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车辆是怎么解决减震问题的?

一顿吃三碗


现代的汽车减震,主要是靠减震器和橡胶轮胎。而中国古代车辆,靠什么减震呢?主要有四种方法:

1.车轮包皮革。这与橡胶轮胎的原理是一样的,通过增加柔软度来增强缓冲。


2.木制车辆。这不是专门来减震,但有一定的减震效果。木质材料本有韧性,可以起到缓冲效果。包括车轮、车架等,结合处有微小活动空间。有的车板是类似于一个大筛子,减震效果不错。


3.车内软靠。如果直接坐在车板上,路途遥远的话,屁股就颠破了。古人一般会在车内铺上较厚的褥子,再放个厚点儿的软垫,好像弹簧床一样,正常走的话很舒服。


4.修筑驰道。为了便于古代马车出行,朝廷都会将主要交通要道,修得宽大平整,尽量减少颠簸。秦朝开始以咸阳为中心修建驰道,相当于现在的国道,以便于巡驾车辆出行。后来还建了栈道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有一项改革,叫车同轨。供马车走的轨道,十分平整。

基本上就是这些了,毕竟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减震效果肯定没有现在好。


无限轮回

这个技术难题,聪明的中国古代工匠们,早在西周至秦汉年间时,就找到了靠谱的解决办法。确切说,就是中国古代车辆上,两个低调的装置。

其中资格比较老的一款装置,叫做“伏兔”。

伏兔,就是古代车辆上连接车厢底板与车轴的物件。因其形状如兔伏,因此得名“伏兔”。通常也被叫做“屐”。以《车制图解》的解释,正是有这个纵向置于车轴上的装置的,车辆在高速行进中,才能够保持车身的稳定。《释名》里更形容这装置“似人屐也”。

车辆上装上了“伏兔”,就好比人穿上鞋走路。

而以考古的发现看,最迟在西周年间,中国的车辆就已经“穿上鞋”。北京琉璃河西周车马坑遗址,就发现了明确的伏兔装置。而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伏兔”更是越发普及,中国各地出土的春秋战国遗址,都多次发现了“伏兔”。它的作用也更明确:除了《考工记》等史料上描述的加固车身等作用,更重要的一个实际作用,就是减震。

秦始皇陵一二号铜车上的“伏兔”,就生动演示了古代车辆的减震方式:车辆高速行进时,车轮的震动传递给了“伏兔”,然后就由伏兔大量消解后,传递给上方的车舆。它的原理,其实就和现代汽车上的“减震弹簧钢板”设计类似。两三千年前的中国古代工匠们,就已有了这样充满智慧的设计。

当然,除了“伏兔”外,另一款比较年轻的减震装置,更成了伏兔的“帮手”:当兔。

当兔,即车辆上两个伏兔之间的车辕。因为其形状同样如兔,且位于伏兔间,因此得名为“当兔”。它的出现要比伏兔晚一些,却也同样是在秦始皇陵的发掘考古中,有了明确的出土成果。在秦始皇陵2号铜车上,就有“当兔”连接着车身下的两个“伏兔”。当车辆行进时,当兔的作用也十分明确——

把伏兔承受的重力与震动,分担一部分在“当兔”上。确保高速里的车辆,可以轻松平稳行进。

可以说,也正是从秦汉时代开始,随着“伏兔”“当兔”两个装置的成熟,中国传统车辆的减震装置,也就从此确立。高速平稳的古代中国车辆,从此畅行在四通八达的国家驿路上。这样独具匠心的车轮减震设计,托起了古代中华文明的稳步前进。


我们爱历史

时不时经常在古代的文献中看到那一承受旅途中的劳累颠簸的记载?这说明什么?古代坐车是很累的,因为要对付颠簸,保持平衡和不可碰,全身的肌肉是保持在紧张状态的。所以在古代坐车是个累活,没有我们想象中那般悠闲。

