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曾計劃採購一艘2萬噸戰列艦,可吊打當時日本所有戰列艦

清政府曾計劃採購一艘2萬噸戰列艦,可吊打當時日本所有戰列艦

海容級巡洋艦

公元1895年2月17日,隨著丁汝昌服毒自殺,北洋水師剩餘艦隻向日本投降,曾經東亞海域內最強大的艦隊灰飛煙滅。

北洋水師雖然消失了,但是其帶來的影響依然存在。畢竟,北洋水師讓行將就木的清廷看到了幾許延續其壽命,甚至“中興”的希望。於是,在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一年之後的1896年,清廷決定重建北洋水師。為此,清廷在其陸軍部中成立了海軍處這一部門,不過重建海軍的任務則交給由總理衙門負責。當年,清廷就指派許景澄從德國訂了三艘穹甲巡洋艦,分別為“海籌”、“海容”、“海琛”號;1897年又從英國採購兩艘巡洋艦,“海天”、“海圻”。再加上早先採購的“飛鷹”、“飛霆”等驅逐艦,北洋水師又有了幾分往日的風采。

清政府曾計劃採購一艘2萬噸戰列艦,可吊打當時日本所有戰列艦

海天級巡洋艦

不過,這樣的實力比之前擁有2艘“定遠”級鐵甲艦的北洋水師來說,已經稍遜一籌,而與同時期日本相比更如天壤之別。日本的兩艘“富士”級戰列艦,“富士”號和“八島”號早已在1897年年底先後回到日本。而更先進的四艘“敷島”級戰列艦,“敷島”、“朝日”、“初瀨”、“三笠”也在1897年時先後在英國開工建造,在1900年後先後加入日本海軍聯合艦隊。這種變化對於一直視日本為撮尓小國的清廷而言,絕對是心有不甘。於是,清廷的戰列艦計劃也浮出水面。

不過此時,能夠建造戰列艦的國家不是與日本交好,比如英國;就是暫時無法估計替外國建造戰列艦,比如德國。於是清廷發展海軍的希望只能寄託在剛剛崛起不久,與日本有隱形矛盾的美國。於是雙方一拍即合,在1911年達成了著名的《伯利恆合同》。美國與清廷就海軍發展的一攬子計劃,達成了協議。清廷為此將付出2500兩白銀,其中200萬兩用於改善清廷海軍的基礎設施,200萬兩用於改善清廷海軍的槍炮武器。而剩餘的2100萬兩白銀,則是為清廷建造一艘真正意義上的戰列艦!

清政府曾計劃採購一艘2萬噸戰列艦,可吊打當時日本所有戰列艦

伯利恆鋼鐵公司公司

不過,此時的清廷,早已沒有了“洋務運動”時的意氣風發。膽戰心驚的害怕自己的海軍發展計劃,引起日本的干涉。於是,明明是中美兩國的海軍發展計劃,最後不得不讓美國鋼鐵公司“伯利恆”公司充當中間人,承包了這一攬子工程。雖然,這“掩耳盜鈴”的方式不僅不高明,也暴露了清廷內心的虛弱,但好歹還是有了海軍發展計劃。美國人也提出,用其最新建造的“特拉華”戰列艦為藍本,為清廷建造戰列艦。

“特拉華”級戰列艦,是美國1910年剛剛服役的一艘新型戰列艦。該艦長158.12米,寬25.97米,滿載排水量達到了驚人的22325噸,最高航速達到21節。厚重的裝甲裹滿全身,水線附近9英寸到11英寸,甲板為1.5英寸到3英寸,炮塔正面為12英寸,司令塔為11.5英寸。除此之外,5座雙聯裝的305毫米巨炮,絕對讓人望而生畏。如果,清廷獲得這艘戰艦,也就獲得了東亞海域的最強戰艦。別說日本的“富士”、“敷島”級,就是其後來建造的“薩摩”、“攝津”也根本不是對手。

清政府曾計劃採購一艘2萬噸戰列艦,可吊打當時日本所有戰列艦

“特拉華”級戰列艦

只可惜,清廷的雄心壯志還停留在紙面階段,就因為辛亥革命而消失。此時剛剛成立的民國,各大地方勢力各懷鬼胎,對於發展海軍這種百年大計不僅缺乏規劃,更缺少人才。要知道,北洋水師重建,其真正和核心都是喝過洋墨水的葉祖貴、薩鎮冰和程壁光等人。所以,也就出現了民國海軍部對於繼續《伯利恆合同》充滿期盼,而掌握中樞的北洋軍閥則漠不關心。甚至,提出能否吧2100萬兩白銀購買一艘戰列艦,改成購買炮艇、炮艦的設想。

於是,中國海軍史上,三等鐵甲艦成為中國大艦巨炮最後的絕唱。而那22325噸的超級鉅艦,成為黃粱一夢。

清政府曾計劃採購一艘2萬噸戰列艦,可吊打當時日本所有戰列艦

“特拉華”級戰列艦的305毫米巨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