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10年我國再啟動居民時間分配調查,統計數據告訴你,時間都去哪了?

时隔10年我国再启动居民时间分配调查,统计数据告诉你,时间都去哪了?

时隔10年我国再启动居民时间分配调查,统计数据告诉你,时间都去哪了?

時間,最為寶貴的財富,卻在無聲無息流逝。很多人經常會問:時間都去哪兒了?統計數據將告訴你答案 —— 國家統計局日前宣佈,我國第二次時間利用調查的前期準備工作已經就緒,5月起進入現場調查階段。

时隔10年我国再启动居民时间分配调查,统计数据告诉你,时间都去哪了?

什麼是時間利用調查?

從時間的維度看社會生活有哪些意義?

時間利用調查如何進行?

时隔10年我国再启动居民时间分配调查,统计数据告诉你,时间都去哪了?

一項有感、有趣、有料的調查


“在一定意義上,生活,其實就是時間的分配和利用。時間利用,決定生命的存在和延續,決定生命的寬度和高度。”國家統計局社會科技和文化產業統計司司長張仲梁表示,時間利用調查是有感、有趣、有料的調查。


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地域的人,在時間利用上有很大差別。這樣的差別,是時間利用信息有趣之所在,也是時間利用信息價值之所在。


時隔10年我國再啟動居民時間分配調查,統計數據告訴你,時間都去哪了?

時間利用調查在國際上很流行。目前,已經有美國、德國、法國、日本、韓國、印度、南非等85個國家或地區開展了調查,也是聯合國統計委員會在各成員國大力推行的一項社會統計調查項目。


通過被調查者連續記錄一天24小時的活動,可以獲得居民在一段特定時間內使用或配置時間的真實情況。時間利用調查通過採集眾多個人的時間流水賬,推及至某個群體或全體居民。


根據《2018年時間利用調查方案》,調查在:


北京、河北、黑龍江、浙江、安徽、河南、廣東、四川、雲南和甘肅等省市進行,每省市平均調查樣本2000戶,全國共調查約2萬戶,調查對象約6萬人。其他地區根據實際情況,參照方案自主開展調查。



構建刻畫居民生活形態的新鏡像


時間是一切財富中最為寶貴的財富。


工作學習、家務勞動、醫療衛生、健身鍛鍊、旅遊文化、休閒娛樂…… 在不同活動上花費的時間體現著一個人的生活內涵,10年間的變化也可以讀出社會的變化。


時隔10年我國再啟動居民時間分配調查,統計數據告訴你,時間都去哪了?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休閒綠皮書》發佈的數據顯示,


1996年至2016年,北京居民日均勞動時間減少了27分鐘。這個“27分鐘”就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一個測度。


國家統計局2008年的時間利用調查顯示,無酬勞動時間方面,中國城市女性和農村女性沒有太大的差別,分別為3小時36分鐘和3小時46分鐘;而城市男性和農村男性則有相當的差別,分別為1小時36分鐘和59分鐘。與之對應,日本的數據為女性3小時38分鐘,男性45分鐘;美國的數據為女性3小時29分鐘,男性2小時13分鐘。


2018年,這些數據又會是怎樣?


時間利用,提供了觀測經濟社會變遷的一個新視角;時間利用,構建了刻畫居民生活形態的一個新鏡像。


張仲梁指出,勞動時間能在一定意義上反映勞動生產率,休閒娛樂時間能在一定側面反映幸福感。因此,很多國家都把時間利用情況作為測量國民福祉的一個維度。



期待調查得出有品質的數據


“在時間利用調查上的投入,會有超值的回報。”張仲梁說,“期待這次時間利用調查能得出有品質的數據。”通過時間利用調查,可以更好地考察性別平等、區域經濟差異,衡量有酬與無酬勞動的規模,認識家庭、社會與經濟系統運行。


2008年,國家統計局組織開展了覆蓋10省市的時間利用調查。一些部門和研究機構也進行了不同形式的時間利用調查,近年來,還出現了建立在社交媒體大數據基礎上的時間利用研究。


但其他機構組織面向特殊群體和特別主題的調查,不能推及全體居民或全體成年居民,或者聚焦某個方面、某個時間段的時間利用,不能推及全部的時間。因此,各方面對國家統計局重新開展時間利用調查充滿期待。


繼2008年第一次時間利用調查後,10年間我們的生活方式、時間分配以及生活質量發生了哪些變化?2018年時間利用調查將給出答案。


“負責調查執行的同志要把調查組織、數據品質的擔子扛起來,做到責任落實到位,督導檢查到位,審核評估到位。”張仲梁強調,居民的參與配合是調查成功的關鍵,居民提供的基礎數據的質量是此次時間利用數據有品質的重要支撐。



时隔10年我国再启动居民时间分配调查,统计数据告诉你,时间都去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