因为弹性材料的缺失,古代的车一般是没有减震的,防止颠簸的办法就是修专门供马车走的驰道,另外就是身体下面多垫一点垫子。

古代造车技术当属奚人,奚族属东胡鲜卑族一支,辽国建立后,奚族被契丹征服,所处的区域东移至辽西一带,与卢龙地区接壤,大概在现在的抚宁以北。袭人造车技术是最高的,,奚族最后实在宋金联盟破辽以后,辽将郭药师投降北宋,此时辽国名臣回离保回到奚族部落,建立大奚国。回离保《箫干)西征,在遵化玉田一带被郭药师所迫,奚族从此销声匿迹。

奚车复原图(奚王辇)

奚车在唐宋是非常出名的,很多人未能有一辆奚车而感到自豪,袭人造车也成了一项产业,辽宋都像他们购买奚车。这应该是古代造车技术的最高水平了。但是奚车仍无减震构造,从料带比划里可以看到奚车的大致样子。该画中的奚车,前宽后窄,车毂较长,车轮略大,车轴则较短。辽史记载契丹之车,皆资于奚。奚车也是奚族人向唐朝进贡的贡品,所以唐朝皇家用车应该也是奚车。

古人也不是不能制造带有减震功能的车辆,比如利用竹片的弹性,但是车是经常使用的运输工具,要考虑够早的坚固程度和耐久度,所以古代车辆基本不会过多考虑减震问题。慢行、家铺垫是最常用的减少颠簸办法。


山野论史

减震器的出现也就是100多年,所以古代,不管是战车,还是官车,还是商车,还是民车,都是是不存在减震器的。那么古时候有没有柏油公路,虽然有很多平坦的路,但是颠簸的距离还是很多的,那么古代人到底是用什么来减震的呢?下面我们来说说。

首先来说说古代的王亲贵族。他们一般就是用毛皮,布帛来包裹住车轱辘,而且他们的车轱辘一般会比较大,这样从缓解颠簸到吸收颠簸,就让车从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平稳,然后他们的车夫一般都要求慢慢的行进,所以只要不是有敌寇追杀,基本上是很平稳的,不然要掉脑袋的。

其次来说说老百姓。老百姓,都是地位比较低的,如果他们坐车,无非就是牛车,然后木轱辘要么是裸露的,要么就是钉铁皮,这样的车没有什么舒适可言,主要的作用也是农用。

最后来说说商贾。他们虽然有钱,但是地位很低,限制很多,所以说他们坐的车也和老百姓的差不多,他们可能注重的也是车的商用作用啦。


谢谢大家的阅读,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玩儿转高科技

古代车辆根本没有减震设备,减震是不可能的,所以古代才会有车马劳顿、旅途劳顿…这些词语。古代制作马车的设备主要就是木头以及少量的铁,都是一些缺乏弹性东西。


如果说要减震,只能在车上多铺上一些柔软的东西了,但是即使铺上了很多棉絮,坐得久了也会发硬,远远比不上现代的减震弹簧。

有了马鞍之后如果骑马还好,如果坐马车,那只能是自求多福了,所以在驿道上很多客栈,这些客栈不仅仅是提供给马匹的,更是提供给人休息的。因为即使马还能跑,人也受不了啊。

古代的时候,坐马车根本没走多远就必须要休息了,在马车上根本就是劳累,不像现代一样,即使从广州一直坐火车,直到乌鲁木齐,一直不停,两天三夜,一直在火车上都没有任何问题,因为在火车上非常平稳,犹如在平地中一样。即使是自行车,也有减震弹簧,坐着也非常舒适(共享单车除外)。



虽然说马车有各种劣势,但是非常方便,在那个并不是每个人都会骑马的年代,马车不可缺乏!


梦三七夜

首先发发牢骚,本来真的不想回答这个问题,毕竟已经有爆文。回答也是给他人当垫脚石,但看完了三个回答,我只能很不客气的说,全部都是在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很多人根本不了解实际情况,就肆意按照自己的想象在瞎写!请恕我无礼,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是最基本的道理!为了不让这些文章在误人子弟,

接下来我就带着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古代车辆是如何减震的?

