实在放松的有些过头,把游戏当作主业,学习当作副业,本末倒置,实不可取。

\n

人民日报的报道,我一百个赞同,我们应该关注年轻人。现在的教育环境,对于学生的保护在某些方面太过头,也部分导致学生的自由散漫,国家媒体的当头棒喝,期待孩子们能够警醒。

\n

手机电脑永远都是工具,莫把工具当玩具。


朱铁平

该骂骂了,虽然说自己以前也这样,但浪费了学费,浪费了青春,还不如初中高中就毕业的有上进心的人,去创业,去打拼。当学习成了走过场的,这辈子也就废了,虽然有很多人才,年年都有培养出来,但这种风气下去,质量会越来越差。需要整整风气,输出更多的高质量大学生。

有的更可恨还去追星当粉丝,他们无度地糟蹋父母的血汗钱却不想自己如何挣钱养家,这群人活该失业。 现在的学生,没有吃苦精神,好吃懒做,毕业也是啃老族,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就应该向美国学习,18岁就推向社会,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特别是独生子女,是失败的一代。

就应普及大学,实行宽进严出,让大学成为一个真正学知识的地方,本来就是初中高中搞得太紧,一到大学却变成了天堂,其实大学的知识才是重点。

许多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前连技校都考不上,现在都成大学生了,即无专业知识又无职业技能,这样的学生哪个单位能要,你又能干什么,你不失业谁失业?


笑搞

其实这句话表明了社会对大学生的一种失望。高考结束后学生们放下了内心的重大,因为都已经考上了一个理想的大学,而大学和高中最大的不同在于,大学有的相对充裕的时光,因为高中被压迫的太紧,所以导致大学生拼命的去放松自己:逃课,打游戏,睡觉似乎成了当代大学生的一种现状!如果这种人未来毕业之后扔能找到工作,那么是对企业的不负责,因为这样的人对于企业基本上是创造不了价值的,所以说是:“你”不失业,天理难容。

大学本应该是自我提升的地方,但是很多学生却意识不到这一点,每天只是知道玩游戏,睡觉等等。所以人民日报才发文痛批。当然,这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我国教育制度的不完善,高中和大学的体制区别真的很大,才导致了同学们心理的变形。


下面讲一讲我所认为的改善措施:

  • 用压力去逼迫同学提升自我。很多大学生之所以每天沉迷于游戏很大不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自身的觉悟并没有提高,他们意识不到未来找工作的压力,认为自己大学毕业就已经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但其实不然,他们没有去真正的接触社会,其实大学老师应该去正确的引导同学看待未来找工作现状,让他们知道工作是越来越难找,仅仅本科毕业还不足以找到一份特别完美的工作,有一些研究生甚至都找不到工作,何况你本科生,所以老师要给他学生。讲述其中的利害关系,让他们充满一种压力感,用压力去逼迫他们提升,而我本人就是因为担心害怕自己失业而不断地去努力学习。因为自己本身是一所二本院校毕业,有一些一本院校的同学都很难找到工作,何况二本院校。

  • 要增强学校的职前教育,仅仅书本上的知识不足以满足同学对于未来找工作的要求,因为一部分人找工作和自己的专业并不对口,一些同学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专业将来出去能干什么。那么他对于自己的职业定位其实是不清晰,当有了一个清晰的目标,他自己会给自己去刻意的铺路,去学习相关的东西,所以学校的之前教育很重要,但是很多学校并没有开展此项工作,反而仅仅以文化内容为教学的重点,忽视了未来毕业之后,学生所面临就业的压力。

  • 大学老师其实应该鼓励同学多出去走走,多安排一些实践教育并和一些企业对接,参访企业提前让他们感受职场或者提前感受一些行政事业类单位的工作环境,让他们对未来有一个初步的规划,同时鼓励同学多读书。读书虽然看起来短期并没有太多的用处,但是从长期看来许多书本上的内容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而这种帮助是潜移默化的,

所以我们要从政策去改变当代大学生的现状,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智联校园 学生赵宇鑫回答

智联校园:求职 | 学习 | 活动 | 吐槽 | 故事 | 专属大学生的聚集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