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武威生態文化 奮力建設“綠城”“清城”

弘揚武威生態文化 奮力建設“綠城”“清城”

——武威城市精神拓展解讀之六

  一座城市的美,不僅要具備深厚的文化內蘊,還要有秀麗的自然風貌。我市發揚崇文尚德、包容創新的城市精神,著力打造建設崇文尚學的“文城”、崇德向善的“德城”的同時,突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綠韻縈繞的“綠城”、清新潔淨的“清城”。武威人民從美化、優化自身居住環境做起,建設“綠城”、“清城”,努力再現五涼時期“水木涼州”歷史風景,是武威城市精神的外在體現。

太武帝為涼州優美生態頒詔

  成書於漢、魏之間的中國早期地理古籍《西河舊事》,描述涼州美麗的“綠城”風貌,“東西二百餘里,南北百餘里,有松柏、五木,美水草。”“又有仙樹,人行山中,飢即食之,輒飽。”前涼國王張駿在《東門行》一詩中,描繪涼州城東優美的生態風光,“嘉苗布原野,百卉敷時榮。鳩鵲與鸝黃,間關相和鳴。綠萍覆靈沼,香花揚芳馨。”在谷水岸邊,還活動著滅絕千年的古代珍稀動物[馬原]、駃騠等。涼州土生“五木”,被張澍視為“殆與羅浮山之楊梅、歸美山之橘柚,同其幻異。”

弘揚武威生態文化 奮力建設“綠城”“清城”

  五涼時期的姑臧城,半城樹木半城水。姑臧城東依谷水河而築,北至白疙瘩,與西南來水匯,高阜處起梓童臺,備哨警。張駿新築南城,起謙光殿,城猶鳳頭,而殿恰鳳凰耳、目、喙五竅,故造五殿以應神宇。南城曲折接張軌所築東城,形如曲頸。東城接中城,中城又接北城,北城狹長,濱泉湖,水草澹澹如煙,猶如鳳尾之彩羽。中城西有西苑城,中城青陽門外,跨谷水橋連接東苑城,恰比雙翼。北城東北城廂皆濱水,不留門以聚水精之氣,屯禁軍。共七城、二十二門,以應張駿二十二 郡。城市之“文”、“綠”、“清”渾然一體。公元439年八月,北魏太武帝來到涼州,踏看涼州水木之盛,特為太子頒詔,稱讚涼州:“姑臧城西門外,湧泉合於城北,其大如河。自餘溝渠流入漠中,其間乃無燥地。”(《資治通鑑》卷123)歷史上,中原帝王為西北城市優美生態特頒詔令,僅見此例。

保護綠色生態的歷史呼聲

  古代涼州有著植綠、“禁伐”的悠久歷史。早在漢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四時月令詔條》 其中孟春(農曆正月)月令11條中即有:“禁止伐木。謂之大小皆不得伐也,盡八月。草木零落,乃得伐其當伐者。”此詔貼於涼州城牆上,令百姓知之。《資治通鑑》卷216載,唐開元年間,“自安遠門西盡唐境,凡萬二千里,閭閻相望,桑麻翳野。”到了明清,對樹木保護性禁伐的律令,屢見官衙文書檔案。

  涼州的發展史上,生態環境對經濟社會的制約非常明顯。早在北魏時期,涼州有著遠見卓識的一批歷史名人就意識到了保護樹木的重要性。北魏文學家、涼州人段承根寄詩另一位在洛陽的涼州人李寶,對北涼亡國後樹木遭到破壞的現象表達擔憂,“自昔涼季,林焚淵涸。矯矯公子,鱗羽靡託。”他提出,一個地方的人文興旺,需要良好的綠色生態去烘托,綠色生態比之人如鮮衣、比之城為氣脈,發出不重視生態保護導致“鳳戢昆丘,龍潛玄漠”的慨嘆。

弘揚武威生態文化 奮力建設“綠城”“清城”