伏兔

现有的考古结果显示,早在周代中国就已经有了专门的马车减震装置——伏兔

伏兔是古代车上位于轴与舆底两轸十字相交处钩连车轸与车轴的部件,因其形状如伏兔是故以此命名,伏兔又称(读bu二声),亦称“”(读fu四声)。在《考工记》中就有“加轸与轐”的记载。阮元的 《车制图解》和戴震的《考工记图》中都绘有伏兔示意图,详见下图,其中左侧为《考工记图》中图示,右侧为《车制图解》中图示。


迄今为止,考古学者已经在周代车迹中多次发现了伏兔的痕迹,也就是说早在周代,中国的车子上就已经有了减震系统。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不同朝代的伏兔形状并不相同而且伏兔如何与轴相连也存在着争议。一般认为,伏兔是以革带缚于轴上的,但也曾发现过其他连接情况。

相关学者在研究后认为,伏兔的首要作用就是保护轴和舆底秒木。除此之外,伏兔的第二作用就是减震,这是古代制车在减震方面采取的一种最主要的措施。伏兔作用与现代汽车上的减震弹簧钢板相似,车轮的震动是通过伏兔传递给车子的,而伏兔可以有效的吸收一部分振动能量,这样传递给车子的震动就会大大降低,以此达到减震的作用。

当兔

当兔是在辀下,连结辀与轴的构件,象一只深伏的兔子,由于它处于两伏兔之间, 故称当兔。在古代车辆上,当兔是一个用于辅助减震的构件。车辆的一部分震动由当兔负责承担。

有很多人跟我争论伏兔只是连接部件,是为了固定车轴没有减震作用!还有人把古人选用木头作为制作车辆的材料当作古人的减震方式。

先说第一点,我们假设伏兔只是连接部件,那么按照图示,当兔完全是一个没有用的部件,两端已经有了伏兔固定车轴,还要当兔做什么?还有固定车轴的方式有多种,为何古人独爱这一种?为什么不直接把木头上掏个洞,然后把车轴插进去?

我根本没有否认伏兔的固定作用,但除了固定作用,也不妨碍他有减震作用吧。大家仔细看看第三和第四幅图,伏兔放在了车身与轴之间,轴是用皮革兜住,如果仅仅是固定轴,那么直接将轴固定在车身上不行么?多这么一个东西有什么用?之所以采用这种结构是因为多了这么一个结构后会吸收轮子传来的振动能量,这样传给车身的能量就会减少。当然这种部件减弱振动的能力有限,但有总比没有强吧!

再说第二点,所谓减震措施应该是古人主动采取的措施。而选用木头是因为对古人而言木头是最容易得到,也是最容易加工的材料,总不能用铜或者铁吧?古人是没办法才选了木头,而不是古人为了减震而选了木头,这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有区别的!伏兔和当兔可是古人主动设计的部件,这个部件既可以连接轴,又能够减震,这两者之间没有矛盾吧。


欢迎大家留言交流,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一波关注!


历史学斋

我国最早的车是夏代,2004年在河南堰师二里头遗址宫殿区南侧大路的早期路土之问发现的两道大体平行的夏代车辙痕,证实了夏代就有相对成熟应用的车。而史书记载早在黄帝时代就有车,《后汉书》记载:“上古圣人,见转蓬始知为轮。轮行可载,因物知生,复为之舆。舆轮相乘,流运罔极,任重致远,天下获其利。”所谓的圣人是指黄帝,因为“舆服始于黄帝”,黄帝姓轩辕,“轩辕”二字都与车有关系。另外,《易》载“黄帝作车”,《孙膑兵法》云“禹作舟车”,《墨子》、《荀子》、《吕氏春秋》云“奚仲作车”等。

古代马车缺少减震装备,坐在上面会非常颠簸。而且一开始,车也并不是用来坐乘的,而是站乘。先秦时代,车既是贵族出行的工具,也是车战的用具,所以又名戎车,自然就不是坐乘,而是站乘了。

但是,随着时代发展,车辆的乘用性也随之发展,上层贵族间也将车用为坐乘出行的工具,车辆的减震便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一种用于减震的初步手段也被应用于车辆的制造中,这就是“伏兔”“当兔”。

