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帶來商機無限

根據聯合國研究指出,至2050年將會有70%人口集中在都會區,相較2010年成長23億人,其中60歲以上的銀髮族會增加三倍。為解決未來市區擁擠帶來的各種生活問題,智慧城市相關解決方案成為互聯網上最受矚目的關鍵議題。

智慧城市帶來商機無限

據Google Trend的數據分析,智慧城市關鍵詞的搜尋量從2014年起大幅成長,顯示其為近年來各國政府與產業界所共同關注的課題。傳統典型的智慧城市多為“由上而下”建設,從開始的規劃、設計、興建至後期營運一氣呵成。然而,近期的國際智慧城市發展,結合民間與市民力量的“由下而上”之4P(Public-Private-People-Partnership)模式蔚為風潮。

如2016年的歐洲城市創新獎iCapital評比首獎為荷蘭阿姆斯特丹,即為串連阿姆斯特丹市府、民間單位及阿姆斯特丹市民的三方協作平臺,將整座阿姆斯特丹市做為試煉場域,加速民間單位與市民提出之各種創意轉化成可行之商業模式與解決方案。

4P模式的挑戰在於如何鼓勵民眾參與、集結市民共識、形塑開放透明的決策機制,其根本關鍵在於“智慧市民(Smart Citizen )”的養成,藉助推動民眾開放住家感測數據的積極參與感,提升市民對居住環境的重視程度,共同齊力改善城市生活質量。因為再好資通訊科技,如果缺乏以“人”為中心的參與要素,智慧城市將難以運轉,最終可能形成發展阻力。

智慧城市帶來商機無限

隨著智慧感測與低功耗廣域網(LPWAN)之物聯網(IoT)技術突破發展,推進各種智慧城市的普及應用,包括:智慧運輸、智慧物流、智慧停車、智慧建築、智慧小區、智慧農業、智慧零售、智慧能源、智慧防災等。

智能城市應用是由感測+網絡+智慧化服務構成,尤其“智慧化服務”代表將海量感測數據進行存取、分析、預測或回饋,使智能城市系統自動過濾分析信息並採取智能決策,達到城市自動化、智慧化、環保節能。

觀察歐美國家在推動智慧城市的發展,“大數據分析”扮演重要的推進引擎。“大數據分析”產生的有用信息,可為整個城市帶來高度的商業價值,從基本的數據開放(如高速公路時速狀況),進階至提供解決方案的選項(如避開塞車路段的實時導航路徑),最後為中央自動化控制與決策系統(如動態交通信號管理系統以緩解塞車流量),全面升級為不需人為判斷與操作的智慧城市,進而提供便利性、舒適性的居住環境與生活質量。

“大數據分析”為智能城市應用發動中樞,但數據隱私(醫療與消費行為)與信息安全(如惡意入侵)仍為迫切及待處理的關切議題,否則智能城市主流應用仍將以具立即導入效益的工業用領域(Industrial IoT)為主,如智慧政府、智能工廠、智慧商辦/飯店、智能交通/物流等;而消費用領域牽涉個資議題、零碎場域之經濟效益有限等因素,不利於推廣發展,如智能家居、居家醫療等。

目前智慧城市的垂直應用發展,仍多以政府標案為主,透過政府部門投資與補助,引入先進技術與完備基礎建設與數據資產,降低系統解決方案正式規模化營運的商業風險。部分標案則採取BOT方式,委託民間單位負責特許期間內的營運與維護,並透過特定商業模式帶來收入與支持永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