  《禮記》載:“孟春之月,盛德在木。”把春季植樹視為“盛德”之舉。前涼姑臧城雖有“水木涼州”之譽,但張駿等國主仍在春季親自帶頭栽植嘉木。那時,受氣候和土壤環境影響,涼州城中樹種並不豐富,因此,張駿命人取之中原,僅槐樹的栽培就花了幾十年時間,終於在涼州試種成功。古代普及讀物《聲律啟蒙》中有“張駿曾為槐樹賦,杜陵不作海棠詩”的佳話。左宗棠督甘期間,令涼州知府劉思詢廣種樹木,在宜林地帶和近城道旁遍栽楊樹、柳樹、榆樹和沙棗樹,統稱為“道柳”。1880年,左宗棠回京路過河西,見“道旁所植榆柳,業已成林,自嘉峪關至省(蘭州),除鹼地沙磧外,拱把之樹,接續不斷”。

“綠城”建設啟動國土綠化倍增行動

  當代武威人民在保護綠色生態方面,湧現出了一批批先進模範人物。石述柱帶領民勤宋和村群眾,幾十年如一日,在長9公里、寬2.5公里的風沙線上,栽植白楊、沙棗、梭梭、毛條、花棒等防風固沙林,他們創造的生態與經濟相結合的治沙模式“母親抱娃娃”在各地推廣,得到國家林業專家的充分肯定,還被編入中學教科書。沙漠“愚公”、全國勞模王銀吉與其父親王天昌,多年治沙植樹不輟,使騰格里西南沙漠邊緣的綠化面積已達1萬畝。古浪“八步沙六老漢”兩代接力植綠,創建出了南北10公里長、東西8公里寬的一片沙漠綠洲。

弘揚武威生態文化 奮力建設“綠城”“清城”

  推進綠色發展崛起,重在端正發展理念。武威已牢固樹立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汲取祁連山生態環境破壞問題的深刻教訓,按照新發展理念的要求,確定了“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努力建設經濟強市、生態大市、文化旅遊名市,全力打造生態美、產業優、百姓富的和諧武威”的總體思路。在全力創建全國精神文明城市的進程中,我市提出要打造“文城”“德城”“綠城”“清城”,這是我市結合實際的“自選動作”,也是為創城量身訂做的“組合拳”。重綠韻、以綠為基、以水為脈,打造綠色生態之城的理念現已深入人心;大力弘揚武威生態文化,努力再現“水木涼州”歷史風景,既是創城的需要,也是發展全域文化旅遊的硬件之一。 今春以來,我市緊鑼密鼓地進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有效實踐——把公園、遊園、綠地、水面等載體串聯起來,圍繞“依法治綠、依規興綠、拆牆透綠、見縫插綠、應綠則綠、成倍增綠”的目標,力爭2018年全市城市(縣城)建成區內新增綠化面積192.68萬平方米。制定印發的《2018年城市(縣城)綠化倍增行動方案》明確要求,根據武威三縣一區氣候、土壤、光照、海拔等方面特點,堅持適地適樹,選擇抗汙吸塵、抗旱耐寒、抗病蟲害樹種,構建環保型、保健型、觀賞型、文化科普型、生產型的生態園林群落。

  同時,市上發佈《全面推進全域無垃圾專項行動實施方案》,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改善城鄉人居環境為目標,以治理髒、亂、差為重點內容,深入開展全域無垃圾專項行動,著力改善城鄉面貌,提升城鄉居民生活質量。按照方案要求,到2018年,城市(縣城)現有垃圾處理設施規範運行。全市村莊垃圾收集點、收集車輛覆蓋率達到100%,農村生活垃圾清運處理率達到100%,90%的村莊垃圾得到治理。縣域汙水處理率達到80%(鄉鎮65%)以上、縣域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0%(鄉鎮80%)以上。2019年6月底,各縣區在全域無垃圾治理方面達到有完備的設施設備、有成熟的治理技術、有穩定的保潔隊伍、有完善的監管制度、有穩定增長的資金保障“五有”標準。到2020年,100%的村莊垃圾得到全面治理。一個清新潔淨的武威“清城”,將會出現在世人面前。

文章配圖均為資料照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