伏兔,是古代车上位于轴与舆底两轸十字相交处钩连车轸与车轴的部件,起到一定的缓冲减震作用。因其形如伏兔故名。伏兔又称辏。《考工记》中有“加轸与辏”的记载,郑司农注云:“幞……谓伏兔也。”清代阮元在《车制图解》中说明:“舆下鉤轴者为轐,幞谓之輹,輹谓之伏兔。轐在舆底而衔于轴上。其居轴上之高与辀围径同,至其两旁则作半规形,与轴相合,而更有两长足,少锲其轴而夹鉤之,使轴不转,鉤轴后又有革以固之,舆底有轐则不致与轴脱离矣。”

当兔是位于辀下轴上连结辀与轴的构件,也象一只深伏的兔子,因其处于两伏兔之间,故称当兔。当兔是在减震方面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减少来自车轮的震动。

而史料中最常见的减震则是“蒲轮”,用蒲草包裹车轮减少震动,古时常用于封禅或迎接贤士,以示礼敬。

《汉书·武帝纪》:“遣使者安车蒲轮,束帛加壁,征鲁申公。”唐代颜师古注曰:“以蒲裹轮,取其安也。”

赵翼《陔余丛考》称古代“凡征召贤士,多用安车蒲轮。”

安车蒲轮又称为“安车软轮”,《后汉书·卷二·显宗孝明帝本纪》:“冬十月壬子,幸辟雍,初行养老礼。诏曰:‘光武皇帝建三朝之礼,而未及临飨。眇眇小子,属当圣业。闲暮春吉辰,初行大射;令月元日,复践辟雍。尊事三老,兄事五更,安车软轮,供绥执授。’ ” 唐代李贤注引宋均曰:“软轮,以蒲裹轮。”

所以,后世多用“蒲轮”代称天子征召贤士,《谷山笔麈》云“蒲轮且至,执斗魁而不妨挥麈,惟先生饶为之。”

曹魏明帝亦曾安车蒲轮征召管宁,“魏明帝安车蒲轮,束帛加璧聘之,宁不受。”


鱼儿读书会摆尾

结合其他回答说一下。

传统上认为我国车的解决颠簸方案就是车上铺垫子,没有减震技术。但事实上轮子上裹皮、箍圈等除了耐用外多少有些减震作用。其实说到减震必须看车和轮的衔接结构以及车轴的形式。使用固定轴是车发展的一个进步也使连接车身悬挂、转向技术成为可能。

转向技术战国有了,四轮固定轴和转向在汉朝还有,有出土文物为证。但不知为啥没有流传和发展下去。反而双轮和独轮车一直存在。有史学家说因为汉以后少数民族征战中原多使用骑兵,对车的发展不重视,后面又有人说少数民族抬着人才是最高礼遇,所以后期倒是衍生出来轿和撵等。反正各种争论和说法很多!至于减震除了轮胎裹皮、车上铺垫子和伏兔(有人说纯属支撑作用有人说也有减缓颠簸作用)外,其实在西汉出土的车上已经有了用类似皮筋和悬挂组合的减震技术,但是没有复原成功,只是理论上认为减震和悬挂概念。其实从车字的演化来看,四轮车还是发展了相当一段时间,而要形成四轮形式,那转向和固定轴肯定是相伴随的。至于减震技术就不知道啦,因为的确没有官方考证的事实依据,也没有大量使用和遗留的遗迹和演变


KAWAI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体没有拖拉机的感受。

嗯,没有减震的马车比这个还要难受的多。事实证明,悬挂减震,坐车子是很不舒服的。

古代的车只是在一个木头架子上装两个轮子,并没有减震系统。

而欧洲的马车很早就有了悬挂和转向系统。

那么,古代那么多年老的大臣吗?吃得消吗?

事实上,大臣们用的皇家车驾,而且为了防止老臣受震,马车一般都用麻草或者布帛包住车轮以达到减震效果。


图箓

用竹片制成板车悬挂懂不,和商用车板簧悬挂一样

我们俗话扁担挂。。


分享到:


相關文章: